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萎缩性鼻炎是较常见的鼻腔慢性疾病,我国20世纪50年代报道较多,约占耳鼻喉科门诊初诊患者中的0.7%v3.99%。贵州的医院统计竟占门诊患者中的9.1%。在各种行业工人中,
萎缩性鼻炎的发现率也很高,由2%(枕木防腐业)v16.6%(考砂车间)v26%(锻工、钳工、砂轮工)。到80年代以后,我国各地的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本病是以鼻腔黏膜病变为主的一种病程长、发展缓慢的特殊类型慢性
炎症或退
变性鼻病,其典型临床特征是:鼻黏膜、骨膜,甚至鼻甲(主要是下鼻甲)骨质萎缩伴鼻腔变宽大,有黄绿色脓性分泌物积存并可形成筒状或片状结痂,有特殊臭味。一般习惯将萎缩程度较轻,不伴有臭味者诊断为
萎缩性鼻炎;而将病变较重、伴有特殊恶臭味者称为臭鼻症。但
萎缩性鼻炎与臭鼻症究竟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或表现形式,抑为两类根本不同的独立疾病,历来颇多争论,迄今仍无定论。
临床上将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无明显致病外因,多于少年期(青春期)发病,以15v30岁为主,30岁后症状有明显减轻,女性患者稍多于男性;后者多继发于长期鼻炎(
肥厚性鼻炎、
干燥性鼻炎、化脓性
鼻窦炎、鼻腔特殊性
感染等)、
鼻中隔偏曲的较宽大侧鼻腔、鼻甲手术损伤组织过多等情况。本章主要论述原发性
萎缩性鼻炎及臭鼻症。
萎缩性鼻炎(atrophic rhinitis)是一种发展缓慢的鼻腔慢性炎症性疾病,多发于青壮年,女性较多见。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此病发生的早期,经适当治疗可能逆转;一旦形成严重的黏膜和骨质萎缩,则成为不可逆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