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
别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biliary stasis of pregnancy;妊娠性肝内胆汁郁积;妊娠期复发性黄疸;特发性妊娠期黄疸;产科胆汁淤积症;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
解释 收起

概述: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在妊娠期出现瘙痒及 黄疸为特点的重要的妊娠期并发症,现在在国内已普遍引起重视。ICP的 早产率及围生儿死亡率高,其发病原因虽未完全阐明,但已知与雌激素有密切关系。     ICP是一个谜一般的疾病,对ICP的认识和命名经历一个较长的历程:早在1883年Ahlfeld首次报道一种在妊娠晚期出现并在以后妊娠中有复发倾向 黄疸的妊娠并发症,直至1954年Svanborg及1955年Thorling对该病从组织病理学、生物化学及症状学作了研究,并有比较详细的阐述后,不少学者又对ICP的流行病学及诊断学作了深入的探讨,认识到本病是以 肝内胆汁淤积为特点的疾病,1976年Reid明确提出ICP虽对母体无严重危害,但对围生儿却有发生宫内窘迫使围生儿死亡的不良影响,对ICP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由此,根据各个阶段对它的认识,曾经有过不同的命名:开始时由于同一患者每次妊娠晚期发生 黄疸而发现本病,故称之为妊娠期复发性 黄疸(recurrent jaundice of pregnancy),后来又因其发生于妊娠期,表现为良性过程,故称之为特发性妊娠期 黄疸(idiopathic jaundice of pregnancy),20世纪60年代以后,根据ICP的病理特征而改称为产科胆汁淤积症(obstetric cholestasis),1960年Hammerli首次用ICP的命名,7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学者在文献中普遍采用ICP为病名以与其他胆汁淤积症相区别。     在我国,1964年胡宏远等首次报道1例妊娠期复发性 黄疸。至1984年吴味辛对重庆地区及1986年戴钟英对上海地区的ICP作了较为详细报告后,此后国内报告者日益增多。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 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临床上以皮肤瘙痒和黄疸为特征, 主要危害胎儿,使围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本病具有复发性,本次分娩后可迅速消失,再次妊娠或口服雌激素避孕药时常会复发。ICP发病率0.8%~ 12.0%,有明显地域和种族差异, 以智利和瑞典发病率最高。

【对母儿影响】
    1.对孕妇影响 ICP患者脂溶性维生素K的吸收减少,致使凝血功能异常, 导致产后出血, 也可发生糖、脂代谢紊乱。
2.对胎婴儿影响 由于胆汁酸毒性作用使围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可发生胎膜早破、胎儿宫内窘迫、自发性早产或孕期羊水胎粪污染。此外, 尚有胎儿生长受限、不能预测的胎儿突然死亡、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等。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诊断依据 展开
13 相关课件 展开
14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