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诊断:
1.先天性易栓症 这是一组因遗传性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的某一环节障碍而导致
血栓形成的疾病,常首发于青少年(表1)。
下列的临床表现往往提示本病可能:
①有血栓病的家族史;
②无明显诱发因素的多发性
血栓形成;
③幼年或青少年期发生的血栓;
④对常规的抗血栓治疗效果不佳。在可疑对象中可以用
凝血酶时间(TT)和优球蛋白溶解试验(ELT)作初步筛选:TT的延长提示
纤维蛋白原的缺陷,ELT的延长提示纤溶活力降低;如果2项试验均正常,则可能为抗凝物质的缺陷。为进一步确定缺陷的特异环节,可根据需要依次作AT?、蛋白C、蛋白S、
纤溶酶原、
纤维蛋白原、肝素辅因子?、t-PA以及PAI等的检查,结合临床作出进一步的诊断。
2.
恶性肿瘤和血栓
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发生率为5%v15%,胰
腺癌可达50%。主要由于
肿瘤可使促凝活性增高,如因子?、?、?∮C、
Ⅰ、
Ⅱ都增高,有时还存在异常蛋白血症、
肿瘤细胞对正常组织的浸润和破坏,促凝物质释放易引起DIC。另外,化疗药物、激素、
感染、手术、创伤性探查也可作为诱发因素,
肿瘤患者的抗凝活性减弱,如AT-?、蛋白C水平下降。应该承认还有许多机制未阐明,有待进一步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越来越增高,栓塞者一般年龄较轻,由心源性和凝血功能异常引起。中耉年人以
血栓形成多见,以
高血压和
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原因。机制无非是和血流动力学、血管、血小板、凝血纤溶等有关。
5.
糖尿病和血栓
糖尿病患者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
冠心病的发生率比正常人群高25倍,国内资料统计占38%,其他可引起
视网膜病变、四肢坏疽、脑血管意外等。控制高凝状态是防治血管病变的关键。
6.肝、肾病和血栓 重症肝病常易引起微血栓,发生DIC。发生率一般为8.8%v16%。机制主要是凝血因子激活,抗凝因子合成减少,单核-吞噬系统功能不全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