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肝脏损伤的治疗首先要考虑病人的全身情况及是否有复合伤,如是否有脑、肺、骨损伤。根据全身情况及合并伤的轻重缓急确定合理的救治计划。对单纯肝损伤的病人在积极纠正失血性
休克的同时积极准备手术。
1.急救处理 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迅速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保证输血输液通畅,避免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不足。应选用上肢静脉穿刺,因为下肢静脉在术中可能被阻断。最好有一条静脉通路是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或颈内静脉穿刺插管,导管放置于右心房(上腔静脉),既有利于快速输液又有利于监测
中心静脉压(CVP),以调节输液量。并留置尿管,观察每小时尿量。在病情好转、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做必要的检查,诊断明确后再做进一步治疗计划。
休克严重者可在输血、补液扩容的同时积极手术。不能等到
休克纠正后再处理损伤,这样常失去挽救病人生命的机会。
2.非手术治疗 Pachter报告轻度肝损伤行非手术治疗成功率可达95%v97%。采用非手术治疗的理论依据是:
①86%的肝外伤在手术时
出血已停止,由于解剖原因右肝、正中裂伤自行止血的机会更多。腹腔灌洗阳性而手术探查者67%的不需进一步外科处理。
②CT、BUS能准确判断并动态监测伤情,为非手术治疗提供了条件。
③非手术治疗打击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病人易接受。
肝外伤后非手术治疗的指征:
①?、?级或?级血肿(AAST分型)无活动
出血,血肿不进行性扩大的病人。
②血流动力学稳定者,
出血量不超过600ml。
③腹膜
炎症状轻,病人神志清楚能配合体检者。
④无腹内合并伤者。上述情况可在动态监测生命体征、
血红蛋白、腹围的情况下,暂不手术治疗。
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2周以上,镇静止痛,输血补液,预防
感染,正确使用止血药物。抗生素的选择以胆汁可能存在的细菌为依据。止血药物以促凝、抗纤溶药物联用,必要时联用小血管收缩剂。腹胀病人可行
胃肠减压术,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使腹内积血易于吸收。部分病人可行选择性
肝动脉造影,查找
出血灶后行栓塞治疗,效果较好。
动态监测中床旁BUS最方便。若监测中病人出现生命体征变化或腹腔内活动性
出血每小时超过200ml时应立即转为手术治疗。应注意包膜下血肿发生延迟性肝
出血的可能。
3.手术治疗 当肝外伤病人有明显的腹腔内
出血、腹膜
炎症状或伴有腹内脏器合并伤时均应在纠正
休克的同时行剖腹探查术。手术的基本原则为:
①止血;
②结扎胆管;
③清除坏死肝组织;
④引流;
⑤处理合并伤。
(1)手术探查:切口一般选择上腹正中切口,需要时可延伸至右侧第7肋间成胸腹联合切口。若肝损伤诊断十分明确时,可采用肋缘下切口。切口宜大,暴露充分,利于寻找
出血部位。
开腹后一边抽吸腹腔内积血,一边注意
出血来源。凝血块较集中处往往为
出血部位。若
出血汹涌,看不清
出血部位,应当机立断用宽的萨氏钳或手指阻断第一肝门,并且计时。阻断后若
出血控制,说明是
门静脉、肝动脉
出血。若仍有大
出血,说明可能为
肝静脉或下腔静脉损伤,应迅速用纱布卷肝后填塞止血。迅速经第7、8肋间开胸,切开膈肌至下腔静脉裂孔,进一步明视下探查。探查第二肝门、右半肝后部时,要先切断肝韧带,做充分游离。避免在游离前用手暴力探查,以免加重损伤。在吸取第二肝门肝后下腔静脉处凝血块时,要有发生大
出血的思想准备。
出血控制后,探查肝损伤的部位、程度,注意是否有肝血管及胆管的损伤。如果受伤机制为枪弹伤,则血管和胆管损伤的可能性极大,有报道为96%v98%。若看不清损伤血管,可将坏死的肝组织分离,暴露血管。必要时可松开阻断的肝门血管,准确的找到
出血部位并处理。
肝脏损伤处理后,应全面探查腹腔内其他脏器,以免遗漏。
肝门阻断的时间上限还不明确。Delva报道正常
肝脏的热缺血时间为90min,但肝外伤时常温热缺血时间不如正常肝组织。因为肝外伤时,
血压已有下降,
肝脏的血灌流不佳,再阻断肝门可增加肝损害。可采用间断肝门阻断方法,即阻断10v20min后,再放开5min。然后再次阻断10v15min,反复进行,效果较好。
(2)自体输血:外伤性肝破裂病人早期主要因失血过多而病情危急,能否输入足量的全血是抢救的关键。在手术中有效的控制
出血的同时,可快速采用自体肝血回输以恢复血容量。有以下情况时应禁忌自体输血:
①合并腹内空腔脏器损伤;
②泌尿系损伤合并尿外渗;
③
胰腺损伤;
④开放性肝损伤;
⑤创伤时间大于8h;
⑥大的肝外胆管或胆囊破裂。
研究表明自体输血较输入库血的病死率下降10.9%。也有人认为肝破裂
出血内混有胆汁、坏死组织,重新输入后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如
急性肾功能衰竭。但目前认为当发生失血性
休克时,肝血流量下降,肝细胞缺氧,胆汁分泌下降,渗出后被大量的血液稀释,不至于引起副作用。腹腔内游离血超过1h后不会发生凝集,只要术中无活动性
出血,可不加抗凝剂。否则应加入适当抗凝剂。对于回输自体血,一定要用双重纱布过滤。为补偿因大量
出血而消耗的Ca
2 ,每回输500ml应输注10%
葡萄糖酸钙10ml。
(3)术式:
①单纯缝合术:适用于裂口浅、创口整齐的轻度肝损伤。该术式操作简便、快捷,能在较短时间内控制
出血,修复创面。大多数伤口可做间断缝合或褥式缝合。缝合要点是经裂口底部缝合,不残留无效腔,并常规放置引流。损伤严重者应在缝合处和膈下分别放置引流。裂口表浅者也可用电凝术。
出血已经停止者可不必缝合,适当引流即可。重度肝损伤由于裂口深,创口内的胆管血管未结扎,坏死组织未切除,单纯缝合术往往导致术后胆漏、
感染或
胆道出血。
②肝切开清创、选择性胆管
血管结扎、大网膜填塞缝合术:适用于深度大于3cm的裂伤或中央型破裂伤。若裂口小不能直接探查深部
出血灶时,可用电刀切开裂口的两端以扩大创口。用手指法或刀柄法钝性清除失活脱落的肝组织,为防止术后肝内脓肿形成,坏死肝组织的清除必须彻底、完全,并将暴露的大血管胆管的断端结扎。有生机的肝组织的判断标准是从肝创面上有鲜血渗出,清创后的肝创面应达到:A.无失活肝组织;B.无渗血;C.无胆漏。彻底的清创是此手术的关键步骤。
如仍有肝实质渗血,可在肝创缘平行附加深层褥式缝合,深部遗留残腔时,用一片带蒂的大网膜填塞再缝合创面。周围置通畅有效的引流。大网膜血运丰富,具有很强的抗
感染能力,填入创口能消灭无效腔,直接加压利于止血。而且新生的血管可长入缺血的
肝脏促进肝创伤的愈合。该术式止血效果肯定,术后并发症少。
应避免使用大量的止血剂填塞,因为止血剂不被吸收,变成异物增加了
感染的可能性。近来有报道应用血浆制成的凝血物质,能黏合创面,并不成为异物,有较好的止血效果。
③肝部分切除术:严重的肝裂伤缝合术及肝动脉结扎术无效时,伴有以下情况可适时采用
肝切除术:A.大块的肝组织严重碎裂,无法修补。B.裂伤伤及肝内主要的血管、胆管。C.
肝脏深部贯通伤,
出血难以控制。D.肝左叶、左外叶严重损伤者。
虽然将病损的
肝脏切除是最彻底的止血方法。但肝部分切除术操作复杂,手术打击大。而且病人多处于低血容量性
休克状态下,因此术后死亡率高。需严格控制适应证。外伤性肝部分切除术应充分的考虑
肝脏的解剖特点,行不规则切除。包括各类的次肝叶、次肝段、跨肝段切除,常常需要借助一些控制
出血的方法,如双手加压、肝止血带、肝止血钳及肝门阻断。为防止术后因切除
肝脏过多引起肝功能衰竭,术中在将坏死肝组织彻底切除的同时,应尽量多保留正常的肝组织。遵循—破到那里,切到那里。失活的切除,存活的缝合―的原则。结扎肝创面上的胆管、血管,处理后用新的盐水纱布贴敷在肝创面上,观察是否有黄染、
出血。若肝创面
出血有条件时可用氩气凝血器烧灼止血,或用大网膜包裹。一般用双套管负压引流,术后应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
④纱布填塞术:本术式历史悠久,是20世纪初由Halsted首先报告。随后发现填塞物常并发致命的
感染,且移除填塞物后再
出血率高,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很少使用,1969年Walt甚至指出纱布填塞术在现代肝外伤治疗中已无地位。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效抗生素的应用,已能防止多数
感染致死的情况,因而纱布填塞术又有了一定的适应证:A.对于肝双叶广泛的碎裂伤,
出血难以控制;B.广泛扩展的肝包膜下血肿;C.输血导致的凝血障碍;D.失血性
休克不能耐受手术;E.边远地区手术条件不成熟;F.缝合后再
出血需转院治疗者。
填塞时一般在肝创面上衬以带蒂的大网膜或长凡士林纱条,再将长纱条由深至浅有序填塞,既可止血,压力又不过大。一些作者应用Steri-Drape,一种特制的塑料卷布进行填压,由于可防止移除时破坏或分离肝表面的凝血块,效果较好。放置填塞物可提高腹内压力,使
出血、渗血停止。但纱布填塞术并非决定性的治疗措施。填塞术一经实施,立即着手纠正
休克、酸中毒、低温和凝血障碍。研究表明,严重损伤手术时间长,大量输血输液导致体温下降、酸中毒、凝血障碍,三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是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宜以简易手术尽快控制威胁病人生命的大
出血,最短时间内结束手术,积极扩容。待上述情况好转后,二次开腹行决定性治疗。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