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化脓性
颌骨骨髓炎(pyogenic osteomyelitis of the jaws)占颌骨各类型
骨髓炎的绝大多数。发病年龄成人高于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下颌骨明显比上颌骨多。下
颌骨骨髓炎多见于青壮年,上
颌骨骨髓炎主要发生于婴幼儿,这与上、下颌骨结构特点,血供差异及
炎症分泌物引流难易有关。
颌骨骨髓炎曾经是一相当常见而严重的疾患,病程较长,影响面容及功能。由于抗菌药物及
口腔保健的发展,此症已越来越少,成为少见病症。但由于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日益发展,增加了对本病治疗的困难性。
骨髓炎(osteomyelitis)一词本身,指的是骨髓的
炎症,但
炎症过程极少仅限于骨髓,而是开始于骨髓,扩展到骨膜。当脓
积聚在骨髓腔或在骨膜下时,血运受阻,
感染的骨组织发生坏死。
过去,认为引起
骨髓炎的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近年,发现了不少的厌氧菌,改变了对此
感染的认识。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pyogenic osteomyelitis ofjaws)是指各种致病因子入侵颌骨,引起整个骨组织包括骨膜、骨皮质、骨髓及其中的血管、神经的化脓性炎症。根据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分为:病理特点,病变始发于颌骨中央的骨松质和骨髓者,称为中央性骨髓炎;病变始发于颌骨周围的骨膜和骨皮质者,称为边缘性骨髓炎。
颌骨骨髓炎(osteomyelitis of the jaws)是由于细菌感染以及物理或化学因素导致的颌骨炎症。颌骨骨髓炎的含义,除指骨髓的炎症外,还应包括骨膜、骨密质和骨髓腔内的血管、神经等整个骨组织的炎症。由于骨髓炎时常伴有骨髓腔、哈佛系统、骨膜的血管栓塞或破坏,故骨髓炎过程可产生不同范围的骨坏死。
按照颌骨骨髓炎的致病原因,可分为细菌性骨髓炎、物理性骨髓炎(放射线、冷冻等)及化学性骨髓炎(砷、汞、磷等)。细菌性骨髓炎按照临床病理特点又分为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和特异性颌骨骨髓炎。物理性或化学性骨髓炎在引起颌骨骨坏死后,常继发细菌感染。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占颌骨各种类型骨髓炎的绝大多数。发病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下颌骨明显多于上颌骨。下颌骨骨髓炎多见于青壮年,上颌骨骨髓炎主要发生于婴幼儿,这与上、下颌骨结构特点有关。
上颌骨有颌内动脉分支供应,各分支有丰富的侧支吻合。为此,当感染形成栓子,堵塞血管的分支时,很快可以获得侧支循环的代偿,所以不易发生骨营养障碍与骨坏死,即使死骨形成,一般也比较局限;下颌骨的主体部分血液供应为颌内动脉分出的下牙槽动脉,由于下颌骨体内下牙槽动脉无吻合分支,如遇有炎症发生血管栓塞后,极易引起骨大范围的营养障碍与大块死骨形成,导致下颌骨骨髓炎的发生。
上颌骨的骨小梁比较疏松,骨板薄而具有较多的营养孔,加之附着于上颌骨的肌肉多为纤细而薄的表情肌,因此,上颌骨内的炎症容易向外穿破骨皮质,很少在上颌骨内扩散,这也是上颌骨死骨比较局限的一个原因;而下颌骨骨质致密,骨壁较厚而坚硬,其表面有强大的咀嚼肌附丽,因此,当下颌骨内发生化脓性感染时,不易穿破骨皮质引流,致使感染沿着下牙槽神经管在下颌骨内扩散,从而引起广泛的骨髓炎,形成大块死骨。
按照临床病程分为急性颌骨骨髓炎和慢性颌骨骨髓炎,按照感染来源及病理特点又将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分为中央性颌骨骨髓炎和边缘性颌骨骨髓炎,按照发生的部位又分为上颌骨骨髓炎和下颌骨骨髓炎。临床上常常综合命名,如急性化脓性下颌骨中央性骨髓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