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 ( myopia )
别名: 近视;短视;短视眼;近视眼
解释 收起


    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即自5m外的光线(类似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之为近视眼。其特点是屈光系统的远点在有限的距离以内,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之前,使视网膜上的物像形成一个弥散圈,而模糊不清,导致远视力下降。此时如将物体移近,使由目标发出的光线散开,物像就向后移到视网膜上。近视是由于屈光系统的总屈光力与眼轴长度的不匹配所致,即眼轴相对与眼的焦距过长。由屈光系统的总屈光力过强使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之前,称之为屈光性近视;由眼轴过长使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之前,称之为轴性近视。
    近视的分类有多种,按不同性质,简分为单纯性与病理性近视;按近视程度分为低度(<一3.00D)、中度(一3.O0~一6.00D)、高度(>一6.00D)近视;按表现形式分为近视、近视散光(单纯近视散光、复性近视散光)、近视性屈光参差(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复性近视性屈光参差)。
    有关近视眼病因的假说很多,如炎症说、充血说、视觉障碍说、近眼工作过度说、调节异常说、眼外肌牵拉说、眼压作用说、眼结构异常说、结缔组织功能减弱说,以及种族、体质、遗传、内分泌、饮食、营养、微量元素、疾病、中毒、早产及精神因素作用说等。现已肯定,过度近距离用眼是引起单纯性近视的主要原因。新近有资料指出,持续近眼工作引发近视很可能与调节一辐辏的眼动系统的机制改变有关,即眼动机制可能引发眼轴伸长,调节一辐辏的相互作用在近视眼发生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同样的辐辏反应,高AC/A比值者,视近的调节量,比有正常或低AC/A比值者有较大的滞后。调节滞后可能在视网膜上产生模糊像质,为了适应,眼球代偿性生长,从而导致近视眼的发展。早期近视眼可能与低的正相关调节和调节幅度,以及视近内隐斜增大或视近外隐斜减少有关。
    总的来说,单纯性近视眼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均有关系,其环境因素主要是近眼工作。而病理性近视眼的发生则与遗传关系较大,其遗传方式主要为单基因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连锁隐性遗传等)。近视是常见的眼科疾病,患病率高达25%~30% 近年亚洲黄种人(中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人)的近视患病率不断上升,日本和新加坡成年人群的近视患病率都超过欧美人群。由于病理性近视可导致眼底视网膜、脉络膜变性、黄斑出血的可能,在世界各地占致盲眼病第4~7位,其严重性使得近视的防治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视远不清 
    近视多起病于儿童及青少年期,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度近视者对模糊的远处物像多习以为常,且因视近非常清晰,平时生活、学习及工作多能适应,并不感到有所限制。随着年龄的增加及屈光度的加深,远视力逐渐下降,当有视远需要,或与正常视力者比较,或健康体格检查时,方被察觉。一般主诉视力模糊或直接诉说“视远不清”,如看不清黑板,分不明路标等。
    2.习惯性眯眼
    为了减少眼的弥散光圈所形成的朦胧像,不少近视者多通过缩小睑裂,增加景深,来提高视力。
    3.飞蚊症
    这是由于玻璃体变性、液化、浑浊所形成的细微漂浮物,投影在视网膜上,而引起眼前黑影飘动现象。可见于各类近视眼,出现可早可迟。一般随年龄增长而稍增多。当注意力分散,或日久由于适应与习惯,飞蚊(蝇)可不察觉。通常不影响视力,但有些患者对此十分敏感,常为眼前的异常现象而烦恼。若黑影突然增多,或固定于一处,并有闪光等其他异常表现,加上视力明显下降,视野缺损,则应做进一步详细检查。
    4.视疲劳
    在用眼过多后,可出现一些异常感觉及视疲劳现象。多见于有散光、屈光参差,或全身状况不佳时。如视物变形、重影、小视(戴高度近视眼镜时)、闪光、眼酸胀疼痛、头痛及不能持久阅读等。
   
    (二)眼部检查
    1.视力检查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近视屈光为一定量概念,其可变性受调节作用的影响(只有消除调节作用,方可测出静态屈光)。而“视力表视力”是一个主觉功能的定量指标,故两者概念并非平行。
    [1]远视力:近视眼最主要表现为远视力下降,下降程度与屈光度相关,一般来说屈光度愈高,视力愈差,病理性近视眼的视力下降更为显著。
    [2]近视力:近视力正常是近视眼的一大特点。但若有明显合并症,如眼底(后极部)病变,晶状体混浊、病理性散光及弱视者,近视力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3]矫正远视力:通过合理光学矫正,近视眼多可获得良好的矫正远视力,尤见于单纯性近视眼、年龄为10~50岁、屈光度在一6.00D以下,且无明显散光者。近视眼矫正远视力不能达到正常水平的原因,除与屈光度高(>一10.00D的近视眼矫正视力多难达到1.0)、明显散光、屈光参差、弱视及合并症等有关外,还有可能与验光操作误差、屈光未能合理矫正及其他(如心理因素)等有关。
    2.裂隙灯检查
     中高度近视眼患者的眼球较大、饱满、前突。瞳孔间距较远视眼宽。有些患者呈(隐性或显性)外斜视。前房较深,房角多为宽角。瞳孔较大,对光反射迟钝。发展的近视病变可诱发晶状体混浊,产生并发性核性白内障,病程进展较慢,晚期核可成为棕黑色或黑色。随着近视度数加深,眼轴延长,玻璃体腔增大,促使玻璃体变性及液化、浑浊及后脱离,裂隙灯下见点状、条状、块状或膜状混浊漂浮物。后脱离在裂隙灯下切面呈带状,其后为透明液体。玻璃体脱离,加上已变性和收缩的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易引发视网膜脱离。
    3.眼底检查
    轻度近视眼底改变不明显,而中、高度近视眼一般多具有特征性眼底改变。近视眼的病理意义主要在于以眼底(视网膜一脉络膜等)为主的病变。眼组织的近视性退行性变(变性与萎缩)是引起诸多并发症、最终致盲的根本原因。现已肯定引起眼底病变的基础主要是眼轴的延长。由于眼球向后伸展,视网膜血管离开视盘后即变直变细,脉络膜血管亦相应变直变细。同时由于色素上皮层营养障碍,浅层色素消失。故脉络膜血管更加暴露,而呈现豹纹状眼底。视盘较大,多为长卵圆形,稍倾斜,由于眼球向后伸长,视盘周的脉络膜因受牵引,从视盘旁脱开,相应处巩膜暴露,而形成特有的弧形斑,弧形斑明显随屈光度的加深而增大,多居颞侧,若眼球继续向后生长,则可扩展到视盘四周,单纯居鼻侧者罕见,特大弧形斑可连接黄斑部。
    黄斑区可见红变、色素紊乱、出血、新生血管、变性、萎缩、Fuchs斑、裂孔及后葡萄肿。Fuchs斑为近视眼特征性表现,是一种玻璃膜破裂而发生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形成的黄斑盘状病变。呈灰黑色或灰绿色,形圆、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位于中心凹或附近,约为1/3~3/4视盘大小,边缘可见小的圆形出血或色素环。自觉视物变形、视力下降及中心暗点。早期因出血可形成出血性盘状脱离。晚期因出血吸收而有色素增生。漆裂纹样病变是原发性病理性近视眼眼底另一特征性表现。是由于眼轴延长,并伴有血循障碍,从而导致玻璃膜破裂和色素上皮萎缩所致。玻璃膜出现网状或枝状裂隙,呈不规则的黄白色条纹,如同旧漆器上的裂纹,后极部较多,数量不等。虽少直接损害视功能,但可引起视物变形及相对旁中心暗点,并可诱发视网膜下血管新生及黄斑出血。周边视网膜变性亦十分普遍,通常累及1~2个象限。呈弥漫性或局部色素变性、铺路石样变性、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及局部牵引灶与裂孔等。后巩膜葡萄肿为黄斑区局限性病灶,色白,并混杂色素斑点,其底部屈光度较周围为深,边缘血管发生弯曲。
    近视眼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远高于非近视眼。由于近视眼变性的玻璃体与有退行性变的视网膜粘连,不断牵引视网膜而产生裂孔。同时液化的玻璃体可从裂孔或撕裂的视网膜中流出,致使视网膜脱离隆起。裂孔常见于视网膜变性多发的赤道部及周边部,尤以颞上象限多见。通常早期可有闪光感,继之视野发生缺损及中心视力下降。
概述
   
近视眼是眼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目标。近视眼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有关。近视眼按其性质可分为轴性近视、曲率性近视和屈光指数性近视;按其程度可分为轻度近视(屈光度一3.OOD以下)、中度近视(屈光度一3.OO~ 6.OOD)和高度近视(屈光度一6.OOD以上)。按病理改变可分为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预后评价 展开
12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3 最新进展 展开
14 诊断依据 展开
15 相关课件 展开
16 相关药品 展开
17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