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 ( Ityphoid fever )
解释 收起


    伤寒(I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以及白细胞减少等。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的严重并发症。本病好发于夏秋季,传染源是伤寒病人和带菌者,起病后2~4周传染性最大;本病以散发为主,日常生活接触为常见传播途径,但一旦水源和食物受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本病痊愈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极少第二次发病。
    伤寒杆菌经上消化道进入小肠,在其碱性环境下繁殖,并进入肠道淋巴组织及肠系膜淋巴结继续繁殖,再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此阶段为潜伏期。伤寒杆菌在肝脾、胆囊、骨髓等处大量繁殖后再次人血引起第二次菌血症,相当于发病初期。伤寒杆菌经血入胆囊,再进入肠道,并使处于致敏状态的肠道淋巴组织发生严重炎症反应,相当于病程极期。随着细胞免疫反应将细胞内伤寒杆菌清除和消灭,病变逐渐愈合,患者恢复健康。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临床遍有发热病人,尤其是起病相对缓慢、体温逐渐上升,时间超过10天者,要考虑是否有伤寒的可能。典型的伤寒可包括如下症状:
    1.发热为首发症状,起病第一周,体温呈梯形上升,可达≥40℃,稽留高热为主要热型,少数呈驰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发热持续10~14日。
    2.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腹胀、多有便秘,病程中可有腹泻。
    
    (二)查体要点
    (1)依伤寒杆菌所致的毒血症轻重不同,患者可出现表情淡漠(无欲貌)、呆滞、精神恍惚、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听),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
    (2)玫瑰疹,在病程7~13日,部分病人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直径2~4mm,压之褪色,多在10个以下,多见于胸腹部,亦可见于背部和四肢。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或重脉。
    (3)肝脾肿大,病程第一周末可有肝脾肿大,质软有压痛,病情恢复后肝脾回缩至正常大小。

1 辅助检查 展开
2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3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4 并发症 展开
5 预后评价 展开
6 病程和预后 展开
7 最新进展 展开
8 诊断标准 展开
9 诊断依据 展开
10 相关课件 展开
11 相关药品 展开
12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