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下肢静脉血液向心回流,依靠心脏搏动所产生的舒缩力量、静脉周围
肌肉所产生泵的作用、呼吸运动时胸腔内负压吸力,此外静脉管壁上有很多的静脉瓣,可防止血液逆流,这样便使得血液不断地流向心脏。下肢浅、深静脉系统都有静脉瓣,瓣膜基底附着于静脉壁,有瓣膜袋存在,此处血流缓慢形成漩涡,是常引起
血栓形成的部位,尤其是小腿深部静脉。最初是血小板在此处沉积,随后有成层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及白细胞形成一个机化的白血栓。白血栓与静脉壁附着较牢,顺静脉血流方向繁衍扩展,由于扩展与对侧壁黏着,堵塞静脉管腔后,就会导致向与之相反的方向逆行繁衍。
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都起源于小腿腓肠肌静脉,发病率占46%v98%;起源于髂、股静脉和盆腔静脉者占60%,也有认为可有多发性起源,可起源于不同部位。临床见到的病人,多数累及整个肢体,以小腿腓肠肌静脉丛和大腿根部髂、股静脉为好发部位。
血栓形成后的转归将根据血液流动的快慢,凝血系统的变化,抗凝因子的强弱等各种复杂因素的消长,血栓或停止进展,吸收消散或继续繁衍扩展。60%病人血栓繁衍扩展不干扰血流,但
血栓形成的早期,仅在起源处与血管壁附着,容易脱落,发生
肺栓塞的严重后果。严重的
肺栓塞可以没有任何预兆而作为第一个症状表现于临床。深
静脉血栓吸收后,若静脉瓣膜遭受损伤,可以影响其功能,而导致下肢
静脉血栓综合征:静脉高压、静脉血通过交通支向浅静脉逆流,浅
静脉曲张,皮下淤血,形成溃疡,不易愈合。
1.妇科术后
静脉血栓病 术中、术后由于血流及血液成分等变化可导致患者易于形成血栓,对有血凝高危因素的患者更为不利。患者麻醉后下肢
肌肉松弛,血流速度变缓慢。阴道手术时患者取膀胱截石位,两腿摆放的位置不适,腿架未支好,腘窝处未放软垫,尤其手术时间较长者,下肢静脉受压,回流不畅,静脉壁易受损伤。大型手术时间长,输血过多或失血过多,血容量不足,
脱水等均可造成血黏度增高,促进
血栓形成。手术过程或术后期间患者血小板数量增高,凝血时间缩短,50%患者术后1v10天内血小板数量逐渐升高,平均体积增大,黏附性和聚集性增高,释放反应增强,这种改变在术后发生
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尤为明显。手术引起的大量组织破坏,释放凝血激活酶,可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大型手术后患者抗凝血酶、蛋白C和纤溶酶原的水平降低。腹膜后
淋巴结清扫,使髂血管壁以及周围组织受损伤易促成髂
静脉血栓形成。加之术后长期卧床、
腹胀、肠麻痹使髂静脉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患者处于血流缓慢,高凝状态。若基础条件差,如年龄大、肥胖、有放疗史及静脉栓塞史者发生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增加。妇科
肿瘤患者属相对高危,一般
恶性肿瘤患者可被视为存在高凝状态,可以发生慢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及
静脉血栓形成,在同一患者可有两种情况同时存在。体外实验显示瘤组织及培养的癌细胞可释放凝血激活酶样物质;
肿瘤坏死本身也可释放细胞内凝血激活酶;
肿瘤患者血小板数量增多,黏附性、聚集性增强;
卵巢癌、
子宫内膜癌及
宫颈癌患者血管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明显降低,再加以其他因素,如血流缓慢、
感染、
营养不良、手术创伤、放疗、化疗的影响,
肿瘤患者的凝血与抗凝的脆弱平衡易被破坏而导致
静脉血栓形成。晚期
卵巢癌和
外阴癌术后
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达45%。在一组3906例早期
宫颈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患者中,发现术后
肺栓塞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肺栓塞也是子宫疾病行腹部子宫切除术后的主要死亡原因,发生率为2?v3?。韩璐等(1999)报道1988v1998年,10年间5例妇科术后
急性肺栓塞,其发生率为3.5?,其中4例阴道手术(3例
子宫脱垂,1例阴道前后壁膨出)于术后1v7天内发生
肺栓塞,抢救无效,均死亡。另1例
子宫肌瘤行腹式子宫切除术,存活。林宝杏等(2001)报道1990年1月v1999年12月,10年间行子宫切除术2372例,术后并发深部
静脉血栓病15例,发生率为0.6%。金力等(1999)报道1982v1997年,15年间妇科
肿瘤术后并发深部
静脉血栓病的患者11例,
恶性肿瘤8例(
子宫内膜癌4例,
卵巢癌3例,侵袭性
葡萄胎1例),
良性肿瘤3例。故认为中耉年、肥胖、原发盆腔
恶性肿瘤,特别是
子宫内膜癌术后易并发深
静脉血栓,是深
静脉血栓病的高危因素。
2.妊娠期、产褥期
静脉血栓病 妊娠
静脉血栓病可发生于妊娠期或产褥期,而以产褥期更为多见。妊娠期由于母体为了适应分娩时胎盘剥离,防止
产后出血,血液中凝血系统与抗凝系统均发生相应的生理性改变。除凝血因子
Ⅲ和
Ⅳ降低外,凝血因子?、?、?、?、
Ⅰ、X均有增加,特别在妊娠后3个月更为明显,血浆纤维蛋白原较非孕妇女增加50%,妊娠末期可达4v5g/L。作为主要抗凝系统的纤溶系统受到抑制纤溶酶原抑制物增加,纤溶活性降低,优蛋白溶解时间延长。抗凝蛋白S(PS)水平及活性妊娠期均有下降,可降至正常水平的40%v60%,在整个妊娠及产褥期均保持在一个低水平。这些生理性改变使妊娠期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此外妊娠期血容量增加,静脉扩张,增大的妊娠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血液回流不畅,下肢静脉压增高,出现下肢
水肿,
静脉曲张加重,多普勒检查显示妊娠期及产褥期双侧下肢深部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说明存在深部静脉血流淤滞。若妊娠合并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糖尿病、
胎盘早剥、
静脉曲张等引起血管
痉挛、管腔狭窄、管壁损伤及缺血、缺氧使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促进凝血。手术产特别是剖宫产,并发
血栓性静脉炎可达阴道分娩的3v19倍。产褥期由于长期卧床或
感染,可进一步增加
血栓形成的潜在危险。产褥期子宫内膜炎增加卵巢静脉、盆腔静脉发生
感染性血栓
静脉炎的风险。
国外文献报道孕期
静脉血栓病发生率与非孕期相同,而产褥期发生率较非孕期高3v10倍。妊娠期
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13?v0.5?,产褥期为0.61?v1.5?;
肺栓塞妊娠期发生率为0.01?,产褥期为0.5?。国内北京妇产医院23年(20世纪60v80年代)共收治
血栓性静脉炎38例均发生于产褥期,其中下肢浅
静脉炎30例,深
静脉炎6例,
肺栓塞、盆腔静脉栓塞各l例,发生率为0.25?。马水清(1999)报道北京协和医院1984v1997年,收治妊娠期(4例)及产褥期(8例)深部
静脉血栓病人共12例,其发生率为0.72?。董玉英(2000)报道上海第一人民医院(1989v1996)产科
静脉血栓病12例(1例为妊娠期,11例为产褥期),其发生率为1.1?。
近年研究发现抗凝血酶(AT)缺陷、蛋白C(PC)缺陷、蛋白S(PS)缺陷及因子V Leiden突变等是遗传性
血栓形成<
【病因】
病因:早在19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的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三大因素,至今这个理论仍受到普遍的公认。
2.静脉内膜损伤 静脉内膜由于各种原因受到损伤,其下方的胶原或基底膜裸露,血液接触到受损伤的血管内膜后,便引起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致活酶的形成及血小板聚集,促使
血栓形成。常见的原因如静脉内输入有激惹性溶液,对内膜造成化学性损伤;反复穿刺静脉或静脉内留置输液导管等所造成的机械性损伤;静脉管腔内或管腔外
炎症损伤内膜,以及缺氧、
休克均可引起静脉内膜损伤。
3.血液高凝状态 血液成分的改变,如凝血因子增多、激活或异常,使其处于高凝状态是形成
静脉血栓的重要因素。个别凝血因子增多或少量凝血因子被激活还不致引起
血栓形成,机体有其自身保护机制。正常情况下,凝血与抗凝维持在动态平衡,以保持血液处于流动状态。若同时存在其他不利条件如血流缓慢即易发生
血栓形成。以上3个因素间相互消长,病人原有的基础状况、个人反应的差异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构成了
静脉血栓形成的复杂性。临床有些病人已出现
静脉血栓形成,却找不到明显的病因,因而对此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