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禽流感 ( human avian influenza )
解释 收起


    禽流感是禽类流行性感冒的简称,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所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性疾病综合征。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和H7亚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引起的疾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在禽类中传播快、危害大、病死率高,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早在1981年,美国即有禽流感病毒H7N7感染人类引起结膜炎的报道。1997年,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生H5N1型人禽流感,导致6人死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人们又先后获得了H9N2、H7N2、H7N3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的证据,荷兰、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尼及我国相继出现了人禽流感病例。截至2007年10月8日,全球感染人禽流感者达330人,死亡202人。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按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乙类传染病。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禽类。从事家禽养殖业者及其同地居住的家属、在发病前1周内到过家禽饲养、销售及宰杀等场所者、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与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为高危人群。
    潜伏期一般为1~7天,通常为2~4天。
   
    (二)查体要点
    有些病人可有眼结膜炎。半数病人可有肺部实变体征,少数伴胸腔积液。
    人禽流感(human  avian  influenza)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某些感染禽类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常情况下,禽流感病毒并不感染人类,但自1997年禽甲型流感病毒H5N1亚型感染人类以来,相继又有N9N2、H7N7等亚型感染人类的报道。人禽流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咳嗽和呼吸急促,病情轻重不一,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常由H5N1亚型引起,病情严重,可出现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而致人死亡。
病原学
    禽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甲
    (A)型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图3-3)呈多形性,常见形状为球形,直径80~120nm,平均为100nm,有囊膜。病毒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外膜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甲型流感病毒可分出许多亚型,目前已鉴定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外,还可感染猪、马、海洋哺乳动物和禽类。感染禽类的甲型流感病毒称为禽流感病毒,其中的H5和H7亚型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能引起严重的禽类疾病,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目前感染人类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H9N2、H7N7,其中感染H5N1亚型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人类对大多数H和N亚型没有免疫力,因此禽流感病毒具有启动人类新的流感大流行的潜在威胁。
    禽流感病毒很容易被乙醚等有机溶剂以及含氯石灰、碘剂等消毒剂所灭活,对热也较敏感,56℃30分钟或100℃2分钟可使该病毒灭活。在自然条件下,存在于口腔、鼻腔和粪便中的病毒由于受到有机物的保护,具有较大的抵抗力。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7 预防 展开
8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9 并发症 展开
10 预后评价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最新进展 展开
13 诊断标准 展开
14 诊断依据 展开
15 相关课件 展开
16 相关药品 展开
17 相关检查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