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食管的 真菌感染以念珠菌最常见,其中又以白色念珠菌 感染最多见。其他少见的 真菌感染有曲菌、组织胞质菌、隐球菌和芽生菌等。在人的口腔中白色念珠菌属于正常寄生菌,受其他共生菌的制约,一般情况下不致病,当人体抵抗力或免疫力降低及 食管黏膜损伤时,如晚期癌、 糖尿病、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以及 食管癌放疗后、 反流性食管炎等,随着唾液咽下易引起食管炎。最常见的 真菌感染性食管炎是 念珠菌性食管炎。化脓性原发 急性食管炎,虽有报道但极少见,亦可继发于上呼吸道的链球菌及 白喉杆菌 感染。
临床表现:轻症病人可无症状,重者临床上多表现吞咽疼痛、咽下异物感、咽下不适,部分病人出现疼痛性吞咽困难、胸骨下痛、呕吐及胃肠道出血,可伴有真菌性出血。内镜检查见白色或奶油样小点或融合成假膜,食管黏膜有明显充血、结节及溃疡。
实验室检查:血清学试验:用放免分析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甘露聚糖抗原可得40%v50%的敏感性。在非侵入念珠菌感染中则见不到甘露聚糖抗原。
其他辅助检查:1.X线检查 食管运动功能减低,食物潴留,节段性狭窄、痉挛性溃疡,但严重感染时,X线所见亦可显示正常。2.内镜检查 是最敏感和特异的诊断方法。内镜下特征性的表现为食管黏膜附着豆渣样白苔,去苔后食管黏膜有充血性红斑,脆性增加,有糜烂、浅溃疡等改变。因炎症的程度不同,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不同。轻者仅表现为食管散在点状白苔,苔下黏膜轻微发红,多见于食管的上中段。重者白苔呈大片状甚至融合成全周,苔厚,去苔后黏膜呈糜烂、溃疡,多伴有出血,多见于食管的中下段。Kodsi等(1976)对内镜下念珠菌性食管炎表现分为4级。1级:少数隆起白斑,直径<2mm,伴有充血,无糜烂、溃疡。2级:多个隆起白斑,直径>2mm,伴有充血,无糜烂、溃疡。3级:白苔融合成线状或出现结节状隆起斑块,伴有糜烂、溃疡。4级:3级表现加上黏膜脆,伴有管腔狭窄。
【预后】
再生障碍性贫血 | 溃疡性结肠炎 | 艾滋病 | 糖尿病 | 淋巴瘤 | 白血病 | 肺炎 | 出血
| 反复感染 |反复呕血 |继发感染 |口腔难愈的白色片状物 |淋巴液流出 |念珠菌感染 |粘膜有粘着性白斑 |皮肤轻度糜烂 |伤口感染 |食管溃疡 |食管下括约肌张力下降 |食管左壁形成压足跡 |吞咽困难 |咽部异物感 |痰呈白色黏稠胶冻状 |陶奇感染 |仰颈时吞咽困难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