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长期以来,人们进行了大量的近视眼治疗探索,—已有数不清的治疗方法―,但对一些方法的有效性,一直存在有很多争议。一般认为配戴眼镜作光学矫正是较基本而有效的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矫正近视眼的屈光手术已在国内外开展。确切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也正在积极探索中。
1.配戴眼镜 在近视眼的眼前放置一适当凹透镜,平行光束通过后被分散入眼,焦点因此后移,正落在
视网膜上,可获得清晰的远视力。矫正近视凹透镜片度数的选择原则是,在获得正常视力(1.0v1.2)或最满意的视力(即矫正不到1.0时的最佳视力)的几个凹透镜片中选其中度数最小的作为该眼的矫正度数。
关于近视的眼镜矫正有两种相反观点:主张调节说的人们认为,眼镜矫正增强了调节作用,可能对近视的发展以有害的影响,故强调近距工作时不要戴眼镜,而为了看远也尽可能用低度凹透镜作部分矫正;而主张集合说的人们则认为,集合时眼外肌对眼球的压迫可导致近视的发生或发展,故主张近视应戴完全矫正眼镜,而且不仅平时看远要戴,即使在阅读、书写或近眼工作时也要戴镜。其理由是近视者戴完全矫正眼镜能保持正常读书距离和减少过度的集合活动,从而消除了导致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原因。
要解决以上争论,最好的方法是实地调查戴镜对近视眼发展的影响。上海市近视眼戴镜问题协作组对中学生戴镜与不戴镜的近视眼者进行了为期14v25个月的比较观察,发现戴镜与否并不影响近视眼的发展。戴镜者近视进展似略快,但与不戴镜者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从总体上看,既不能证明戴镜能使近视眼发展变慢,也未发现戴镜会促使近视眼加重。戴镜的主要作用应是矫正远视力,便利工作、学习和生活。至于戴镜是否可能对不同类型近视眼的发展有不同影响,则还有待观察。
正确适当度数的凹透镜除提高视力外,可恢复调节与集合的平衡,缓解视疲劳,预防或矫正斜视或
弱视,减低屈光参差,有利建立与发展双眼同视功能,近视散光者戴镜矫正有可能阻止屈光度加深。因此,一般肯定并建议配镜,要求准确、合适,不可马虎选购。凡有屈光参差、
弱视、明显散光及视疲劳症状者,最好经常戴镜。
眼镜种类有:(1)框架眼镜:由于安全价廉,易配戴,使用及保存方便,加上近年在镜片设计,材料研制和镀膜工艺上的进展,因此仍是矫正近视眼远视力最常用的工具。但框架眼镜对外观有一定影响,镜片不能随眼球转动,
视野受到一定限制,不适于某些职业。镜片与眼球表面有一定距离,因此矫正的光学质量略差。尤其是屈光度较高的镜片可造成视物变小及变形,对高度近视眼的矫正视力较差,屈光参差较重者不易接受,均为其缺点。
(2)接触镜:目前接触镜用于近视眼,在国内外已较普遍。接触镜的优点为镜片贴于
角膜表面,可随眼球转动,免除了视物变形和三棱镜效应,视物变小较轻,并避免了框架眼镜对外观的影响。较适用于高度近视眼及较大的屈光参差。缺点是配戴手续较框架眼镜繁琐,取戴、消毒和保存都需一定练习,戴用者需有一定文化水平与卫生习惯。接触镜的质量监控和保证配戴水平都颇为重要,如不注意可发生
角膜损伤,
角膜溃疡,巨乳头性结膜炎等并发症。
接触镜的种类按其应用材料有软性,硬性,透氧硬性等多种;按使用方法有每日取下,长期戴用及一次性等多种,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使用。
(3)双焦点镜:双焦点镜是框架眼镜的一种。视远时的镜片为一般的凹透镜,视近的镜片则较视远的减少2v3D。有人认为用双焦点镜可减轻视近时调节负荷,因此能防止近视眼进行。根据同样原理,近年有人将渐变多焦点眼镜用于青少年近视眼,希望能防止或减慢近视眼的进行。其确切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是否对不同类型近视眼有不同作用,也值得注意。
(4)
角膜塑型术:指在晚间戴用中央较扁平的硬性
角膜接触镜,使
角膜曲率半径加大,希望在白天不戴镜时能有较好远视力。本法能降低近视屈光度1.5v5D,平均3.0D。约75%的屈光降低量发生于开始后的2周之内。屈光度降低的同时,裸眼远视力也有提高,低度近视眼常能恢复正常视力。但停用后其效果很快消失,因此只有暂时性作用。并发症和副作用包括较常见的
角膜染色,重影和眩光以及少见但较严重的并发症,如
角膜溃疡,
角膜瘢痕等。如验配不当,不但效果较差,并发症也较多。因此对镜片生产和验配工作者应有严格的
管理及质量监督,对配戴者应加强随访观察。本法在国际上已很少应用,但近年在国内应用较多。可能与国内招生招工时对裸眼远视力要求较高,因而形成国内特有的需要市场有关。验配的经济效益也较好,因此更推动了一哄而起的行为。
2.手术治疗 近视眼的手术治疗近年来已在国内外普遍应用。手术种类较多,可分为:
(1)
角膜手术:包括准分子激光原位
角膜
磨削术(LASIK)、准分子激光
角膜切削术(PRK)、放射性
角膜切开术以及较少用的自动板层成形术、
角膜环放置术、表面
角膜移植术、
角膜镜片术等。此类手术一般用于近视眼已停止进行者。手术能通过改变
角膜的曲度,矫正近视性屈光不正,但对病理性近视眼的眼底变化及各种并发症并无作用。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准分子激光
角膜屈光手术,在国内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已普遍应用。准分子激光
角膜切削术可用于中低度的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
角膜
磨削术的术后反应较轻,矫正精确,可用于低度至高度的近视眼。在设备良好,手术者操作熟练的情况下一般矫正效果较好,但仍有一些副作用或并发症。近年随着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如小光斑飞点扫描和波前相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都有助于提高疗效,获得更好视力。至于更远期的效果及对眼组织的影响则仍待观察。
放射性
角膜切开术开展较早,通过
角膜切口,使
角膜周边部削弱膨出,中央部扁平,以降低近视眼屈光度。本法原创于前苏联,西方国家引进后作了改进,可用于治疗低度和中度近视眼。手术需要专用器械和熟练技术,精确控制切口深度,达到矫正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对于
角膜的损伤较大。
(2)
晶状体及人工
晶状体手术:对高度近视眼作透明
晶状体摘出术以矫正屈光不正已有较久历史,但需注意术后发生
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
水肿等并发症的可能。近年应用超声乳化术合并人工
晶状体植入术,效果较好。也有人对透明
晶状体的高度近视眼者在
晶状体前放置前房型或后房型的人工
晶状体,以矫正屈光不正,也取得了一定的矫正效果。本法矫正屈光不正的能力较强,对于12D以上的高度近视,
角膜较薄,估计用
角膜屈光手术不易矫正者可能更为适用。此类手术可能有一定的并发症,对其确切效果和评价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对适应证也应严格掌握。
(3)巩膜后部加固术:对进行性的病理性近视眼用阔筋膜、异体巩膜条带、硬脑膜或硅胶海绵等绕过眼球后极作巩膜后部加固,希望能防止近视眼进行及减少眼底并发症的发生。国内外均有报道,尤其是俄国和东欧做的较多。由于手术会扰动眼球后部组织,因此开展时需谨慎从事,严格掌握适应证,手术者应有良好手术技巧及处理并发症的能力。
国际上近年报道较多的是
阿托品滴眼治疗近视眼。我国过去用
阿托品治疗近视眼多为短期治疗,作用为解除调节
痉挛,使假性近视眼消失或使半真性近视眼减轻,但停药后疗效不易巩固。本法为美国最早报道,对近视眼患者单眼滴用
阿托品,可使治疗眼的近视停止或减缓进展。疗效与药物浓度有关,浓度高的(0.5%v1%)疗效较肯定,低的(0.1%v0.25%)疗效较差。治疗过程中未发现眼压改变或青光眼。缺点是副作用较多,如扩瞳及畏光,调节力降低及过敏性结膜炎等。因此不易推广。极低浓度的(0.1%以下)副作用较少,但疗效较差,应用价值不大。
阿托品为非特异性毒蕈碱受体拮抗剂。眼内的毒蕈碱受体已知的有5种(M
1、M
2、M
3、M
4、M
5),其中仅M
3受体的兴奋有扩瞳及睫状肌麻痹作用。如有选择性毒蕈碱受体拮抗剂能防止近视眼进行而无明显副作用,则可能较易推广。动物试验中
哌仑西平(主要为M
1受体拮抗剂,亦有M
4受体拮抗作用)对近视眼有一定疗效,其效果尚待观察。
4.其他治疗 其他凡无害于眼而有一定理论依据的治疗方法,如雾视法(戴用+2v3D球镜片视远半小时)、双眼合像法及合像增视仪、远眺法、睫状肌锻炼法等均可试用。
多年来曾有各种中医中药疗法,包括针刺,气功,推拿等用于近视眼防
1.光学矫正
(1)配戴框架眼镜:是目前最安全的矫正近视眼的方法,原则是选用使患者获得正常视力的最低度数凹镜片。合并外斜视者应全部矫正。
(2)配戴
角膜接触镜:
角膜接触镜的优点是对成像放大率的影响较小,
视野较大,不影响外观。光学性能佳、透气性好的硬性
角膜接触镜,可能对青少年近视的发展有一定的延缓作用。
(3)
角膜塑型术(OK)治疗镜:应用特殊设计的透氧硬性
角膜接触镜,通过压迫
角膜中央光学区,使
角膜中央曲率变小,从而降低
角膜屈光力,起到矫正近视的作用,并可在摘镜后一段时间内保持这一作用,但无防止近视发展的作用。一旦停戴,屈光度数迅速回退。如使用不当,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因此使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使用规则。
2.手术矫正
(1)
角膜屈光手术:如准分子激光
角膜切削术、准分子激光原位
角膜
磨削术、
角膜基质环植入术等。
(2)眼内屈光手术:如
晶状体摘除及人工
晶状体植人术、有
晶状体眼人工
晶状体植入术等。
(3)巩膜屈光手术:后巩膜加固术适应于高度近视的发病初期,期望加固巩膜阻止近视眼的发展。
(一)近视眼的光学矫正
目前光学矫正近视眼主要指配戴眼镜,框架眼镜仍是主流。已知近视眼能适应自远点发出的分散光线,故可选择一适当凹透镜,置于眼前,若其焦点距离刚好与该眼的远点距离一致,则平行光被凹透镜分散后,焦点后移,正好落在
视网膜。
配镜前均需验光。通常采用他觉检影验光,辅助以主觉验光(插片)法。儿童少年一般应在睫状肌麻痹下检影(
阿托品
散瞳验光),青年亦应酌情瞳验光。最后综合考虑检查者的年龄、屈光度、眼位、调节、辐辏、双眼平衡等状况为结果,开出合适的配镜处方。
角膜接触眼镜(隐形眼镜或无形眼镜)由于光学上的优点,如
视野开阔、影像真实、能明显提高矫正视力、有利于减少双眼
视网膜像差保证双眼单视功能,加上美容效果,是近视眼的一种有效的矫正工具,尤适合高屈光度及屈光参差者。近年来进展很快(如抛弃型接触镜等新产品等的问世),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可用于中、高度近视眼,近视性屈光参差,单眼近视,近视散光,术后无晶体的近视眼,不适应戴普通眼镜及职业需要等。
角膜接触镜可引起巨乳头性结膜炎、
角膜磨损及点状染色性
角膜炎、无菌性
角膜浸润甚至
角膜
感染等并发症,偶可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佩戴,眼前节(结膜、
角膜及泪器)有
炎症、有过敏
体质及未成年人,不宜配戴。
有特殊要求及有条件者可酌情选配透气性硬性接触镜(RGP)、渐进多焦镜片及各类新型眼镜。
(二)近视眼的手术治疗
1.屈光性
角膜手术
角膜是可塑性极好的精巧的生物透镜。
角膜的屈光力平均43D,占总屈光力的2/3,所以大部分屈光不正的矫正手术可以在
角膜上完成。能够改变人眼近视屈光性质与程度的
角膜手术,总称近视屈光性
角膜成形术,其实质亦属光学矫正。
角膜手术的基本原理:采用一定方法,使
角膜变形来增大曲率半径,降低
角膜曲折力,从而使远处物像在眼内的会聚焦点后移,达到视物清晰的目的。近视性
角膜屈光手术,均属损伤性手术,现简介如下:
(1)放射状
角膜切开术(radial keratotomy,RK):在
角膜中央光学区外的旁中央和周边区的表面作若干条非穿透性放射状切口,使
角膜结构弛,周边张力减弱,在眼内压力作用下
角膜中央区相对变平坦、屈光力降低,从而达到矫正近视。该手术后经改良,扩大中央光学区、减少切口和缩短切口长度,称“迷你”RK,临床结果表明,提高了
角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矫正效率略有降低。由于放射状
角膜切开术的手术特性决定了其矫正近视的范围有限,预测性和准确性较差,尤其存在
角膜切口破裂的长期的潜在危险,因此,随着准分子激光
角膜屈光手术的普遍开展,目前放射状
角膜切开术基本已被取代。
(2)准分子激光屈光性
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是眼科最先应用激光矫正视力的手术方法。其原理是用波长193nm的准分子激光,将
角膜前表层切削成凹面,以降低近视屈光度,适用于中低度近视眼。但较长时间屈光状态不稳定,并时有回退现象。由于手术直接作用于
角膜光学中心,一些患者有可能出现视觉功能及
角膜结构异常,如haze(
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形成,术后要较长时间应用激素,这又可能导致激素性青光眼。
(3)准分子激光原位
角膜
磨削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先在
角膜上用特制的显微
角膜板层刀作一个带蒂的
角膜瓣,掀开后在暴露的
角膜基质床上进行准分子激光切削,以矫正近视、远视及散光。由于手术不破坏
角膜上皮及前弹力层,可以避免或减少PRK术后的一些并发症,如haze、屈光回退等,手术后无明显的
眼部不适、视力恢复快,目前已成为屈光矫治手术中开展最多、最为广泛的一种手术。其效果肯定,简便安全,并有较好预测性。
(4)准分子激光上皮下
角膜磨镶术(1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可理解为介于LASIK和PRK之间的一种手术,兼具两种术式的优点。基本原理是通过应用20%
酒精浸泡
角膜上皮,使
角膜上皮的基底细胞层与
角膜前弹力层分离,然后将上皮瓣翻转,常规PRK后再将上皮瓣复位,并配戴接触镜保护上皮瓣。
LASEK相对于PRK的优点在于缩短了术后
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减轻病人的
疼痛反应及
角膜雾状混浊的程度,减少了局部激素的应用时间,避免了激素性青光眼的发生。
LASEK相对于LASIK的优点,在于避免了制作
角膜瓣中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并使
角膜瓣厚度变薄,从而使可切削的
角膜厚度增加,有利于高度近视的治疗。例如,对于LASIK术前经计算
角膜瓣下厚度不足以保留达250/μm以上或
角膜地形图检查有“疑似圆锥
角膜”时,可改为LASEK术式;当
角膜过平或过陡,若做LASIK,在制作
角膜瓣时容易形成游离瓣或“纽扣瓣”的并发症,也应选做LASEK。但LASEK需要有娴熟的技术,方可完成一有高活力的
角膜瓣。
(5)机械法激光上皮下
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Epi—I ASIK术是PRK及LASEK相结合并取二者之长的技术,手术基本原理是用类似于LASIK制作
角膜瓣的微型
角膜刀制作上皮瓣,代替LASEK中用
酒精分离上皮的方法。手术保留了完整的
角膜上皮,避免了PRK术后短时间因
角膜上皮屏障功能缺乏引起的
疼痛、异物感等症状,同时又因制作瓣方法简单,消除了与板层刀相关的并发症。可在薄
角膜、中高度近视的人群中施行。与LASEK 比较,Epi—LASIK制作完整而保持活力的
角膜上皮瓣十分简便,避免了
乙醇的刺激作用和制作上皮瓣带来的一些并发症。
(6)
角膜基质环植入术(intrastromal corneal ring implantation,ICR):系采用生物相容性好的材料一聚甲基苯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作成透明环,植入周边
角膜,达2/3的基质深度,以增加
角膜周边厚度,重塑
角膜前表面使之中央区变平,改变
角膜表面曲率,减
小角膜曲折力,降低近视屈光度。特点是整个操作可保持完整的
角膜光学区,作用肯定,可以预测,操作可逆,无明显并发症。已试用于矫正中低度近视眼,但远期效果尚无结论。
2.屈光性
晶状体手术
屈光性
晶状体手术包括透明
晶状体摘除术(单纯摘除或摘除+人工
晶状体植入)及有
晶状体眼人工
晶状体植入术(后房或前房型人工
晶状体植入)。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有晶体眼人工
晶状体植入术,其手术步骤为大多数眼科医生所熟悉,且其手术的完成不需要依赖额外昂贵的
角膜屈光手术设备。根据其所放置的部位分为前房型和后房型,其中前房型又分为房角固定型和虹膜固定型。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快,其术后屈光状态的稳定更早且无回退、具可逆性,并可保留调节功能,但也可能引起
白内障及青光眼等并发症。随着新一代材料和构型的不断改进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有望解决其副作用。尽管还存在一些争议,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仍被认为是治疗高度近视(一1O.00D~-26.00D)的最终选择方法。
3.巩膜手术
以后巩膜加固术研究较多,又称巩膜兜带术,是应用异体或自体的生物材料或人工合成材料加固眼球后极部巩膜,以期阻止或缓解病理性近视发展的一种手术。其设想有一定的合理性,尽管受病例选择、手术方式等的影响,各地医生报道的手术效果存在差异,但总的看来,手术效果是肯定的,表现为术眼视力提高或稳定、近视度数减小或稳定、眼轴缩短或不继续延长、
视野扩大和眼球血液供应改善等。被认为是阻止病理性近视发展的有效方法。由于属预防性手术,且可能产生严重并发症,因此不少学者现仍持否定态度。
(三)近视眼的
其他疗法
其他疗法如眼功能训练法、
物理疗法(超声波、激光、电、
磁疗、针灸等)、饮食疗法、输血疗法、组织疗法及支持康复疗法等,还有生物
行为疗法、
微量元素(锌、镑、硒)疗法等,效果说法不一,难作结论。
(四)治疗流程
治疗流程见图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