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1.复苏方法 现场及时抢救,分秒必争开始人工呼吸与人工循环,以保证全身尤其是心、脑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及氧供应,为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待心脏复跳后再转送至有条件的医院继续治疗,使其恢复自主呼吸和神志。造成呼吸心搏骤停的原因虽不同,但一期复苏方法并无区别。复苏开始时无需强调病因诊断,可待一期复苏成功后,再进一步明确病因,进行治疗。在
现场急救缺少药物、器械的条件下,基础生命支持ABC是指:A??开放呼吸道,B??口对口呼吸,C??胸外心脏按压。
(1)通畅呼吸道(airway,A):呼吸道梗阻是小儿呼吸心搏停止的重要原因。同时,呼吸道不畅又影响复苏效果。施行人工呼吸前须用手指或吸引法清除患儿口咽部分泌物、呕吐物及异物(如泥沙)。保持头呈后仰位,以使气道平直,为此可去掉枕头,伸展头颈部,并抬高下颌角使下颌骨上移,防止舌根后坠压迫咽后壁而阻塞气道。也可放置口腔通气道,使口咽部处于开放状态。小儿
气管缺乏坚固软骨的支持;婴幼儿
肌肉韧带亦较松弛,因此保持头后仰位时用力不应过猛,后仰过度则
气管塌陷反可造成呼吸道阻塞,甚至引起
颈椎脱位,也可压迫椎动脉及颈静脉而加重脑循环障碍。后鼻孔闭锁的新生儿。应放置口腔通气道后再转院治疗。
(2)人工呼吸(breathing,B)及人工呼吸器械:借助人工方法维持机体的气体交换,改善缺氧状态,是复苏的基本措施,常与心脏按压同时进行。仅靠
氧气输入使血液氧合的方法不能排出体内
二氧化碳及治疗呼吸性酸中毒,不宜采用。正压通气才能保证足够通气量,常用的人工呼吸法有:
①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图1):此方法最适宜于现场抢救。它是利用急救者的补呼气量(必要时还可利用肺活量)大幅度增加患儿潮气量的急救措施,属正压通气法,施救者在急救过程中尚可感觉、识别通气情况及呼吸道有无阻塞。操作时,使患儿平卧,肩背稍垫高,头后仰,以保持气道平直;术者位于患儿一侧,用手将下颌向前上方托起,以防舌根后坠阻塞咽部。如为小婴儿,则不必垫高肩颈部,仅将手置于颈后,使头略后仰即可。术者另一手的拇指、食指捏紧患儿鼻孔,其余手指置于患儿前额部;术者深吸气后,对准患儿口腔将吸入气体吹入,此时可见患儿上胸抬起。停止吹气后,立即放开患儿鼻孔,因
胸廓及肺的弹性回缩作用,可自然出现呼气动作,排出肺内气体。重复上述步骤,儿童18v20次/min,婴儿30v40次/min。注意吹气应均匀,否则气道内气流形成紊流,将增加进气阻力,影响气体分布,减少通气量;也不可用力过猛,以免肺泡破裂。每次吹气时间约占一次呼吸周期的1/3。数次吹气后应缓慢挤压患儿上腹部1次,排除胃内积聚的空气。若患儿牙关紧闭,可用手捏住其口腔,采用口对鼻吹气。对于2个月以下的小婴儿,术者也可用嘴完全覆盖患儿的口鼻吹气。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即使方法正确,吸氧浓度也多<18%,更难保证通气量恒定。时间过长,急救者可因过度换气而疲乏
眩晕。故应尽快用复苏器、呼吸机等代替。
②复苏器人工呼吸法:复苏器(图2)构造简单,携带方便,通过挤压橡皮囊帮助患儿进行正压呼吸。插管与未插管患儿皆可使用。适于基层、现场抢救及呼吸机发生故障时应急之用。使用时操作者一手节律性地挤压(吸气)、放松(呼气)气囊;另一手固定口罩使与患儿面部呈密闭状并托举患儿下颌。压入气体时间不宜过短,需等于或大于呼吸周期的1/3,以使患儿肺泡充分扩张。挤压次数和力量视患儿年龄而异。入气量过少不能有效通气;入气量过多可致肺泡破裂。此外,过强的正压呼吸反而会抑制肺
反射,不利患儿自主呼吸恢复。观察
胸廓起伏及呼吸音强弱,可初步判断给气量是否适当。复苏器人工呼吸法的缺点为不能监测每分通气量;捏皮囊的压力不易控制;缺乏湿化装置;吸入氧浓度也不恒定,氧流量10L/min时,氧浓度一般为30%v40%,即使空气进口处加一延长管,亦很少超过60%。又需不断由人工操作,故不宜长期使用。
③
气管内人工呼吸法:通过
气管插管或行
气管切开术施行,适用于需长期进行人工呼吸者。经口或经鼻插管成功后,若患儿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微弱,不足以维持通气时,需用橡皮囊、复苏器或人工呼吸机加压人工呼吸。若患儿出现自主呼吸,进行辅助呼吸即可,如压力支持,间歇指令通气,持续气道正压给氧。注意酌情给氧、吸痰,直至呼吸平稳后拔管。
④人工呼吸常用器械:
A.橡皮囊:系北京儿童医院用冰囊自制的简易装置(图3)。其一端连接
氧气气源,另一端通过有侧孔的短橡
皮管与
气管插管相连。使用时开大
氧气至5v10L/min,术者用手指堵塞侧孔,使气囊充气膨胀,再用另一手挤压,将
氧气送入患儿肺泡;此时患儿
胸廓抬起,吸气动作完成。术者放开双手,则气体由侧孔自行排出。可按所需频率反复挤压及放松气囊,进行加压给氧。若患儿存在自主呼吸,应尽可能与之配合。此法不需特殊设备,简便可靠,适于基层单位使用。缺点为患儿吸入的是纯氧,其他弊端与复苏器相同。
B.复苏器:同前。
C.人工呼吸机:使用人工呼吸机,多采用间歇正压通气法(IPPV),即吸气时用正压送气,呼气末压力降到零。病情需要时,还可采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以提高功能残气量,防止肺泡萎缩,减少肺内分流,避免吸入高浓度氧,即可提高
氧分压。患儿出现自主呼吸后,再根据其呼吸能力采用间歇指令通气(IMV)、压力支持等方法,为脱离机器做准备。
(3)人工循环(circulation,C):
①胸外心脏按压(extrathoracic cardiac massage,ETCM):心脏位于
胸椎与胸骨间中下1/3处。胸外心脏按压,即向脊柱方向挤压胸骨,使心脏内血液被动排出。多年的临床经验表明,胸外心脏按压是最简便易行的复苏措施。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新生儿,
胸廓组织菲薄,弹性大,按压时易于改变其前后径,只要方法正确,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可使心输出量达到正常值的30%v40%;而脑组织只需正常供血量的15%,即能避免永久性损害。注意胸外按压必须在2次人工呼吸后进行;且不宜中断,如因
气管插管、转运病儿等必须暂停时,也不得超过15s。
施行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是:使病儿仰卧于硬板上,以保证按压效果。对年长儿用双掌法。施救者将手掌重叠置于患儿胸骨中下1/3交界处,亦可置于乳头连线下方1cm。术者肘
关节伸直,凭借体重、肩臂之力垂直向患儿脊柱方向挤压,使胸骨下陷3v4cm。下压与放松时间相等,挤压时手指不可触及
胸壁,避免压力传至
肋骨引起骨折。放松时手掌不应离开患儿胸骨,以免按压点移位。注意用力不可过猛,否则,可能造成肺、肝、胃破裂及
肋骨骨折等。据报道因胸外按压和辅助通气对心肺复苏患儿造成的医源性损伤约占3%。对幼儿可用单掌或平卧位双指按压,使胸骨下陷2v3cm,此时需注意消除无效腔(图4)。对婴儿、新生儿多采用环抱法,即用双手围绕患儿
胸部,用双拇指或重叠的双拇指按压(图5,6),使患儿
胸廓下陷1.5v2cm。新生儿还可用单掌环抱法(图7),即将拇指向后背四指方向挤压。为便于记忆,美国心脏协会建议小儿胸外按压深度为其
胸廓厚度的1/3较为适宜,此按压深度可产生相对较高的冠状动脉灌注压。按压频率同该年龄小儿正常心率或为其3/4。
婴儿与儿童的心率及呼吸频率与成人不同。复苏时成人心脏按压与人工通气之比值为4∮1,而小儿不论年龄大小,均为5∮1,即每心脏按压5次后,停止心脏按压进行1次人工呼吸。但最近研究表明,推动血液流向大血管的动力为胸膜腔内压的升高而非心脏的直接按压,因此同时进行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可能更为有效,见表1。
进行心脏按压时不宜使用呼吸机,儿科患者不需加用
休克裤或腹部加压带,婴儿的
肝脏较大,腹部按压容易损伤
肝脏。
②胸内心脏按压(intrathoracic cardiac massage,ITCM):胸内心脏按压可直接增加心输出量、提高心脑灌注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10min无效,或患儿胸骨、脊柱畸形无法正确施行胸外心脏按压时,应立即开胸直接用手挤压心脏,一般由外科医师协助施行。于患儿第4或第5肋间自胸骨左缘至腋前线作横切口,术者分别将右手食指、中指以及拇指插入患儿心脏的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