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 ( amblyopia )
别名: 弱视;dimsightedness;lazy eyes;visus hebetudo;weak sight
解释 收起

概述:弱视(amblyopia)是眼科临床常见的儿童眼病。对弱视的研究除眼科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外,还涉及到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     近年来,随着对弱视原因的深入研究以及实验性动物模型、电生理、心理学及神经生物化学等各方面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弱视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对弱视的定义也提出了下列不同的看法。     1.—弱视―(amblyopia)是希腊字—视力迟钝―的意思。von Noorden提出眼球看上去正常而单眼或双眼视力低下,矫正镜片不能改善视力。但在幼年时期戴合适矫正镜片加遮盖疗法,则视力可恢复正常。     2.弱视的发生与双眼竞争有关。在视觉发育早期,竞争的双眼视刺激的输入失去平衡,占优势的眼就成为非弱视眼,而劣视的眼就成为弱视眼。临床上常见两眼视力相差两行以上,视力低的那只眼将发展成弱视眼。     3.没有可察觉(采用一般检查方法)的器质性病变,弱视是由视觉剥夺或双眼相互作用异常所引起的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绝大部分病例经过适当治疗视力可以提高。     4.眼部凡无器质性损害,而矫正视力低于0.4(好眼1.0)或好眼低于1.0而两眼视力相差>3行,视力低的那只眼为弱视眼。     5.有人把—弱视―定义为—没有可见器质性改变的视锐度减退或伴有某些器质性改变,而这种改变远不能解释其视力减退的程度―。     6.还有人将—弱视―定义为—发生在斜视、 屈光不正或视觉剥夺的单眼或双眼的视锐度减退―,并认为如果尽早除去病因,于视觉敏感期(6岁以前)在正常环境中对单眼弱视的患者遮盖好眼,让患眼稳固地使用,治愈弱视并不困难。     7.全国弱视斜视防治学组(1996)定义为凡眼部无器质性病变,以功能因素为主所引起的 远视力?0.8且不能矫正者均列为弱视。     总之,弱视是婴幼儿期,由于各种原因如知觉、运动、传导及视中枢等原因,未能接受适宜的视刺激,使视觉发育受到影响而发生的视觉功能减退的状态。主要表现为视力低下及双眼单视功能障碍。     我国儿童弱视绝大多数是由 屈光不正引起,特别是 远视性 屈光不正。弱视不仅表现为视力低下,而且没有健全的双眼单视功能,这就给人才的选送和择业带来严重的问题,对国家建设和个人前途均有较大损失。因此,对弱视的早期发现,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法及远期疗效的巩固是临床医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而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随着科学发展,微电极技术、计算机、分子生物学及先进的电生理方法的应用,对猫、猴进行实验性研究,从而探索人类视觉发育的关键期、敏感期及可塑性,对弱视的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提供了多种检测手段,促进了弱视的早期治疗,从而获得弱视的早期治愈。     弱视治疗的效果与弱视治疗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疗效越高。因此,对弱视的早期发现,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法及远期疗效的巩固是临床医学专家研究的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网已基本形成,专业队伍迅速发展,在视觉基础理论研究和先进技术的开发应用方面业已开展并初见成效,在微电极技术、电生理、生物物理技术方面发展亦较迅速。相信今后在弱视防治领域会取得更大成绩。
概述
   
弱视是指在视觉发育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视觉细胞有效刺激不足,导致单眼或双眼最好矫正视力低于同龄正常人,而这种视力下降又不能直接归因于眼球结构和视路异常的一种视觉状态。
    弱视的患病率为2%~4%,为视觉发育相关性疾病,所以了解视觉发育对弱视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有重要意义。
    1.弱视  是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2.儿童视觉发育  儿童视力是逐步发育成熟的,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为0~3岁,敏感期为0~12岁,双眼视觉发育6~8岁成熟。不同的发育阶段不仅视力有差别,而且不同检查方法检出的视力正常值也不同(表17-3)。从不同阶段视力发育的标志(表17-4),可以看出在弱视诊断时应注意年龄因素。

    3.弱视诊断标准  我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曾在1987年提出以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的0.8为弱视诊断标准,并提出诊断弱视应注意年龄因素。国外同时期也有类似的标准。近年来不少国家根据临床研究提出了与视力发育相关的弱视诊断及转诊标准。我国弱视防治实践也存在类似问题,即有些医生或保健人员不分年龄大小,只用0.8一个标准,又未注意是否存在引起弱视的危险因素(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及形觉剥夺等),对凡是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8(含0.8)者均诊断为弱视并给予治疗,出现了弱视诊断泛化的倾向。我国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弱视诊断时要参考的不同年龄儿童正常视力下限为:3岁儿童正常视力参考值下限为0.5,4~5岁为0.6,6~7岁为0.7,7岁以上为0.8,这与表17-3中正常值下限基本一致。两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两行或更多,较差的一眼为弱视。如果幼儿视力不低于同龄儿童正常视力下限,双眼视力相差不足两行,又未发现引起弱视的危险因素,则不宜草率诊断为弱视,可以列为观察对象。
    4.弱视的筛查与预防  国外以人群为基础的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加强筛查组(在出生后至37个月间筛查5次)弱视患病率低于对照组(在37个月筛查1次),分别为0.6%和1.8%,差异有显著性;加强筛查组较差眼平均视力优于对照组,3岁前到眼科门诊治疗弱视的比例高于对照组(48%和13%),这些数据有力支持了早期强化筛查可以降低弱视的患病率和减轻弱视的程度。
    弱视的患病率为2%~4% ,是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为:0~3岁,敏感期为0~12岁,双眼视觉发育6~8岁成熟。

    弱视是视觉发育敏感期异常视觉经验所导致的以空间视力损害为特征的一组视力不良综合征。目前国际上尚无弱视的统一标准,1996年全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制定我国的弱视标准,即眼球无器质性病变,矫正视力低于0.9或两眼视力相差大于两行者为弱视。
    分为5种:斜视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和先天性弱视。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动物实验、生理学、形态学及电生理学等各种手段对弱视的发病机制进行广泛的研究,提出出生后3~l8个月或3岁内是人类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在这个视觉敏感期内,任何不良的异常视觉环境均可影响视觉系统的正常功能发育,从而导致弱视的发生。据国内外报道,弱视的患病率在学龄前儿童及学龄儿童为1.3%~3%。我国有三亿多儿童,估计有一千多万儿童患有弱视。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发病年龄
    弱视仅发生在视觉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的幼儿期。尤其多发生于2~3岁前的幼儿。
    2.发病诱因
    注意询问有无斜视、单眼剥夺(如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角膜斑翳、长时间遮盖一眼)、屈光不正以及屈光参差等。
    3.发病经过
    视力低下何时开始,患儿分娩时是否有窒息、缺氧史,有无外伤、高热、惊吓史。
    4.治疗经过
    是否配戴过眼镜,有无接受过治疗或手术,开始治疗的年龄及治疗效果。
    5.家族史
    如属先天性遗传疾病,家族史应询问3代以上。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最新进展 展开
13 诊断标准 展开
14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5 诊断依据 展开
16 相关课件 展开
17 相关药品 展开
19 分型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