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性筋膜炎 ( necrotizing fasciitis;gangrene aponewrosis )
别名: 坏死性筋膜炎;化脓性筋膜炎;急性感染性坏疽;溶血性链球菌坏疽;医院内坏疽;皮下组织浅深静脉的进行性坏疽
解释 收起

概述: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广泛而迅速的 皮下组织和筋膜坏死为特征的软组织 感染,常伴有全身 中毒性 休克。早在1871年美国外科医师Josepoh Jones称本病为—医院内坏疽―。1909年Fedden描述该病,称之为—急性 感染性坏疽―;以后Mccafferty等称本病为—化脓性筋膜炎―;1924年,Meleney命名本病为—溶血性链球菌坏疽―;1952年Wilson建议将 皮下组织浅、深静脉的进行性坏疽统称为急性坏死性筋膜炎。     与 链球菌坏死不同,本病是多种细菌的混合 感染,其中主要是化脓性链球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等需氧菌。本病 感染只损害 皮下组织和筋膜,不累及 感染部位的 肌肉组织是其重要特征。
    坏死性筋膜炎主要侵犯筋膜,但不侵及肌肉,故称坏死性筋膜炎,是临床上偶见的一种严重的外科感染,常是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致病菌中需氧菌包括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厌氧菌以消化链球菌和类杆菌为主,但很少是单纯厌氧杆菌。研究表明,坏死性筋膜炎常是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协同作用,需氧菌先消耗感染组织中的氧气,降低组织的氧化还原电位差,细菌产生的酶使过氧化氢分解,从而有利于厌氧菌的滋生和繁殖

    坏死性筋膜炎(gangrene aponewrosis)是一种少见的坏死性软组织感染,主要侵犯皮肤、皮下组织,浅、深筋膜,无肌肉坏死。若处理不及时可发生败血症致死。可分两类:一种为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另一种为厌氧菌和兼性菌所致。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诊断标准 展开
13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4 诊断依据 展开
15 相关课件 展开
16 相关检查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