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细菌通过侵犯肠黏膜上皮细胞,引起肠道黏膜损伤、肠功能紊乱,而致
腹泻及水、电解质紊乱。副溶血性弧菌产生的TDH和TRH、耶氏菌的耐热肠毒素和真菌产生的毒素则通过其靶器官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有的刺激肠壁神经感受器,
反射性地引起
呕吐,有的引起
发热、
休克、
神经系统症状及全身
中毒性表现。
病理改变多数见于小肠,黏膜有充血、
水肿、炎性渗出、坏死、糜烂。但大肠埃希杆菌可侵犯结肠,引起黏膜充血、
水肿、
出血、坏死,甚至有溃疡形成。
【病因】
病因:DT的病因众多,目前认为DT并非由于气候、食物或水土等因素所致,绝大多数DT具有传染性,其病原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偶见原虫和蠕虫
感染。近年来随着微生物学鉴定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应用,临床上又发现不少新的肠道病原体,但仍有20%v35%的
腹泻患者未能检出病因,而被称为—非特异性
急性胃肠炎―。现将已知DT的主要病原体列举如下(表2)。
关于病原学各地报道不一,主要取决于当地流行的致病菌谱、流行菌(毒)株和当地人群的免疫状况。在全世界范围内,产毒性大肠埃希杆菌(ETEC)被认为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40%v70%(图1),其高检出率尤以非洲和中美洲为甚。最近有报道称黏附-
积聚性大肠杆菌(EAEC)在世界范围内是仅次于ETEC的旅行者
腹泻的病原体。志贺菌属在世界范围内也相当常见,空肠弯曲菌则多见于前往亚洲的旅行者。虽然
霍乱在印度次大陆和拉丁美洲是一种重要的
腹泻性疾病,但它很少侵扰旅行者。泰国的气单胞菌属特别常见。在东南亚的沿海地区,副溶血弧菌比较多见。旅行者偶可因病毒、原虫和蠕虫的侵袭而发生
腹泻,但三者加起来只占旅行者
腹泻病因的10%v15%。国内有学者对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237例旅行者
腹泻患者进行病原学及
感染因素调查,共检出致泻菌14种118株,检出率为49.79%,以致病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杆菌及变形杆菌为主。分别占52.54%(62/118)、16.95%(20/118)和13.56%(16/118)。1999v2001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一所医院对863名旅游者
腹泻病人进行调查,在18名病人中检出气单胞菌18份(2%),应引起人们重视。近年来病毒引起的DT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儿童和婴幼儿的DT,据估计约70%系
病毒感染所致。Dupont报告美国去墨西哥的留学生中DT的病原体轮状病毒占10%。
多种病原体的混合
感染为10%v33%,泰国在35例DT中有33%病例检出2v4种病原体,其意义尚难确定。此外,尚有l0%v30%的病例未检出病原体,
腹泻原因可能是饮食习惯的改变及非病原体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