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随着对
吸入性损伤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
吸入性损伤病理生理过程的认识。由此而在临床方面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治疗措施,如预防性
气管切开,尽早氧疗和
机械通气等,使
吸入性损伤患者的病死率由20世纪80年代的41%,降至目前的30%左右,表明
吸入性损伤的治疗水平有所提高。尽管如此,
吸入性损伤仍然是烧伤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因此,
吸入性损伤治疗依然是成功救治烧伤患者的重要环节之一。
1.
现场急救 于火灾现场(特别密闭环境)急救的首要任务是迅速将伤员撤离现场,移至空气清新的环境,以防窒息、缺氧。如条件许可时,可给予意识清醒者鼻导管吸氧,意识丧失者应立即给予经口或鼻插管用高浓度氧辅助通气,开始吸100%氧,尽快消除CO中毒和纠正缺氧。正常血中碳氧
血红蛋白(HbCO)少于1%,烟雾吸入伤后浓度可以很高,测定血中HbCO不但有助于诊断,而且能判断预后。HbCO半衰期甚短,吸入新鲜空气4h后能使其下降一半,吸纯氧则不需1h。因此伤后立即吸入高浓度氧,数小时后,血中HbCO可降至接近正常,然后再吸入低于40%的氧。
2.防治上呼吸道梗阻
(1)概述:
吸入性损伤后,由于气道充血、
水肿,易并发气道阻塞,严重者伤后数小时便可并发上呼吸道梗阻,伤后6v8h至伤后72h是组织
水肿高峰期,也是上呼吸道梗阻的高发期。一般
水肿回收至伤后4v5天,此类并发症便少见。上呼吸道梗阻最常见的部位是声门,这是由于喉以软骨作为支架,喉腔衬以喉黏膜,被前庭襞和声裂分隔,喉的上口由会厌软骨上缘、杓状会厌襞和杓间切迹围成,喉口朝向后下方,喉中间腔的黏膜向两侧延伸部分称为喉室,声门下腔上窄下宽,此处黏膜组织比较疏松,
吸入性损伤后易发生
水肿,引起阻塞。严重
吸入性损伤大多伴有面颈部深度烧伤,由于焦痂缩窄,颈部
水肿液压迫气道,更加重上气道阻塞。
吸入性损伤后上气道梗阻发生迅速,严重者很快发生窒息,遇此情况,需急行环甲筋膜
气管切开。但一般还是有一发展过程,梗阻逐渐加重,或者于体位更换,手术麻醉时等附加因素后,使之加重,而且
吸入性损伤后上呼吸道梗阻虽然危急,但解除后预后较好,伤后4v5天后
水肿消退后多不再复发。
(2)建立人工气道:轻度
吸入性损伤部位以上呼吸道损伤为主,为预防
喉部
水肿而窒息,早期多采用适当体位如半坐位,以减轻面部及咽
喉部
水肿。对于咽部肿胀较重者,进行性声嘶加重、吸气时出现鸡鸣声及
呼吸困难时,应立即行
气管内插管或
气管切开,建立通畅的气道。当上呼吸道梗阻引起严重窒息危及生命时,应该行紧急环甲膜穿刺术或环甲膜切开术。
中、重度
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上气道可很快发生气道充血、
水肿,引起上气道梗阻,出现低氧血症及CO
2潴留,甚至短时间内发生窒息死亡。因此,应尽早行
气管插管或
气管切开术,建立人工气道以解除气道梗阻。
①建立人工气道的适应证:
A.头、面、颈部深度烧伤,有上呼吸道梗阻可能者,或伴有全身大面积烧伤,液体复苏后有头面颈部组织
水肿、肿胀者。特别是大面积烧伤病人早期需用考身床或伤后1周内需在麻醉下行切痂手术者。
B.吸空气时PaO
2低于6.67v9.33kPa(50v60mmHg),吸
氧气后仍低于9.33kPa(70mmHg)。
C.PaCO
2持续低于3.33kPa(25mmHg)或高于6.00kPa(45mmHg)。
D.呼吸频率大于35次/min。
E.气道分泌物多,常有脱落的坏死黏膜或假膜,需要反复吸引或清洗者。
②
气管插管注意事项:需要行人工气道者应果断施行,切勿犹豫。烧伤后颈部
水肿严重,患者呈现窒息时,匆促行
气管切开或
气管插管,操作十分困难,并且可能延误抢救时机。因此应在未出现明显上呼吸道梗阻前即应进行手术,若能在伤后6v8h以前颈部
水肿不明显时进行最安全。一般可先试行
气管插管,如插管成功,4v5天后待上呼吸道梗阻解除后,若无其他呼吸功能障碍时,则可拔除,若呈呼吸障碍需行
机械通气或反复吸引者,则可改行
气管切开。如插管失败,则应立即行
气管切开术。
目前
气管插管的操作和质量均有较大的改进,并发症明显减少。烧伤医生都应掌握
气管插管的技术。行
气管插管前,应清除气道内的异物、血液、胃液、唾液和黏液,用氧罩给予100%的氧吸入。检查鼻腔是否通畅,用1%
利多卡因表面麻醉,
气管插管表面涂油以增加润滑度,然后经鼻置入。插管尖端置声带开口附近,于吸气时插入
气管内,迅速检查管内有无气体流动。烧伤病人插管时遇到最大的困难是难以使肿胀的颈部后仰,遇此情况,则应置纤维支
气管镜于气道插管内,于直视下,先将纤维支
气管镜插入
气管内,然后沿支
气管镜插入
气管插管,或将纤维支
气管镜置于
喉部,于直视下插入
气管插管。在持续低氧血症、
呼吸困难时,行
气管插管时间不宜过长,每次不超过30s,失败后则应立即给氧,休息片刻再插。插管时间过长,将加重组织缺氧,甚至引起严重心律不齐或心搏骤停,应予高度警惕。近年有人采用在高频通气下借助纤维支
气管镜行
气管插管,既能保证供氧,又可减少插管时缺氧引起的并发症。一般
气管内插管均在局麻下进行,清醒病人可给予镇静药物,只有少数严重烦躁不安的病人,可给予
肌肉松弛剂,但应在充分给氧的情况下给药,同时操作者应熟练,争取一次插管成功。
气管内插管应固定牢靠,PaCO
2突然下降应检查插管的位置。应经常清洁管内,以防干痂形成而堵塞气道。插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插管的位置不当,由于
气管隆突的角度,插管易滑进右侧支
气管,因此插管前要标记长度,插管后要检查两侧的呼吸音。其他常见并发症有插管尖位于咽部或食管内,分泌物堵塞,插管扭曲,气囊过度膨胀压迫管壁,气囊破裂或疝入管口,压迫鼻腔或口腔黏膜及
皮肤或
喉部等部位,使之发生溃疡等。长期置插管最主要而严重的并发症是
水肿、溃疡、肉芽组织形成、粘连或形成纤维组织,其发生率可达3%v11%。
水肿常见,但可于拔管后24小时内消失。若
水肿持续存在,则应考虑存在更为严重的病变。溃疡常发生于声带内侧或喉的后部,以后可发生肉芽组织或形成喉
气管膜。后期则可因纤维组织形成引起声带前后端粘连,完全固定或会厌下狭窄。虽然有报道正确应用优质
气管插管,可安全放置4v6周,但目前我国应用的
气管插管尚有较多缺陷,置管时间最好为3v5天,即予拔除,需要时,可改行
气管切开,以免发生声带损害。
③
气管切开术的注意事项:长期需要人工气道者,应行
气管切开。
气管切开的导管较短,有利于清除脱落的坏死组织和分泌物。但是有其不足和严重并发症,例如
气胸、大
出血等,术后立即
出血多系术中止血不良,少量渗血,可置纱条于导管四周压迫止血,新鲜
出血,则需要重新手术止血,但止血时要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在拔管的同时,另经鼻道置
气管内插管。后期
出血常表明严重病灶,
出血量很大时,最可能来自
气管前外侧壁与无名动脉间的瘘,这常因置管太低所致。另一重要并发症为
气胸,较多发生于小孩,常因手术误伤肺尖部胸膜所致。此外,长期置管尚可压迫
气管壁、软骨环使之溃烂,形成肉芽组织,愈合后
气管发生狭窄。
气管切开处也可形成窦道,开口处
气管环塌陷。若同时长期置胃管者,可并发
气管食管瘘等,也有些病人可因会厌关闭不全,而发生进食时食物误入
气管,应予区别。由于气道切开并发症多而严重,因此应尽量缩短置管时间。拔管前应先试用塞子将
气管切开口堵塞24v48h,如无不良反应方可拔除
气管切开的管子。如果患者情况不十分稳定,有需要再次插管的可能,可用一实心的与
气管切开套管直径相似的软管放在切口内,但在
气管外,这样可维持切口通道不收缩。再次插管时,就可很容易将插管经过已形成通道插入
气管内了。
④气道
管理:良好的气道
管理对于
吸入性损伤的治疗十分重要。
吸入性损伤伤及气道黏膜层,严重者伤及黏膜下层或肺实质。气道黏膜充血
水肿、局灶性
出血和炭粒沉着等。假膜性
气管炎是气道的典型病变,常见气道内充塞假膜、
水肿液、血性渗液、纤维蛋白
炎症渗出液和脱落的坏死黏膜。它们可以阻塞支
气管以至细支
气管,引起广泛的小气道阻塞和
肺不张。严重病例气道黏膜深层也有坏死,坏死黏膜脱落后遗留有溃疡面,需经肉芽组织修复。如继发
感染,不仅溃疡面加大加深,而且更易发生大
出血或瘢痕缩窄。因此清理气道内的异物和分泌物是
吸入性损伤治疗贯穿始终的重要措施。其目的不但要保持气道畅通无阻,防止
肺不张,维护良好的通气功能,而且在于清洁气道,减轻
感染,促进糜烂的黏膜和溃疡早期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A.气道湿化:为了维持呼吸道黏液-纤毛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呼吸道必须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人体呼吸道对吸入气体具有加温、滤过和湿化功能。气体进入体内后经过鼻、咽、
气管的逐步加温、湿化过程,达到肺泡气体温度为37?,相对湿度为100%。与此相反,含有饱和水蒸气和热能的气体由肺部呼出时,呼吸道保留一部分热能和水分,同时也将丢失一部分热能和水分。一般呼吸道散发的热能为总热能的7%v8%,失水量为8v12ml/(m
2体表面积·h),成人每天经呼吸道丢失的水分可达300v500ml。
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者,要注意呼吸机的湿化工作情况。未使用呼吸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