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感染 (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
别名: 巨细胞包涵体病;巨细胞包涵体病,cytom egalic inclusion disease
解释 收起


    巨细胞病毒感染(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是由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CMV)引起的人类感染性疾病。1956年,Smith用组织细胞培养的方法从婴儿唾腺中分离出该病毒,因受染细胞呈巨细胞化而得名,因胞质、胞核内有包涵体又称巨细胞包涵体病。
    CMV属疱疹病毒科,具有潜伏-活化的生物学特征。病毒进入血流由血细胞(多核细胞及单核细胞)带至全身各器官,在受染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等)内产生典型的巨细胞包涵体。CMV一旦侵入人体,将长期或终身存在于体内,在绝大多数免疫正常个体,常呈亚临床或潜伏感染;但在免疫抑制个体、胎儿和幼小婴儿可出现明显病征。
    CMV感染的靶器官与宿主年龄密切相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各种先天性畸形仅见于先天性宫内感染的胎儿。婴幼儿以肝炎、肺炎多见,而较大儿童多无症状。病人及隐性感染者可长期或间歇自唾液、尿液、精液、血液、乳汁或宫颈分泌物中排出病毒,故获得性感染可经产道、母乳、生活密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性生活)、输血、血液透析、器官移植等途径而发生。接受器官移植后CMV感染的潜伏期一般2周~5个月,多于接受器官移植后4~8周,平均6周发病。本病临床上多见于新生儿和幼小婴儿,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器官移植者、HIV感染/艾滋病患者比正常人更易遭受病毒感染,或使原潜伏在体内的病毒复活。此外,输血也常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感染的发生率与输血的数量呈正比。
    
    (二)查体要点
    1.先天畸形    小头畸形、肢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 、斜眼、失明等。
    2.多系统损害    黄疸、肝脾肿大、瘀点样皮疹、肺炎表现。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又称巨细胞包涵体病。感染的巨细胞病毒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先天性宫内感染和后天获得性感染。前者可导致胎儿先天缺陷,而后者多发生在有免疫功能缺陷如艾滋病患者,可引起严重的临床后果。本病可经胎盘直接感染胎儿。儿童及成人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经受染体液而传染。此外,输血及血制品、器官移植亦为重要的传播途径。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zirus,CMV)属于疱疹病毒科,人巨细胞病毒(Humancytomegalovirus,HCMV)属B疱疹病毒亚科,在人群中感染广泛,能引起泌尿生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肝脏、肺、血液循环系统等全身各器官组织病变,并且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以及潜在的致癌性有一定的关联。
病原学
    HCMV是人类疱疹病毒组中最大的一种病毒,直径为200nm,呈球形。内核由分子量约为(150~160)×106kD的线状双股DNA所组成。外壳由162个壳粒(capsomer)构成对称20面体,具有典型的疱疹病毒结构。HCMV只能在人成纤维细胞的组织培养中增殖,增殖非常缓慢。初次分离需一个月才出现细胞病变,其特点为细胞膨胀、变圆、细胞及核变大,核周围曲现一轮“晕” 的大型嗜酸性包涵体,因而又称“巨细胞包涵体病”(cytom  egalic  inclusion  disease)。HCMV不耐酸,亦不耐热,在20%乙醚中最多可存活2小时,当pH<5时,或置于56℃30分钟,或紫外线照射5分钟可被灭活。

    巨细胞包涵体病(cytomegalic inclusion disease,CID)是由巨细胞病毒(cytomegalicvirus,CMV)感染后,引起全身多个器官损害并出现临床症状,如低体重、呼吸窘迫、黄疸、肝脾肿大、点状出血、抽搐、肝功能损害、眼底萎缩等。特点是在受损的器官、组织内出现巨细胞包涵体改变。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预后评价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最新进展 展开
13 诊断标准 展开
14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5 诊断依据 展开
16 相关课件 展开
17 相关药品 展开
18 相关检查 展开
19 相关症状 展开
20 分型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