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化学烧伤的处理原则,同一般烧伤。应迅速脱离现场,终止化学物质对机体的继续损害,采取有效解毒措施,防止中毒,进行全面体检和
化学检测。
1.早期处理 脱离现场,终止化学物质对机体的继续损害,积极处理创面应立即脱离现场,脱去被化学物质浸渍的衣服,并立即迅速地用大量清水冲洗。其目的是稀释和机械冲洗,将化学物质从创面黏膜上冲洗干净。冲洗时可能产生一定热量,但由于持续冲洗,可使热量逐步消散。冲洗用水要多,时间要够长。一般清水(自来水、井水和河水等)均可使用。冲洗持续时间一般要求在2h以上,尤其在碱烧伤时,冲洗时间过短很难奏效。如果同时有火焰烧伤,冲洗尚有
冷疗的作用。有些化学致伤物质并不溶于水,但冲洗的机械作用可将其自创面清除干净。
头面部烧伤时,要注意眼、鼻、耳、口腔内的清洗。特别是眼,应首先冲洗,动作要轻柔,如有条件可用等渗盐水冲洗。如发现眼睑
痉挛、流泪、结膜充血、
角膜上皮损伤及前房混浊等,应立即用等渗盐水或蒸馏水冲洗,持续时间在0.5h以上。如为碱烧伤,再用3%
硼酸液冲洗,酸烧伤,则再用2%
碳酸氢钠液冲洗。而后用2%荧光素染色检查
角膜损伤情况,轻者呈黄绿色,重者呈瓷白色。为防止
虹膜睫状体炎,可滴入1%
阿托品扩瞳,3v4次/d。用0.25%
氯霉素、1%
庆大霉素或1%
多粘菌素滴眼,以及涂0.5%
金霉素眼膏等,以预防继发
感染。还可用
醋酸可的松眼膏以减轻
眼部
炎症反应。局部不必用眼罩或纱布包扎,但应用单层油纱布覆盖,以保护裸露的
角膜,防止干燥所致损害。
石灰烧伤时,在清洗前应将石灰去除,以免遇水后石灰生热,加深创面损害。
有些化学物质则要按其理化特性分别处理(表1)。大量流动水的持续冲洗比单纯用中和剂拮抗的效果更好。用中和剂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0min即可。中和处理后仍须再用清水冲洗,以避免因为中和反应产热而给机体带来进一步的损伤。
化学烧伤早期补液与热力烧伤基本相同。
化学烧伤创面处理也与热力烧伤基本相同,应优先处理眼烧伤。早期对深二度至三度创面进行切、削痂植皮是首选的方法,包括急诊切、削痂植皮。
2.防治中毒 有些化学物质可引起全身中毒,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诊断有化学中毒可能时,应根据致伤因素的性质和病理损害的特点,选用相应的解毒剂或拮抗剂治疗(表1,2)。有些毒物迄今尚无特效解毒药物,在发生中毒时,应使毒物尽快排出体外,以减少其危害。一般可静脉补液及给予利尿剂,以加速排尿。苯胺或硝基苯中毒所引起的严重高铁
血红蛋白血症,除给氧外,可酌情输注适量新鲜全血,以改善缺氧状态。除上述治疗外,还要维持人体重要脏器的功能,尤其是肺、心、脑和肾的功能,防止多脏器衰竭。
强酸烧伤肿胀较轻,创面渗液很少,
休克期输液量应相应减少。伤后第1个24h胶体和电解质溶液补给量一般可按每1%烧伤面积每千克体重1ml计算。
强酸严重烧伤后,可被
皮肤或呼吸道黏膜吸收,引起动脉血pH下降,出现严重酸中毒,因此必须进行动脉
血气分析并及时应用碱性药物。
(1)酸烧伤:酸烧伤的种类甚多。能造成烧伤的酸主要是强酸如硫酸、硝酸和
盐酸等无机酸,其他尚有
三氯醋酸、
苯酚(石炭酸)、铬酸、氯磺酸和氢氟酸等。在酸烧伤中,现重点介绍强酸烧伤和氢氟酸烧伤。
①强酸烧伤:强酸一般指在工业和实验室中常用的三酸,即硫酸、
盐酸和硝酸。高浓度酸能使
皮肤角质层蛋白质凝固坏死,呈界限明显的
皮肤烧伤,并可引起局部凝固性坏死。各种不同的酸烧伤,其
皮肤产生的颜色变化也不同。
A.硫酸烧伤:硫酸烧伤后立即用水冲洗是极为重要的急救措施,冲洗要用流动水持续冲洗1h以上。一般不需用中和剂,必要时可用5%
碳酸氢钠、
氢氧化镁或肥皂水处理创面。中和后,仍应用大量清水冲洗,以去除剩余的中和溶液和冲洗过程中中和反应产生的热量及中和反应后的产物。创面处理同一般烧伤。由于酸烧伤后形成的痂皮完整,宜采用暴露疗法。由于酸烧伤后迅速形成一层薄膜,创面干燥,痂下很少有
感染,自然脱痂时间长,有时可达1个月以上,脱痂后创面愈合较慢。如确定为三度烧伤,应争取早期切痂植皮。
B.硝酸烧伤:硝酸烧伤的急救和治疗措施与硫酸烧伤基本相同。
C.
盐酸烧伤:
盐酸烧伤的急救和治疗措施与硫酸烧伤基本相同。
②氢氟酸烧伤:由于氢氟酸烧伤有其特点和潜在危险性,必须积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分秒必争地进行急救治疗,对伤情的发展要有充分的估计。近50年来,氢氟酸烧伤的治疗方案主要是用某些阳离子如Ca
2
+、Mg
2
+或季胺类物质来结合F
-,或是将这些阳离子的制剂注射到深部组织,或是局部应用以通过其扩散作用与F
-结合。
A.早期治疗:烧伤后立即脱去污染的衣服或手套,并应用大量流动水彻底冲洗烧伤创面,至少1h,也有人主张冲洗1v3h的。冲洗完毕即以弱碱中和,常用的弱碱溶液为3%氢
氧化钙、5%
碳酸氢钠,也可用磷酸
缓冲液浸泡或湿敷或可用碱性肥皂抹患处。忌用氨水,以免形成有腐蚀性的二氟化铵(氟化氢铵)。由于该酸具有较强的穿透组织的能力,所以冲洗效果往往是不甚满意的,如有水疱则予以清除。若指(趾)甲下有浸润,必须拔除指(趾)甲。可在局部
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也可不用麻醉。麻醉后
疼痛缓解并不等于F
-失活,要警惕掩盖病情。
B.钙剂的外用:局部外用
碳酸钙凝胶,即用10片10g
碳酸钙片(含
碳酸钙648mg)研成细末,再将这些粉末与20ml水溶液润滑剂(K-Y凝胶)混合制成凝胶。将该凝胶直接涂于创面,4v8h更换1次。也可用
氯化钙60g、
硫酸镁35g、5%
碳酸氢钠250ml、等渗盐水250ml、
庆大霉素8万U、1%
利多卡因10ml、
地塞米松5mg配制而成。进行创面湿敷,1v2次/d,持续3天。也可用等的量
氧化镁和
硫酸镁糊剂包敷创面,使残存的F
-与镁结合成为不溶解的镁盐。
C.钙剂的局部注射:有的作者应用25%
硫酸镁进行烧伤部位的注射取得成功,但考虑到氟化镁是一种十分难溶的化合物,因此改用10%
葡萄糖酸钙局部注射,此法一直沿用至今,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