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甲型
肝炎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充分阐明,除了HAV直接杀伤肝细胞外,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可能在甲型
肝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有关机制简述如下。
1.HAV的直接杀伤 HAV经口进入消化道黏膜后,先在肠道中增殖,然后在肝细胞和库普弗细胞内增殖,经胆管由肠道排出。HAV在肝细胞内复制的过程有可能导致肝细胞损伤。亦有研究发现HAV持续
感染肝细胞时,并不产生细胞病变。
2.免疫损伤 有报道认为甲型
肝炎的肝细胞损伤与肝细胞内病毒的消除与患者的细胞免疫反应有关。CD8
+细胞有特异性杀伤
感染HAV肝细胞的功能。研究发现甲型
肝炎患者病毒特异性CD8
+产细胞亚群升高。而CD8
+细胞的杀伤作用与主要组织相容性(MHC)抗原的表达有关,MHC抗原表达增强可促进这种杀伤作用。外周血
淋巴细胞能产生并释放γ-干扰素,这种内源性的γ-干扰素能诱导
感染肝细胞膜1类MHC抗原表达,因而能促进CD8
+细胞对
感染肝细胞的杀伤作用,甲型
肝炎早期HAV在肝细胞内大量增殖,CD8
+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是早期肝细胞受损的原因之一。病程后期的
免疫病理损害与肝组织中浸润的MHC抗原、CD8
+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有关。在肝细胞破坏的同时HAV清除。针对1类MHC抗原的特异性抗体能阻抑CD8
+细胞的这种杀伤作用。与细胞免疫反应有关的另一标志是甲型
肝炎急性期患者
淋巴细胞膜表面白细胞介素-2受体(MIL-2R)表达显著增加,MIL-2R与T细胞的活化有关,且与肝细胞损伤标志ALT呈正相关。甲型
肝炎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中的抗-HAV IgM和IgG抗体均有中和HAV的作用,甲型
肝炎的抗原抗体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其与肝细胞损伤的关系尚不明确。此外,近年来许多报告指出活性氧是引起多种脏器组织损伤的原因之一,有报道急性甲型
肝炎患儿的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显著升高,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显著降低,LPO产生增多,可使肝细胞生物膜损伤。另一方面,由于HAV
感染,肝细胞
炎症及网状内皮系统功能下降等因素,形成内毒素血症,导致肝微循环障碍,使肝有效循环量减少,组织缺血缺氧,也使LPO产生增多,进而加重了肝损伤。
3.病理可见 急性甲型
肝炎早期,肝脏肿大充血,肝组织有轻度或中度炎性浸润,肝细胞高度
肿胀,呈气球样,胞浆染色浅,嗜酸性染色增强,胞核浓缩、空泡
变性、溶解、消失,嗜酸性坏死较明显,成为嗜酸性小体。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主要为
淋巴细胞、浆细胞、大
单核细胞,伴有库普弗细胞增生,有时甚至出现肝细胞灶性坏死及类似碎屑样坏死,但一般较轻,病变累及肝内小胆管,可出现淤胆现象。少数起病急、发展快的急性重型
肝炎,有大片肝细胞坏死,溶解坏死的肝细胞迅速清除后,残留网状纤维支架,肝脏体积缩小。组织学改变分为
水肿型及坏死型,
水肿型以弥漫性肝细胞
肿胀为主,小叶中有多数大小不等的坏死灶,有明显的毛细胆管淤胆;坏死型表现为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消失,可见网状支架,小胆管淤胆,肝窦充血,有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及大量吞噬细胞浸润。
【病因】
病因:1973年Feinstone等首先应用免疫电镜技术从急性甲型
肝炎患者粪便中发现了HAV,我国也于1978年分离到该病毒。近年来在HAV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结构、基因克隆及疫苗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1991年将其分类为小的RNA病毒科的一个新属,即嗜肝RNA病毒属。目前,在世界范围内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HAV是一种微小的RNA病毒,呈对称20面颗粒状,直径27v32nm,内含一条正股RNA,基因全长约7478个核苷酸,耐酸、耐乙醚、耐热,对含氯、醛类、碘类、过氧化物及环氧乙烷等消毒剂及对紫外线、微波、γ射线等较敏感,但对乙醇、氯己定等有耐受性,低温下可长期保存,其传染性亦不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