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基本同乙型肝炎治疗。主要选用
干扰素(IFN-Ω),可有部分疗效。
膦甲酸钠(PFA)用于急性重型肝炎治疗可提高存活率。慢性丁型肝炎,可试用
干扰素Ω,能降低血清内病毒水平,部分病例HDV RNA转阴,ALT活力下降,改善症状,肝活检显示
炎症坏死改善。剂量与疗程参见乙型肝炎的治疗。
1.一般原则 经过适当休息,合理的饮食和
支持疗法,多数患儿能在2v4个月内康复。
(1)休息:急性期病儿需要充分卧床休息,减轻
肝脏负担,有利于肝细胞恢复。当
黄疸消退,症状减轻后逐渐增加活动。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后还应继续休息2v3个月,病情稳定可回学校学习,但需随访观察1年。慢性肝炎活动期应适当休息,如出现
黄疸,应卧床休息。慢性肝炎稳定期可参加学习,但应该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2)营养: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安排饮食,注意适当营养,饮食要易于消化,多吃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如瘦肉、鸡蛋、奶类、豆制品等)、维生素(包括蔬菜、水果)。脂肪摄入量要适当控制。进食量要平衡,切忌盲目过量摄入。
(3)
支持疗法:频繁恶心、呕吐者可静脉输注
葡萄糖、维生素和复合氨基酸溶液,以补充摄食不足,增加热量。静脉输注能量合剂三磷
腺苷(ATP)、辅酶A(CoA)等。有低蛋白血症者可补充
人血白蛋白。
2.药物治疗
(1)急性肝炎:大多为自限性,常需因地制宜选用保肝利胆的中、西药物2v3种进行治疗,可恢复正常。
(2)慢性肝炎:治疗肝炎的药物很多,可归为几类,常在抗肝细胞损害药物应用同时选择免疫调节药物或抗病毒药物,切忌多类药物同时应用及更换治疗药物过度频繁。
①抗病毒药物:
A.
干扰素(IFN):IFN可激活2'-5'A寡
腺苷酸合成酶,催化寡
腺苷酸合成。此氨基酸能激活内源性
核糖核酸内切酶,导致病毒mRNA裂解,阻止HBV复制。IFN-Ω和IFN-?产生于受病毒
感染的多种有核细胞,IFN-γ产生于活化的T辅助细胞。IFN-Ω尚有促进T杀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效应。目前多采用
干扰素(IFN-Ω),如基因重组IFN-Ω
2b(
干扰素),儿童用量10万U/(kg·d),皮下或肌内注射每周3次,疗程3v6个月。
干扰素的副作用有高热、寒战、低
血压、恶心、
头痛及肌痛等。患儿首次接受
干扰素治疗,可发生流感样综合征。剂量过大、疗程过长,可发生脱发、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不规则用药则可导致产生
干扰素抗体,影响疗效。
干扰素抑制HBV复制是肯定的,HBeAg及HBV DNA的转阴率可达40%v60%,而HBsAg转阴在10%v15%,近30%受治者可获得长期持续的效果。
B.
拉米夫定(lamivudine):
拉米夫定是核苷类药物,可以抑制病毒DNA合成而阻止HBV,据全世界3000余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应用
拉米夫定治疗的经验,每天100mg(1片)口服,可使病人血液内的HBV DNA降至测不出的水平(<1.6pg/ml),同时血清转氨酶水平相应降低,60%v70%病人可恢复正常。我国对429例病人的双盲随机对照治疗结果,也证明
拉米夫定对HBV的复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过1年治疗,血清HBV DNA阴转率为79.6%,转氨酶持久复常率为70.9%。
拉米夫定的不良反应轻,与安慰剂组比较,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按我国
拉米夫定
临床应用专家指导组拟订的该药
临床应用指导意见,确诊为慢性乙肝,性别不限,年龄在16岁以上,建议剂量为100mg,1次/d,口服。疗程1年,然后按患者的个体情况,再决定是否需要继续服用。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适应证,对儿童期(3v12岁)慢性乙肝患者,探索安全性、有效剂量和疗效,探索对阻断宫内
感染的效果,给孕妇产前8周至产后4周每天服
拉米夫定100mg与安慰剂对照,观察阻断HBV宫内传播的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即将开始。
C.
阿糖腺苷(Ara-A)与单磷酸
阿糖腺苷(Ara-AMP):可选择性抑制
DNA多聚酶和核苷还原酶活性,阻止DNA型病毒复制。
阿糖腺苷(Ara-A)剂量为10v15mg/kg,溶于10%
葡萄糖溶液(浓度0.5mg/ml)静脉滴注,疗程1个月。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肌痛、
关节痛及神经痛,并可导致可逆性骨髓抑制。Ara-AMP,溶解度比
阿糖腺苷(Ara-A)大,可以肌内注射,剂量、副作用与
阿糖腺苷(Ara-A)相同,疗效不如
干扰素(IFN)。
D.
DNA多聚酶有抑制作用。剂量15v20mg/kg,静脉滴注,1次/d,疗程2个月。可使D
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