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1.流行环节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潜伏末期和急性早期患者。此期间内传染性最强,重症或暴发型患者虽排毒量大,但较早被隔离、监护,危害并不大。亚临床型患者和隐性
感染者粪便中也可有HEV随之排出,此类人数量不少,又难于活动不受限,作为传染源意义大。而食蟹猴、松鼠猴、猕猴、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虽可自然
感染HEV,但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大。
HEV
感染人体后,有一较短的病毒血症期以及随胆汁经肠道排出体外,故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也可经输血途径传播。
人群对HEV普遍易感。儿童及耉年人多表现为亚临床型、隐性
感染,而青年人多表现为临床型
感染。
感染HEV后可产生抗-HEV,该抗体具有中和病毒,对再次
感染HEV有一定的免疫作用,但对其他
肝炎病毒(如A、B、C、D、G等)无交叉免疫反应。关于抗-HEV能持续多久?各家报道不一,有0.5年、2年、4年,甚至14年者。
2.流行特点
(1)地区分布:呈世界性,主要见于亚洲、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我国新疆、西藏、吉林、辽宁、内蒙、河北、湖北、山东等8个省、自治区均已报告有本病存在。对我国几个大中城市散发的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调查表明,戊肝占10.28%。
(2)性别与年龄分布:无论流行性戊肝还是散发性戊肝,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其比例前者约为1.3v3.1∮1,后者约为32∮1。然而女性的病死率(1.18%)要高于男性(0.29%)。孕产妇的患病率可达23.8%,远远高于流行中的一般妇女患病率2.82%。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主要见于15v49岁之青壮年,哺乳期婴儿几乎不发病,14岁以下发病者少,以学龄儿童为主,耉人发病亦较少。对新疆戊肝,流行时的调查显示患者中15v49岁组占77.4%,儿童为11.8%,耉人为0.9%。对302医院六年余收治的单纯戊肝患者作统计,成人组占80.70%,耉人占19.30%,无一例儿童。在HEV重叠
感染的患者中,有7岁及13岁患儿各一例。对散发戊肝的调查表明其平均发病年龄为35.7岁,比甲肝的20.7岁大。
(3)流行模式:主要有
①水源型。
②食物型。
③接触型。
④输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