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横纹肌肉瘤 ( pediatric rhabdomyosarcoma )
别名: 小儿横纹肌肉瘤;pediatric rhabdosarcoma
解释 收起

概述: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是发生自胚胎间叶组织的 恶性肿瘤。 横纹肌肉瘤占儿童实体 肿瘤的15%, 软组织肉瘤的50%。临床表现的多样性、病理改变的多重性以及发病部位的不同,使 横纹肌肉瘤成为小儿 肿瘤中最复杂的一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针对 肿瘤的不同发生部位及其扩展的范围采用化疗、放疗与手术相结合的措施,患者的生存率有了显著地提高。     最早对 横纹肌肉瘤的描述是在1854年,Webner报道了1个21岁舌部 横纹肌肉瘤的病人。1946年Stout详细报道了一组成人4肢及躯干 恶性肿瘤的患者。1952年和1954年Pack分别报道了一些婴儿及儿童 横纹肌肉瘤的病例。1958年Horn和Enterline将 横纹肌肉瘤分成以下4种亚型:胚胎型、腺泡型、葡萄簇型和多形型。早期的根治性手术方法包括截肢、骨盆及 眼眶肿瘤剜除术。根据 肿瘤发生部位不同,生存率不等。1950年Stobbe报道对头颈部 肿瘤加以放疗可提高疗效。1965年Edland介绍的大剂量放疗成为治疗不能完整切除的 肿瘤的标准方法。化疗药的应用包括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和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方案),效果各有差异。1961年Pinkel和Pinkren提倡术后预防性化疗及放疗,标志着综合治疗的开端,由此导致1972年 横纹肌肉瘤治疗协作组织(Intergroup Rhabdomyosarcoma Study,IRS)成立。现在大部分关于 横纹肌肉瘤的治疗措施都以此和国际儿科 肿瘤协会(SIOP)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相关课件 展开
13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