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又称鼠型斑疹伤寒(murine typhus),是由莫氏立克次体(Ricl{ettsia mooseri)经鼠蚤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等,均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轻、病程短,预后较好。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资料 本病近年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但在河北、西安等地,仍有流行。患者有鼠蚤叮咬史。
2.主凄临床症状 起病急骤,发热,多在39℃左右,稽留热或弛张热,热程多为9~14天,热渐退至正常。伴发冷、头痛、全身痛及结膜充血。有头晕、失眠等轻度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二)查体要点
1.皮疹发生率50%~80%,充血性皮疹,数量较少,多于病后4~5天开始出疹,1~2天遍及全身,有时手掌、足底亦可见,出血性皮疹极少见,皮疹数日消退,无色素沉着。
2.其他 50%患者轻度脾大;可有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可有多脏器受累,但严重并发症少见;少数病例病情严重,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又称鼠型斑疹伤寒(murine typhus),是由鼠蚤为媒介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病原是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sseri),病原体寄生在鼠体内,通过鼠蚤叮咬吸血,在鼠间传播,因此它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与流行性斑疹伤寒近似,但病情轻,病程较短,皮疹很少呈出血性。
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又称鼠型斑疹伤寒(murine typhus),或蚤传斑疹伤寒(flea-borne typhus),是由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引起,以鼠蚤为传播媒介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较轻、病程短,病死率极低。
病原学
莫氏立克次体的形态、染色特点、生化反应、培养条件及抵抗力均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但具以下不同点:形态上多形性不明显,多为短丝状;两者有相同的耐热可溶性抗原而有交叉反应,而具不同的不耐热型颗粒抗原,可用补体结合试验或立克次体凝聚试验区别;接种雄性豚鼠可引起阴囊及睾丸明显肿胀;除豚鼠外,对大鼠和小鼠均有明显的致病性,亦可用于分离及保存病原体。
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亦称鼠型或蚤型斑疹伤寒。由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以鼠蚤为媒介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症状较轻。
病程较短,病死率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