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1.内科处理
(1)
血压监护:平均
血压在140(或170/110)mmHg以下,可不用降压药。如果
血压偏低,可取头低平卧位数天。如果平均
血压低于80(或100/60)mmHg。可采用缓和的升压药,同时要查明原因并予以纠正。
(2)降颅压及减轻脑
水肿:有
颅内压增高征象者,视病情轻重给予适当的脱水药,如20%
甘露醇、10%
甘油等。类固醇可用来防止或减轻脑
水肿,避免或延缓
脑梗死病人发生脑疝而死亡,故多被采用,以
地塞米松效果为好,尤其对
血压偏低者更适用。低温疗法能降低脑代谢和耗氧量,但易发生其他合并症,故需慎重地应用。
(3)低分子
右旋糖酐:它能使血浆容量增加,使循环血液黏稠度降低,使微循环中血球凝聚及
血栓形成的倾向降低。也可用
羟乙基淀粉(706代血浆)静脉点滴。
(4)扩张血管:血管扩张剂宜在病程第1v2周时使用,以免早期使用加重脑
水肿。使用中如
血压下降或原有症状加重,应及时停药。星状神经节的阻滞用于扩张血管,似未见到明显效果。吸入5%
二氧化碳虽能使正常人脑血流量增加50%v70%,但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并未见到好处,因为
脑梗死区血管对
二氧化碳的反应消失而不引起扩张,正常脑区的血管扩张使血液从梗死区流入正常脑区,梗死区缺血更加严重,即所谓—脑内盗血现象―。
(5)抗凝治疗:对有血小板异常的病人可口服
阿司匹林300mg,2v3次/d,术后应用600mg,2次/d;也可用
双嘧达莫(潘生丁),或二者合用。
阿司匹林应用于TIA病人可减少TIA发作及预防
脑梗死的发生。纤维蛋白分解剂如
链激酶和
尿激酶曾被用以溶解脑血栓,但临床上也未见到明显效果,还有增加
出血的危险。目前国外应用组织型
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溶解急性期
血栓形成(发病9v12h以内),取得了初步效果。
(6)高压
氧治疗:对一些局部脑血流量减少而发生卒中的病人,给高压氧1v2h能使其神经功能及
脑电图改善。
(7)其他:对某些可予纠正的病因如血小板增多或聚集性增高、血脂异常等应给予及时检查及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等一般疗法,各种合并症的及时发现与治疗,也应充分重视。
尼莫地平在脑缺血或
脑梗死的急性期使用,可明显增加脑血流量,但不能减少梗死灶的大小。光量子疗法治疗脑缺血病人,是将病人静脉血抽出进行紫外线照射和加氧处理后,回输体内,可使神经功能障碍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2.颈动脉血栓内膜切除
(1)外科治疗的机制:研究表明,颈动脉管腔狭窄<70%时,脑血流(CBF)仍保持不变。可是,当狭窄?70%,管腔横切面减少90%,即引起显著的CBF减少。由于脑有丰富的侧支循环,如脑底动脉环、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交通支、软脑膜动脉间的交通支等,即使脑动脉完全阻塞,可不引起任何神经功能障碍。动脉管腔内
血栓形成或栓塞是错综复杂的过程,受下列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血液成分、血管壁内膜、局部脑血流的特征如流速、漩涡等。
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高度狭窄是上述诸因素所促成的血栓所致。因此颈动脉血栓内膜切除能防治脑卒中,不仅由于增加CBF,而且消除了潜在的脑血栓和栓塞的根源。
(2)颈动脉狭窄常见的病因:
①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常表现为多发性,累及颈总动脉分叉、颈部颈内动脉(ICA)、海绵窦内ICA、基底动脉和大脑中动脉(MCA)等。在颈总动脉分叉的病变常同时累及颈总动脉(CCA)的远心端和ICA的近心端,病变主要沿动脉后壁扩展,提示局部脑血流冲击血管内膜所致。
②颈动脉纤维
肌肉发育不良:为一种非
炎症血管病,以引起颈动脉和
肾动脉狭窄为其特征。好发于20v50岁白种女性。常同时累及双侧颈动脉、椎动脉,但CCA分叉常不受累(异于动脉粥样硬化)。20%v40%病人伴颅内
动脉瘤。
③颈动脉内膜剥离:有外伤和自发两种。外伤者由于旋转暴力使颈过伸,颈动脉撞击于颈2横突上。自发者常伴动脉粥样硬化和纤维
肌肉
发育异常。本病在
血管造影上有下列典型表现:CCA分叉远端颈部颈动脉呈鸟嘴状狭窄或阻塞,可延伸达颅底,有时伴
动脉瘤。
(3)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①适应证:
A.反复单侧颈动脉系统一过性缺血性发作(TIA),颈动脉狭窄?70%。如双侧动脉均有狭窄,选择前交通充盈侧先手术。如颈动脉近端、远端均有病灶,应选近端先手术。
B.如出现TIA,表现短暂单眼盲(黑矇)发作或轻型完全性脑卒中,CT无大的梗死或
出血性梗死及占位征,增强CT无血-脑脊液屏障破坏表现。尽管颈动脉狭窄程度未达到上述标准,也应手术。
C.单纯椎基动脉系统TIA,手术指征不强。但如椎动脉3、4段狭窄严重,伴颈动脉系统侧支供血者,也可手术。
D.无症状颈动脉狭窄者应根据狭窄程度、侧支循环、溃疡斑部位、CT、或MRI
脑梗死灶等决定手术与否。
E.轻型进行性脑卒中内科治疗无效者,并有CT表现。
②禁忌证:
A.中-重型完全性脑卒中。
C.颈动脉狭窄范围超过下颌角,达到颅底。
D.颈动脉完全阻塞,并且
血管造影显示没有侧支逆流到达岩骨段ICA。
(4)手术时间选择:迄今仍有争论。不论是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或完全性脑卒中,如不治疗,脑缺血或梗死的再发率明显增高。因此及时检查和治疗是必要的。一般认为,对无上述危险因素者,CT无脑
水肿、
出血迹象,在发病后均应及早手术,对急性颈动脉阻塞,如
血管造影显示侧支循环血流可到达岩骨段ICA者,应急诊手术。
3.颅内外动脉吻合术
病人的选择:
(1)手术适应证:
①TIA、轻型脑卒中、轻型完全性脑卒中经内科治疗无效者。
②脑缺血病人经全脑
血管造影证实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阻塞,侧支循环不良;颈内动脉狭窄或阻塞不适合作颈动脉内膜切除。
③一侧颈内动脉狭窄,对侧颈内动脉阻塞,欲做狭窄侧颈内动脉内膜切除者,应先作阻塞侧颅内外动脉吻合术。
④区域性脑血流测定有局部或偏侧脑低灌注。
(2)手术禁忌证:
①有严重全身性疾病,如肺、心、肝、肾及严重
糖尿病者。
②中-重度完全脑卒中。
③脑血流测定有广泛中-重度缺血。
④脑血流测定正常者。
⑤脑卒中急性期。
手术中应根据解剖的具体情况选择血管合适部位进行吻合,另外,术中轻柔仔细地处理血管、熟练的显微血管吻合技术以及选择创伤小且得心应手的手术器械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4.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支架成形术的适应证较广泛,从颈总动脉到颈内动脉虹吸部以下的任何部位的狭窄以及椎动脉狭窄,都可用这种方法,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肌纤维发育不良所致狭窄、动脉慢性
炎症、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PTA术中血管扩张不满意、PTA术后动脉壁形成夹层或再狭窄。随着技术的进步,颅内脑血管狭窄也可为其适应证。
(1)禁忌证:
①颅内
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
②颅内狭窄比颅外狭窄重;
③急性期脉管炎。
(2)治疗要点:
①术前准备:所有病人于术前应行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治疗1周。
②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