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诊断:
1.特发性高
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IHES) IHES也有血白细胞及
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有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心脏、肺及
神经系统的征象,病程中也可出现
贫血和(或)血小板减少,故易和EL混淆。二者鉴别点:
①IMES的
嗜酸性粒细胞形态正常,外周血无幼稚
嗜酸性粒细胞,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在正常范围内,均和EL不同;
②IHES病程相对较长,进展较慢,而EL病情进展快,
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呈进行性。但部分IHES临床进展也较迅速,可短期致死,则主要靠血象及骨髓象鉴别之。
(1)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M
4E
0型:即急性粒
单核细胞白血病伴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有AML的临床表现,血和骨髓中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形态也可异常,故需和EL鉴别:
①M
4E
0通常血和骨髓中
嗜酸性粒细胞仅轻度增多<30%。占主要成分的仍是原始细胞及原始、幼稚
单核细胞,此和EL显然不同;
②困难病例可行染色体及基因检测,M
4E
0有标志
染色体异常,即inv(16)(p13;q22),以及相应的融合基因MYH
11/CBF
?。EL也有
染色体异常,但均为非标志性,如8、10号染色体三体、4q
+、45X、49XY等。
(2)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少数ALL在病程中其血和骨髓中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且中枢
神经系统也常受累,故需和EL鉴别:
①ALL通常急性起病,而EL大多隐匿起病;
②ALL患者常有浅表
淋巴结肿大,而EL患者相对少见;
③EL患者心脏受累常见,且累及全心(心内膜、心肌、心包),而ALL心脏通常不受侵,仅见于蒽环类抗生素引起的心肌毒性,发生率也较低;
④免疫分型,ALL表达
淋巴细胞系列分化抗原,而EL则表达髓细胞系列分化抗原;
⑤ALL发生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前,大多有典型的ALL临床及实验室特征。
(3)骨髓增生性疾病(MPD):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及特发性
骨髓纤维化(IMF)等MPD在病程中,尤其是晚期可出现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鉴别点为:
①CML、PV及IMF在发生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前,各有很长的病程,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CML以中期幼稚的
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PV主要表现为
红细胞增多及相应的多血质的临床表现,IMF以
脾大及幼粒、幼红细胞血症为特征;
②EL常见的心、肺及
神经系统病变,在MPD中常缺如;
③CML还可借助标记性Ph染色体及特异性融合基因BCR/ABL和EL区别。
④IMF骨髓活检显示明显的纤维化,也不难和EL鉴别。
(1)
寄生虫感染:寄生虫的幼虫在体内移行及侵入组织是诱发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病理机制。粪便反复寻找虫卵及血清学检测相应的抗体、特异性抗原
皮肤试验等是鉴别的主要手段。进行相应的驱虫治疗后,
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也是诊断的依据。
(1)Loeffer综合征:特征为肺部
影像学检查显示游走性阴影及伴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部分患者系
寄生虫感染后幼虫移行至肺所致。由于其肺部阴影呈游走性,且消失较快,属一急性自限性病程,均不同于EL。
(2)肺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pulmonary infiltration with eosinophils,PIE)综合征:表现为慢性、复发性呼吸道症状,
影像学检查示肺部多形性浸润,以及血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大多数患者原因未明,仅少数和
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球孢子菌及
病毒感染有关。其病变局限于肺是鉴别的关键。
(3)热带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为丝虫
感染后的免疫反应状态,主要表现为干咳、喘憋、低热、两肺哮鸣音,
影像学检查示肺间质斑点状阴影,类似粟粒性
肺结核。本病国内现已少见,主要发生在印度及东南亚国家。患者常有血清IgE升高,可检出抗丝虫抗体,枸橼酸乙胺嗪(海群生)治疗后迅速好转,均为鉴别点。
6.其他伴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 罕见的遗传性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家族史,血
嗜酸性粒细胞仅轻度升高,呈良性经过。偶见广泛的干酪样
淋巴结结核、放射治疗后、脾切除术后、骨髓移植后并发的移植物抗宿主等,均可伴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因为有明确的病史及相应的临床表现,不难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