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 ( esophageal carcinoma;esophageal concer )
别名: 食管癌;膈症;食道癌;噎膈;carcinoma of esophagus
解释 收起

概述:食管癌是(esophageal carcinoma)人类常见的 恶性肿瘤,占食管 肿瘤的90%以上,在全部 恶性肿瘤死亡回顾调查中仅次于 胃癌而居第2位。据估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0万人死于食管癌,是对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危害极大的最常见的 恶性肿瘤之一。     据史书记载,我国早在2000年前即对本病有所描述,称为—噎膈―或—膈症―,并提出多饮酒、饮热酒及高龄等为可能之病因。域外2世纪时,Calen医师描述过阻塞食管之新生物。Czerny于1877年首次成功切除一女性颈部食管癌,食管远端造瘘进食,存活15个月。随着麻醉技术的发展,Torek于1913年成功地经胸切除中段食管癌。同年Zaaijer切除下段食管癌,上段食管造瘘,用胶管连接腹部的胃造瘘口进食。Kummell(1922)和Turner(1933)不开胸经纵隔钝性盲目分离切除食管,用胃上提至颈部行食管胃吻合术。Lewis(1946)和Tanner(1947)分别报告了经右胸和腹径路切除中三分之一处的食管癌。1940年吴英恺等在我国首次成功地为一病人切除食管癌并行胸内食管胃吻合术。新中国成立后,近50年来在我国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努力工作下,食管癌的外科治疗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县市级医院都能胜任切除手术,高发区少数乡镇医院每年也能手术治疗大量食管癌病人。术式多样化,食管代用器官以胃为主,少数作者也有习惯用结肠或空肠移植的。手术适应证逐渐扩大,手术并发症逐渐减少, 肿瘤切除率也明显提高,手术死亡率从当年吴英恺创业时的3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3%v4%。
    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或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是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癌肿,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各国差异很大。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每年平均病死约15万人。男多于女,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食管癌(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是原发于食管的恶性肿瘤, 以鳞状上皮癌多见。临床上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其最典型的症状。

    定义
    食管癌是指原发于食管黏膜上皮或腺体的恶性肿瘤。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早期食管癌在食管癌的早期其症状多为非特异性,出现症状多由于局部病灶刺激食管引起食管蠕动异常或痉挛,或因局部炎症、食管黏膜糜烂、肿瘤浸润所致。发生的症状时隐时现,多数病人没有引起重视而延误治疗。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
    (1)吞咽食物哽咽感:多数患者此症状未经治疗可自行消失,如若反复出现或逐渐加重且频率增多时,要高度怀疑食管癌。
    (2)胸骨后不适、烧灼感或疼痛:可能与食管癌早期的黏膜溃烂和浅溃疡有关,当食物接触溃疡面时,即可出现上述症状。
    (3)食管内的异物感或咽喉部干燥及紧缩感:部分患者在吞咽时感觉有食管内的异物感。
    (4)食物通过缓慢或有滞留感:有少部分患者能感觉到当食物通过病变处时下行缓慢或滞留感。
    2.中晚期食管癌
    (1)进行性吞咽困难:是食管癌的最常见典型症状,在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时,可发现患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已有上述症状,并逐渐加重,频率增加。多数患者如不治疗可在梗阻症状出现后1年内死亡。
    (2)疼痛:胸骨后持续性钝痛常提示食管癌已有外浸,下胸段或贲门部肿瘤引起的疼痛可以发生在上腹部,常提示有腹腔淋巴结转移。疼痛严重影响睡眠或伴有发热者,应注意肿瘤穿孔的可能。
    (3)梗阻:严重者常伴有反流,持续性黏液。黏液积存于食管内可能引起反流、呛咳甚至吸人性肺炎。
    (4)出血:食管癌可浸润大血管特别是胸主动脉而造成大出血,引起致死性死亡。
    (5)声音嘶哑:常由于肿瘤侵犯淋巴结压迫神经所致,有时也可能是吸人性炎症引起喉炎所致
    (6)体重减轻和厌食: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体重明显减轻或出现厌食症状常提示肿癯有广泛进展。
    3.终末期症状和并发症
    (1)脱水、恶病质、衰竭:主要是由于肿瘤所致全身消耗,常伴有水、电解质紊乱。
    (2)肿瘤浸润症状:肿瘤浸润穿透食管壁侵犯周围组织引起的肺炎、肺脓肿等一系列症状。
    (3) 身广泛转移引起的症状:如腹水、气管压迫、黄疸等。
   
    (二)查体
    早期体征可缺如。晚期则可出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失水或恶病质等体征。当癌肘转移时,触及肿大而坚硬的浅表淋巴结,或肿大而有结节的肝脏。
    Barrett食管
    Barrett食管是柱状腺上皮取代正常鳞状上皮一种化生状态,为食管腺癌发生中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生物学文献中,柱状腺上皮化生食管的腺癌发生率为10%~64% ,是一般人群的40倍。与恶变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白种人、特定的上皮类型、身体体积指数(bc dy mass index)以及GERD病史。
    Barrett食管的内科治疗主要应用组胺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控制胃食管反流的症状。内耄检查应用于有严重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特别那些有Barrett食管或食管癌家族史患者。内镜随访用来评估从上皮化生发展到轻度异型增生(LGD)、重度异型增生(HGD) 或腺癌。但对Barrett上皮化生患者的内镜随访的必要性有争议。一旦食管黏膜化生的诊 斤确立,就应每1~3年例行内镜检查外加4象限活检。如果存在LGD,检查问期降为6~10个月。化生或LGD患者,需应用组胺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或泮托拉唑)来控制反酸。果在随访中发现HGD,则须经第二位病理学家来获得手病理确认。在发现有HGD的患者中,实际上有大约50%已出现癌变。有一项对15位术前诊为HGD进行胃食管切除术的患者的研究中,最终的病理研究证实原位癌20例侵袭性癌8例(53% )。
    一项荟萃分析对已发表的结果中的119例行切除术的患者,指出手术死亡率为2.6% ,侵袭性癌患病率为47% ,而侵袭性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为82%。因此,实际上相当百分的HGD患者在诊断的时候就已经有侵袭性癌,这部分患者应选的治疗是手术切除。HGE患者的可选方案包括黏膜消融或每3个月一次的进一步随访。黏膜消融可通过氩光凝结、热激光消 虫、PDT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这些方法中,PDT更优,它不但可以消融化生和型增生的内皮,还避免了进一步干预的需要。然而,经过PDT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HGD患者仍然需要进行终生随访及深部活检。对那些高危癌变或拒绝内镜黏膜消融的患者,继续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是一种选择。然而,大约50% 的HGD患者,实际上有隐性腺癌。目前国内关于Barrett食管的报道不是很多,发病率也低于西方国家。对于HGD患者采用手术切除目前在国内难以执行,一方面是HGD的诊断问题,另一方面国内的医环境也使医生趋于保守而采用随访观察直至病理诊断为癌变。

    噎膈是指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哽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噎虽可单独出现,而又每为膈的前驱表现,故临床往往以噎膈并称。噎膈的病因复杂,主要与七情内伤、酒食不节、久病年老有关,致使气、痰、瘀交阻,津气耗伤,胃失通降而成。基本病变与发病机理总属气、痰、瘀交结,阻隔于食管、胃脘而致。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因三脏之经络皆与食管相连,从而影响食管的功能。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如病情始终停留在噎证的阶段,不向膈证发展(不出现胸膈阻塞,饮食不下),一般预后尚好。如病情继续发展成膈,以致正气不支者预后极差。
辨证分型
   
    一、痰气阻膈吞咽梗噎,胸膈痞满,泛吐痰涎,病情可随隋绪变化而增减。苔薄腻,脉弦滑。
   
    二、瘀血阻膈饮食难下,食入即吐,吐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肌肤枯燥,形体消瘦。舌质红有紫点、紫斑,脉细涩。
   
    三、津亏热结食人格拒不下,人而复出,形体消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质光红少津,脉细弦数。 
   
    四、气虚阳微水饮不下,泛吐多量黏液白沫,形瘦神衰,畏寒肢冷,面浮足肿。舌质淡紫,苔白滑,脉弱。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最新进展 展开
13 诊断标准 展开
14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5 诊断依据 展开
16 相关课件 展开
17 相关药品 展开
19 分型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