发病机制:
(1)大体:常为单侧,仅见Kandalaft曾报道1例21岁妇女患双侧巨大卵巢
平滑肌瘤。肿物为实性、质硬、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切面可见白色或灰白色实性漩涡状结构,有时可见
出血、
变性及坏死。由于坏死,可形成囊腔,也可出现钙化。
(2)镜下:
肿瘤具有典型
平滑肌瘤的外观,与子宫
平滑肌瘤相同。
肿瘤由不均一的梭状或长条状
平滑肌瘤细胞组成,内含长形、两端较钝的核,又称雪茄状核(cigarshaped nuclei)。核可呈栅栏状排列,且有时较突出。无核分裂象或极少。细胞和核的异型性不具特征性。
肿瘤细胞成束,中间穿插纤维组织间隔,可以很宽,并呈明显玻璃样变。其他在子宫
平滑肌瘤中见到的
变性亦可存在。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可确定
肿瘤属
平滑肌瘤。Mira曾报道1例63岁妇女患卵巢巨大脂肪
平滑肌瘤,
肿瘤几乎占据整个卵巢,脂肪组织取代并分割
肿瘤内的平滑肌。无子宫
平滑肌瘤。
(1)大体:肿物通常较大,灰黄色,软,肌性,常见
出血、坏死。
(2)镜下:与
平滑肌瘤不同,可见核分裂象、细胞和核异型性。分化好的
平滑肌肉瘤与多细胞性
平滑肌瘤的鉴别,惟一靠核分裂象。现多认为在鉴别良、恶性方面,核分裂象较细胞和核的异型性重要得多。
Nogales等提出了一种十分罕见的特殊类型,即卵巢黏液样
平滑肌肉瘤(myxoid leiomyosarcoma of the ovary)。他们报道的3例
肿瘤均较大,呈胶冻样,伴囊性变、坏死和
出血。但子宫、韧带及对侧附件均正常。镜下
肿瘤显示突出的拉长细胞网状结构,周围有丰富的嗜碱性物质包绕。抗平滑肌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染色,可证实为平滑肌来源。
(1)大体:
肿瘤单侧,但亦可见肿物转移而累及对侧卵巢,应与双侧受累鉴别。
肿瘤通常较大,直径超过10cm,实性,软,鱼肉样,暗粉色至黄褐色,部分区域
出血、坏死,也可
出血、坏死十分显著。
(2)镜下:
肿瘤整个由横纹肌母细胞构成,分为胚胎型、葡萄簇型和多形型。前两型多见于儿童和年轻妇女,而多形型多见于耉年妇女。诊断多形型
横纹肌肉瘤并不十分困难,因为较易找到呈现出横纹的典型横纹肌母细胞。而
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的诊断要难得多,因为细胞分化较差,使横纹肌母细胞的鉴别十分困难。此外,有必要认识特征性的腺泡或葡萄簇型,这也并不容易。
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由处于各种分化阶段的横纹肌母细胞构成,且至少可见部分小圆细胞聚集,胞质少,形成窄缘,分化差。因此与分化差的
小细胞癌、
恶性淋巴瘤、
神经母细胞瘤和
白血病鉴别困难。在小圆细胞中,偶尔可见分化较好的细胞伴有明显的嗜伊红胞质和偏心核。偶尔还可见大的、较典型的横纹肌母细胞。横纹是否存在不是诊断所必需的,但构成
肿瘤的细胞可分化较好,并显示出横纹。已经证实电镜下见到Z带或其前体有助于诊断。免疫细胞化学证实,肌红蛋白(myoglobin)和结蛋白(desmin)也有助于诊断。
肿瘤常受
水肿、
出血、坏死的影响,在此情况下诊断更困难。因此,彻底检查和取材对正确诊断极其重要。
肿瘤可能并不像人们所相信的那样少,只不过由于分化差有可能被分入未分化
卵巢肿瘤,或被诊为
其他肿瘤。因此,当遇到年轻妇女患未分化、小圆细胞
卵巢肿瘤时,应考虑是否为
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当下这一诊断时,也应除外存在
其他肿瘤成分。
【病因】
病因:
1.
平滑肌瘤 可能来源于卵巢皮层或黄体间质的血管平滑肌,或卵巢韧带内与卵巢相接点的血管壁平滑肌。但上述来源的价值尚不肯定。
3.
横纹肌肉瘤 组织来源尚不确定。可能来源于卵巢的结缔组织;可能为单向发展的
畸胎瘤;也可能为伴有恶性成分过度生长的成熟性囊性
畸胎瘤的恶性转化;或者为单向发展的恶性中胚叶混合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