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实验证实,DLB患者胆碱能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均有损伤,大脑皮质、前脑Meynert核和尾状核等部位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水平显著下降,基底核部位多巴胺及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浓度减少,多巴胺受体异常,壳核5-HT及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显著减低,上述神经递质系统损害与DLB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及锥体外系运动障碍等有关。
1.大脑皮质及脑干弥散分布的Lewy体及相关轴索改变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组织学特征,伴发病变包括耉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海绵状空泡样
变性及黑质、蓝斑和Meynert核区域性神经元脱失。Lewy体由Lewy (1912)首先描述,典型Lewy体见于脑干黑质及蓝斑核,也分布于迷走神经背核、Meyrnert基底核和下丘脑核等单胺神经元,分布在大脑皮质的Lewy体无明显致密颗粒核心,核心周围纤维排列不规则,称为苍白体(pale body),可能是Lewy体的前身;皮质Lewy体主要分布在边缘系统、颞叶杏仁核及旁海马区、扣带回等。常规HE染色Lewy体显示直径3v25δm的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呈均匀嗜伊红色,致密颗粒杂乱排列构成1v10nm的核心。电镜下可见中心部为嗜锇颗粒混有螺旋管(helical tube)或双螺旋丝(paired helical filaments),核心周围包绕均匀疏松排列的纤维成分,呈淡染的晕圈(halo),可与相关抗体发生反应使Lewy体染色。突触中Lewy体被称为突触内路易体(intra-neuritic Lewy body),Lewy体多位于神经细胞浆内,亦可见于轴突内,是神经细胞外Lewy体(extracellular Lewy body),无典型晕圈,HE染色为淡染粉色,电镜下可见由松散无规则排列的丝状结构组成。免疫组化发现Lewy体含大量泛有素(ubiquitin)、Ω-突触核蛋白、补体蛋白、微管和微丝蛋白(tubulin)等,但无tau蛋白和类淀粉蛋白。在所有的Lewy体相关
痴呆中大脑皮质萎缩不明显,可见轻度额叶萎缩;
Alzheimer病路易体型可见较明显的颞叶中部萎缩,并有较多的类淀粉耉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其他路易体
痴呆病人可见中脑黑质色素细胞丢失,无耉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tau蛋白抗体染色有助于区别这两类不同的病理改变。
免疫组化研究提示,Lewy体对晶状蛋白(crystallin)、泛素及Ω-突触核蛋白标记呈阳性反应,HE染色Lewy体色淡而不易显示时,用泛素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清晰地显示良好。常规免疫组化染色在Lewy体尚未发现tau蛋白,可用tau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区别Lewy体与神经元内tau蛋白染色阳性的小球形神经元纤维缠结。路易体相关轴索改变(Lewis-related-neurites,LRN)是神经丝
变性,HE染色一般很难观察到LRN,但泛素染色可以清晰显示,LRN多见于海马、杏仁核、Meynert核及迷走神经背核等。路易体
痴呆患者脑内也可有不同程度的AD病理改变,如耉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神经细胞脱失及海绵状
变性等。
(1)根据Lewy体的分布可分为脑干型、过渡型(transitional type)及弥散型。
①脑干型:Lewy体主要局限于脑干,相当于
Parkinson病;
②弥散型:Lewy体广泛累及大脑皮质,日本学者强调光镜下观察前额叶、扣带回、颞叶及岛叶等部位,在100倍
视野内发现5个以上Lewy体方可诊断此型;
③过渡型:在100倍
视野内Lewy体不足5个,但欧美学者对此条件掌握较灵活。
(2)根据合并AD病理改变分为普通型及纯粹型。
①普通型:病变除大量Lewy体外,尚合并耉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等,皮质萎缩及神经元脱失不严重;
②纯粹型:仅有Lewy体不伴AD样改变。临床及病理对照研究表明,约75%的普通型DLB患者以
记忆障碍、精神症状起病,随之
痴呆进行性加重,其余25%的患者以帕金森综合征或Shy-Drager综合征起病;纯粹型DLB的起病年龄较轻,早期有明显的帕金森综合征表现,随后出现
痴呆。
【病因】
病因:病因迄今不明,研究发现
神经系统Ω-突触核蛋白(Ω-synuclein)为Lewy体结构的主要成分,部分DLB及家族性
帕金森病患者存在Ω-突触核蛋白基因突变,使Ω-突触核蛋白由可溶性转变为不溶性,发生异常聚集,推测Ω-突触核蛋白基因突变可能与DLB及PD的发病有关。DLB很少有家族遗传倾向,但日本曾报道过家族性DLB患者。尽管有报告表明部分DLB患者与AD患者均有Apo E?4等位基因增加,但确切的遗传机制有待研究。
病因不清,很少有家族遗传倾向。临床表现和Lewy体在皮质神经元的分布有密切关系。Lewy体在皮质神经元的分布引起皮质的信息处理功能和传递功能障碍,导致
痴呆的发生。实验证实Lewy体
痴呆患者脑内存在多种神经递质功能障碍,包括乙酰胆碱(ACH)、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A)等,这些递质水平显著下降导致许多神经元回路受损,引起相关的临床症状,但I七wy体
痴呆特征性的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仍不清楚。
病理
Lewy体为特征性病理改变,由α-共核蛋白(dsynuelein)异常聚集而形成,和胶质细胞包涵体主要成分相同。α-共核蛋白在正常神经元突触中表达,目前认为与突触末梢囊泡释放有关。点 l然因何引起 一共核蛋白的异常聚集尚未清楚,但是研究发现某些神经元易受侵害。
Lewy 体含大量α-共核蛋白、泛酸(ubiquitin)等,而无tau蛋白和淀粉样蛋白。故目前多用d-共核蛋白免疫组化染色以显示常规HE染色不易发现的Lewy体,用tau蛋白免疫组染色以区别Lewy体及神经元内小的球形神经元纤维缠结,后者tau蛋白染色阳性。
经典型Lewy体是神经元胞浆内球形的、嗜伊红性包涵体,直径多数在15~25ffm,有球形玻璃样致密的核心,环绕清晰的苍白“晕环”;电镜下表现为中心部位嗜锇颗粒混有“螺兢管”或“双螺旋丝”,周围聚集直径约为8~10nm的神经丝,近周边部呈放射状排列。主要分布于脑干核团(如黑质、蓝斑)、Meynert基底核、下丘脑的残存神经元内,可为1个或数个。
大脑皮质质型Lewy体直径较小,较少嗜伊红,缺乏清晰的“晕环”,无典型的同心圆样构,由直径约8~10nm的细纤维构成;皮质型Lewy体见于较深皮质的中型、小型非锥体神经元中,多见于扣带回、脑岛皮质、杏仁核和额叶皮质。
大体病理与
Alzheimer病相似,但大脑皮质萎缩相对不明显,呈轻、中度萎缩,枕叶相刘不受累及边缘系统重度萎缩。光镜下见黑质、蓝斑等色素细胞丢失,偶有
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乏质、边缘系统和脑干的神经元胞浆内有Lewy体,α-共核蛋白染色阳性,tau蛋白染色阴性。 电镜显示更为清楚。
病因与发病机制
路易体
痴呆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尚未明确。本病多为散发,虽然偶有家族性发病,但是并没有明确的遗传倾向。
路易体
痴呆的发病机制不明确。病理提示Lewy体中的物质为α-突触核蛋白(a-synuelein) 和泛素(ubiquitin)等,异常蛋白的沉积可能导致神经元功能紊乱和凋亡。但是,α-突触核蛋白和泛素的沉积机制仍有疑问。其可能发病机制有以下两种假设:
1.α-突触核蛋白基因突变α-突触核蛋白是一种由140个氨基酸组成的前突触蛋白,以新皮质、海马、嗅球、纹状体和丘脑含量较高,基因在第4号染色体上。正常情况下α-突触核蛋白二级结构为a螺旋。研究证明,α-突触核蛋白基因突变可导致蛋白折叠错误和排列混乱。纤维状呈凝团状态的 突触核蛋白
痴呆所特有,
痴呆神经元中可能还有以下非特异性变化:神经炎性斑、神经原纤维缠结、局部神经元丢失、微空泡变、突触消失、神经递质枯竭等,这些变化在
Alzheimer病也可见到,但分布和严重程度不一, 因此可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