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慢性脓胸治疗原则是改善全身情况、增强愈合和抗病能力,消除致病因素及
感染,闭合脓腔,尽量多保存和恢复肺功能。
1.全身治疗 应用有效抗生素控制
感染,适当活动以改善心肺功能,必要时少量多次输血。
2.改善原有脓腔引流 对原有引流管的口径、位置、深浅做适当调整,以利脓液引流,控制
感染,减轻中毒症状,使脓腔缩小,为下一步手术根治做好准备。
3.VATS
慢性脓胸可以形成一个厚厚的、机化的纤维外壳覆于脏胸膜上限制肺膨胀。一篇最近的报道记录了VATS对所谓复合脓胸例患者行引流或纤维板剥脱的经验。VATS使50例(83%)患者的
感染得到彻底解决。但是,13例最终需要开胸纤维板剥脱。13例患者中的12例在VATS术前已有3周以上的
慢性脓胸。这就清楚地说明对真正机化的脓胸患者来说,开胸用于纤维板剥脱是比VATS更适合的方法。
纤维板剥脱是在肺
机械通气的情况下进行,而VATS手术则不行,单腔通气、患侧肺充气减小,难以区别纤维板及肺实质。手术的目的是切除病理性外壳使肺充分膨胀,但是经常会发现有些地方纤维板与脏胸膜致密相连。如果肺可以膨胀,谨慎地留下一些斑片状区域要比彻底分离脏胸膜而产生潜在的、大的、永久性的气瘘更为明智。
4.胸膜纤维板剥脱术 适用于
慢性脓胸早期、肺内无病变(如结核空洞、支
气管狭窄、支
气管扩张、支
气管-胸膜瘘、纤维化)、肺组织能复张的
慢性脓胸。
5.胸膜
肺切除术 适用于肺内同时有广泛而严重病变(如空洞、支
气管-胸膜瘘、支
气管扩张、广泛肺纤维化、
肺不张)的
慢性脓胸,其他手术均不能根治者。
6.
胸廓成形术 分为胸膜外
胸廓成形术与改良的胸膜内
胸廓成形术。前者适用于范围较局限而病程较短的
慢性脓胸,手术只在骨膜下切除部分
肋骨,保留壁层胸膜,使
胸壁塌陷,以消除脓腔。后者适用于肺内有病变(如活动性
结核病灶、支
气管-胸膜瘘)而脓腔范围较大的
慢性脓胸或
结核性脓胸。
7.带蒂肌瓣或大网膜移植填充术 在上述手术后残腔较大、肋间肌不能完全填充者或手术失败脓胸复发者,或有支
气管-胸膜瘘者,可同时采用带蒂肌瓣(胸大肌、背阔肌、前锯肌或骶棘肌)或带蒂大网膜移植填充,以消除残腔。
1.
慢性脓胸多需手术治疗, 目的是清除异物,消灭脓腔,尽可能多地保存和恢复肺功能。手术一般选择在每日脓液量少于50ml时进行。术前应加强营养支持,纠正低蛋白和贫血,输血要少量多次进行,选择有效抗生素控制
感染。
2.调整引流管,保证脓液引流充分。引流管的位置要选在近脓腔底部,但又不能过低,以免脓腔缩小将引流管口堵塞。引流管的口径_般要求内径要达到1~1.5cm,深入脓腔2~3cm,并留有侧孔,以利于充分引流。脓液很少时可将引流管剪断,改为开放引流,但要注意引流管的固定,防止其落人脓腔。在逐渐退出引流管的同时,要更换细引流管,以便促进脓腔的闭合。
3.术式选择要根据患者的情况,特别是肺内有无结核空洞、支
气管扩张、严重的纤维化改变及支
气管胸膜瘘等病变来决定。一般常用的术式包括胸膜纤维板剥脱术、
胸廓成形(胸膜内
胸廓成形)术和带蒂大网膜填充术。由于胸膜外
胸廓成形术、
胸膜全肺切除术损伤大、成功率低,现已很少采用。
慢性脓胸的治疗原则有
三:
①改善全身情况,消除中毒症状和营养不良;
②消灭致病原因和脓腔;
③尽力使受压的肺复张,恢复肺的功能。
常用手术有以下几种:
①改进引流;
②胸膜纤维板剥除术;
③
慢性脓胸的主要原则之一。因此剥除脓腔壁胸膜和脏胸膜上的纤维板,使肺得以复张,消灭脓腔,改善肺功能和
气管扩张等,均不宜行胸膜纤维板剥除术(图28-2)。
3.
慢性脓胸合并肺内严重病变,如支
气管扩张或结核性空洞或纤维化实变毁损或伴有不易修补成功的支
气管胸膜瘘,可将纤维板剥除术加病
肺切除术一次完成。但这一手术技术要求高、难度大、
出血多、创伤重,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否则手术死亡率高,并发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