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是常见的导致视力丧失的视网膜血管病,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居第二位。多见于5O岁以上的人群,无性别差异,左右眼发病也无差异。按阻塞发生的部位分为中央静脉阻塞和分支静脉阻塞,部分病例可发生黄斑分支静脉阻塞,以分支静脉阻塞为常见,在分支静脉阻塞中以颞上支静脉阻塞多见。与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病相关的全身病较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糖尿病、血液病、血流动力学改变、炎症等,相关的眼病则是青光眼,其他还包括服用避孕药、脱水、情绪激动等。老年人以血管硬化为主要病因,而青年人则多为炎症所致。还有报道认为眼轴的长短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病有关,但也有认为两者无必然联系。近期有一个长期的研究认为视盘的杯盘比可作为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生的风险观察指标。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主要发病机制是静脉内形成血栓。病理学研究发现,中央静脉阻塞时血栓形成部位在巩膜筛板前后,以筛板后多见。分支静脉阻塞时则多发生于视网膜的动静脉交叉处。目前认为引起静脉内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在巩膜筛板处和动静脉交叉处视网膜动脉和静脉共用一个血管鞘,在出现血管硬化时动脉压迫静脉使静脉管腔变窄,变窄处血液流过产生涡流造成内皮的损伤,或是管壁互相接触使内皮损伤、增生并继发血栓形成;全身或眼局部的炎症侵犯视网膜静脉,引起血管内皮炎,继发血栓;血液内凝血和溶血因子平衡失调使血栓易于形成;高脂血症、血液黏滞度增加和各种原因造成的血流缓慢也可促使血栓形成。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个多种因素作用后产生的疾病,在临床实践中很难确定某个原因导致了疾病的发生,有相当多的病例并不能找到发病的确切原因。
视网膜静脉阻塞造成视力下降的原因除出血直接遮蔽视线外,还有两个主要的并发症:黄斑囊样水肿和新生血管形成。静脉阻塞所致的回流障碍使静脉压增高,血管内的液体通过管壁渗人视网膜内引起水肿,另一方面在伴有视网膜缺血的静脉阻塞中,缺血可使各种血管生长因子的分泌增加,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不仅可诱导新生血管的产生,还可使血管的渗透性增加,使血管内液体更易进入视网膜内,加重视网膜水肿。新生血管的出现不仅增加了视网膜和玻璃体出血的机会,更主要的是可引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这一严重的致盲性并发症。
诊断思路
病史要点
主要症状是突然的视力下降,下降程度不等,严重者可低至数指或手动,部分病例可在发病后几天视力逐渐减退。依据视网膜出血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可有不同的视野缺损,或是眼前黑影。
视网膜静脉阻塞分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rnal vein occlusion,BRVO)。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本病是指视网膜中央静脉内的急性血流梗阻。分为非缺血型及缺血型两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