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 ( diabetes insipidus )
解释 收起


    尿崩症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肾脏尿浓缩功能障碍,临床以多饮、多尿、尿比重和尿渗透压降低为特点,其中因下丘脑和垂体后叶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造成精氨酸加压素(AVP)又称抗利尿激素(ADH)合成或分泌不足者称中枢性尿崩症。肾脏对AVP无反应者为肾陛尿崩症。
    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是由于多种原因,致下丘脑一垂体抗利尿激素(ADH)合成、转运、储存和(或)释放的缺陷引起的肾小管吸收水的障碍(中枢性或垂体性尿崩症),或肾脏对ADH反应缺陷(又称肾性尿崩症)而引起的症候群,其特点是多尿、烦渴、排出低比重尿和低渗尿。尿崩症很少危及生命,但长期不治疗会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确诊后应注意蝶鞍区病变,即使发病时未检查到鞍区的异常,亦要每半年进行一次头颅CT或MRI随访,有些患儿在诊断数年后被发现蝶鞍部的新生物。
    中枢性尿崩症按病因可分为三类:
    1.特发性尿崩症病因不明,有些病例可发现下丘脑视上核及室旁核呈退行性病变或发育不全。
    2.遗传性尿崩症常染色体隐性或性连锁遗传。
    3.继发性尿崩症系各种原因引起下丘脑或神经垂体损害所致。见于颅内肿瘤、颅脑损伤、手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等及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常以多饮,多尿(饮水量及尿量>3000ml/m2),夜尿增多就诊。患儿在出生后,很快即可以出现症状。易哭闹,吸吮有力,喂奶并不能满足需要。给予喝水,可停止哭闹。喝大量的水,排尿很多,小婴儿尿布可以一直是潮湿的。儿童尿量多,排尿次数多,尿液清澈如水。夜尿多,常遗尿,尿量较固定,多在4L/d以上。尿比重小于1.016,部分严重脱水者可达1.010。尿渗透压多数<200mmol/L。
    2.尿崩症患儿经常不明原因发热、呕吐、食欲减退。吃饭时必须喝水,影响进食,常有便秘。
    3.生长发育落后,停滞等。由于脱水,口渴常较严重,入水量与出水量大致相等。患儿喜冷饮,如果饮水受限,则影响睡眠,并有体力减退。婴儿期发病,常有生长障碍,智力发育迟钝。年长儿发病,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智力发育接近正常。遗传性尿崩症幼年即起病,因口渴,中枢发育不全可引起脱水热及高钠血症。肿瘤及颅脑外伤手术累及口渴中枢时,除定位症状(头痛、视力改变、视野缺损、嗜睡、肥胖)外,也可出现高钠血症(谵妄、痉挛、呕吐等)。一旦尿崩症合并腺垂体功能不全时,尿崩症症状反而会缓解;经皮质醇替代治疗后,尿崩症加重。
    4.继发尿崩症者,有继发性肿瘤、颅脑创伤手术、浸润性疾病、脑部感染性疾病史。常见的肿瘤有颅咽管瘤、垂体瘤、松果体瘤;浸润性疾病有组织细胞增生症、结节病、肉芽肿病、白血病或转移性肿瘤等;感染有结核、梅毒等。
   
    (二)查体要点
    1.测量身高、体重,往往落后于正常同龄儿。
    2.可有慢性脱水征,皮肤黏膜干燥,发热,心动过速,激惹。
    3.低血压,脉搏细速,低血容量性休克。
    4.腹部检查可触及粪团。

    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DI)是指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又称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e hormone,ADH)严重缺乏或部分缺乏(称中枢性尿崩症),或肾脏对AVP不敏感(肾性尿崩症),致肾小管吸收水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多尿、烦渴、多饮与低比重尿和低渗尿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尿崩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少年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1。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辅助检查 展开
3 诊断要点 展开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5 预防 展开
6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7 病程和预后 展开
8 诊断标准 展开
9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0 诊断依据 展开
11 相关课件 展开
12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