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黄体酮衍生物,其作用与黄体酮相似。能促进子宫黏膜的增殖分泌,完成受孕准备,有保护胎儿安全生长的作用,大剂量具有抗肿瘤作用,也具有显著的增进患者食欲、缓解疼痛和减轻自觉症状的辅助疗效。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为:
1.治疗乳腺癌机制:(1)垂体水平:可能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下丘脑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从而抑制促卵泡激素(FSH)及促黄体素(LH)分泌,最终减少卵巢的雌激素分泌。另一方面,也通过抑制ACTH分泌,减少肾上腺皮质中的雌激素分泌。还可调节泌乳素(PRL)分泌,从而控制雌激素受体(ER)生成。(2)整体水平:可诱导肝中Ω还原酶,增加雄激素的降解。而雌二醇是由睾酮A环芳香化转变而成,故睾酮减少,雌二醇的合成也减少。甲羟孕酮还可加速雌激素活性较强的雌二醇变成活性较弱的雌酮。这些都可减低体内雌激素活性。甲羟孕酮还能通过干扰LH,抑制前列腺素(PG)合成酶,减少PG生成,而PC则可调节肿瘤生长与肿瘤血管新生。(3)靶细胞水平:甲羟孕酮与孕激素受体(PdR)有高度亲和力的特异性结合,结合后可竞争性地抑制雌二醇与雌激素受体的结合;甲羟孕酮还可减低细胞质及核内的ER水平。结果均可减少核内的雌激素-ER的量,阻断了雌激素对乳癌细胞的生长促进作用。
2.治疗子宫内膜癌机制:(1)通过对垂体的负反馈作用减少雌激素分泌。(2)直接作用。有人认为,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癌有直接作用。有报道,将黄体激素注入子宫腔后使癌细胞变性、坏死;还观察到超微结构的改变,癌细胞向正常细胞转化。
3.治疗前列腺癌机制:(1)通过负反馈抑制降低血浆促性腺激素,使睾酮水平极度下降。(2)在细胞内与二氢睾酮竞争和雄激素受体的结合,阻断其作用。(3)抑制5Ω还原酶,阻止睾酮变成活性的二氢睾酮。(4)诱导肝脏Ω还原酶,加速雄激素的降解。本药为作用较强的孕激素,无雌激素活性,口服或注射均有效。皮下注射时,其孕激素活性为黄体酮的20v30倍,口服时为炔孕酮的10v15倍。口服或注射后在体内适量内源性雌激素对子宫内膜作用的基础上,可将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变为分泌期内膜,为受精卵植入做准备。能增加宫颈黏液黏稠度。本药还可通过对下丘脑的负反馈,抑制腺垂体促黄体生成激素的释放,使卵泡不能发育成熟,抑制卵巢的排卵作用,长效避孕。本药作为抗肿瘤激素时,主要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腺垂体,使促黄体生成素(L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其他生长因子的产生受到抑制。大剂量对敏感细胞直接具有细胞毒性作用,使细胞内的雌激素受体(ER)不能更新,抵消雌激素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的效应,但对耐药的细胞则无此作用。通过对子宫内膜癌病理检查可看到染色体的损伤。本药还可通过增强E2-脱氧酶的活性从而降低细胞内雌激素的水平,诱导肝5Ω-还原酶、使雄激素不能转变为雌激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