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1.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可由质粒介导(获得新的耐药基因)、染色体介导(染色体基因的选择性突变)或两者共同介导。抗生素的滥用和错用,尤其是不规则用药(如小剂量多次用药)易诱导淋球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淋球菌耐药菌株在某一地区产生后可迅速在局部、在国内以及在不同国家之间传播。一般说来,由质粒介导的耐药性往往传播较快。在某一地区,当耐药监测资料表明某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大于5%时,则不应考虑将该种抗生素作为首选药物,当耐药率高于10%时,应停用该抗生素。淋球菌本身对抗生素比较敏感。20世纪40年代中期,
青霉素治疗
淋病非常有效,成为治疗
淋病的首选药物。随着
青霉素的广泛应用,淋球菌对
青霉素出现低水平耐药且耐药程度渐增。1976年,在美国及英国同时分离出,PPNG,其对
青霉素高度耐药,导致
青霉素治疗失败。不久确定
青霉素酶是由质粒介导的。1983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首次出现由染色体介导的非产
青霉素酶耐
青霉素淋球菌引起的暴发流行及治疗失败。1985年,在美国鉴定出质粒介导的高度耐
四环素淋球菌(TRNG)。针对质粒介导的高度耐
青霉素及
四环素淋球菌的出现,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在1987年的—STD治疗指南―中不再推荐
青霉素与
四环素作为治疗
淋病的首选药物。然而随着
大观霉素、氟喹诺酮类药物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用于治疗
淋病,有报道淋球菌对这些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耐药。可见,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正不断增加,且日益威胁着
淋病的有效治疗。
2.
淋病治疗推荐方案 近20年来,随着淋球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转变和淋球菌耐药性的增加,
淋病的治疗正越来越困难,治疗
淋病的推荐方案也不断地被修改。因淋球菌耐药菌株的流行与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均一,各国治疗
淋病的方案也不尽相同。目前美国CDC、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部推荐的
淋病治疗方案见表1。
临床医师在处理具体患者时对药物的选择应着重于临床疗效、患者的可接受性及毒副作用。抗生素治疗
淋病有效的最低标准是治疗无合并症肛门生殖器淋球菌
感染的治愈率达95%以上。因此,当地淋球菌分离株的体外抗生素敏感性、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药物价格、应用方法、患者的年龄、是否妊娠、过去有无药物反应均应有所考虑。第三代头孢菌素如
头孢曲松、
头孢噻肟及
头孢克肟治疗
淋病包括PPNG及染色体介导的耐
青霉素菌株所致的
感染均高度有效。国外研究表明,
头孢曲松250mg肌内注射后24h即可清除泌尿生殖道(尿液、尿道黏膜及精液)中的淋球菌;
头孢曲松125mg单次肌内注射亦可在血液中维持高效的杀菌浓度,可治愈99.1%的泌尿生殖道和肛门直肠无合并症淋球菌
感染。
头孢曲松的优点是血浆半衰期长,副作用少且轻微,可安全地用于妊娠妇女及新生儿。此外,
头孢曲松治疗咽部淋球菌
感染疗效高;对杜克雷嗜血杆菌有杀灭作用;有抗
梅毒螺旋体的作用,对可能合并存在的潜伏
梅毒有一定疗效;对耐
大观霉素的菌株有效。但极少数对
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能会发生过敏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淋球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敏感性有所下降已见报道,但尚未证实有治疗失败的病例。监测淋球菌对头孢菌素的耐药性十分重要。
大观霉素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均有广谱抗菌活性,它主要或专门用于治疗
淋病。
大观霉素2g肌内注射单次给药对泌尿生殖道和肛门直肠无合并症淋球菌包括PPNG
感染非常有效,治愈率达98.2%。
大观霉素一般无过敏现象,注射前不需皮试。其副作用小,安全性好,可用于妊娠妇女。当患者对?内酰胺抗生素过敏,不能用头孢菌素,或患者禁用喹诺酮(肝肾功能障碍、妊娠、儿童及小于18岁青少年)时,
大观霉素为合适的药物。国外有作者对推荐用于治疗妊娠期
淋病的三种药物(
青霉素、
大观霉素和
头孢曲松)进行了对比研究。
大观霉素2g肌内注射对宫颈及直肠淋球菌
感染的治愈率分别为95%及100%,等同或高于
头孢曲松250mg肌注(均为95%),但对咽部淋球菌
感染的疗效欠佳(83%),低于
头孢曲松(100%)。一般不推荐用
大观霉素治疗咽部淋球菌
感染。氟喹诺酮类药物为广谱抗菌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的DNA合成发挥作用,对淋球菌有很好的抗菌活性。且能口服,应用方便。因其对儿童骨骼发育有影响,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以及18岁以下青少年和儿童禁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近10年来
诺氟沙星、
环丙沙星和
氧氟沙星等在许多国家已广泛地用作为
淋病的一线治疗药物。新一代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对
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是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或宫颈炎的有效药物。新型氟喹诺酮药物治疗
淋病的临床试验有限。国外有报道斯巴沙星(sparfloxacin)200mg顿服治疗无合并症男性淋菌性尿道炎,以及
加替沙星(gatifloxacin)400mg顿服治疗男女性无合并症淋球菌
感染有效。然而,喹诺酮类耐药性近年来正快速增加,该组抗生素在西太平洋地区许多国家不再有效。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包括我国)的耐药率非常高。
阿奇霉素为一种半合成的新型15员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组织分布广泛,细胞内浓度高,半衰期长,对
沙眼衣原体和淋球菌等有抗菌活性。WHO在2001年性传播
感染处理指南中将
阿奇霉素纳入治疗
淋病的一线药物。
阿奇霉素治疗淋球菌
感染的有效剂量为2g,单次E1服。1g剂量处于亚治疗水平,不足以清除体内的淋球菌且易诱导产生耐药性。近年来
阿奇霉素在拉丁美洲某些国家作为治疗
淋病的一线药物,已有报道在这些地区发现淋球菌对
阿奇霉素敏感性下降(16%v72%)并出现耐药(14%)。
(1)淋球菌耐药:根据近年来我国淋球菌耐药监测的资料,我国淋球菌分离株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