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 ( neurasthenia )
别名: 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症;神经衰弱性神经症
解释 收起

概述:神经衰弱(neurasthenia)是以精神和躯体功能衰弱症状为主,精神易兴奋,脑力易疲劳,常伴情绪紧张、烦恼以及 紧张性头痛和 睡眠障碍等心理生理症状为特征的一类神经症 性障碍。这些症状不是继发于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病变,也不是其他任何 精神障碍的一部分。但患者病前可存在持久的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     1869年美国精神科医生Beard首先创用了本病病名。他认为这是一种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没有可证实的病变存在。在这一疾病名称之下他列举了, 失眠、脸红、嗜睡、瞳孔扩大、头部重压感等数十种症状,把 焦虑症、 抑郁症、 癔症、疑病症、 强迫症、 恐惧症、心身疾病和一些躯体疾病的症状都包括在内。他把神经衰弱看做是美国社会迅速工业化造成的文明病,认为这种病主要见于中上层白领阶层的脑力劳动者。至19世纪末,这一病名用得非常广泛,成为当时社会最流行的诊断名词,甚至一些人以患神经衰弱来炫耈自己身份高贵。认为这是—文明病―。其后,Freud(1894)把神经衰弱归入真实神经症一类(actual neurosis),而Dejerine和Gauckler(1913)则认为本病为一种精神神经症(psychoneuroms)。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 精神病学会分类(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Classification)把本病列入精神神经症一类。DSM-I(1952)把本病移置于—自主神经和内脏心理生理障碍―类别之下。DSM-?(1968)、ICD-8(1968)、ICD-9(1978)和我国CCMD-2-R(1995)都把本病作为神经症的类型之一。但近年来许多国家学者提出废用这个病名,DSM-?(1980)取消了神经衰弱这一诊断名称。ICD-10(1992)则把本病置于其他神经症 性障碍(F48)之下。     神经衰弱的概念在近一个世纪中经历了一系列变迁。在美国和西欧,本病的诊断由盛而衰,终至于消失。在东亚,本病仍然相当常见。其原因除社会文化因素对患病率的影响之外,更主要的是医生对神经衰弱这一疾病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我国1985年神经症座谈会上曾对神经衰弱这个诊断展开热烈讨论,从基层医疗机构及精神病院门诊中对神经衰弱患者根据DSM-?、ICD-9诊断标准及用Hamilton 抑郁量表、 焦虑量表进行再诊断分析,发现有相当一部分 抑郁性神经症及 焦虑障碍者被误诊为神经衰弱。在各地精神科医师交流中也发现,真正符合神经衰弱诊断标准者逐渐减少,或没有发现典型病例。因此有些学者主张我国也可废用神经衰弱这一诊断。但鉴于许多基层单位持不同看法,最后提出保留这个病名,但必须慎用。故ICD-10保留了这一病名。     由于神经衰弱的症状缺乏特异性,几乎都可见于其他神经症,如 焦虑症、 抑郁性神经症、疑病症、躯体化障碍等,使本病的诊断更加困难。我国 精神病学家基于长期的临床实践,制订了较明确的神经症诊断标准,使神经衰弱的临床诊断规范化;国内多次调查结果表明,本病仍然是最常见的神经症。
    神经衰弱(neurasthenia)是指由于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下, 出现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现象, 常伴有情绪烦恼、易激惹、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等; 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脑、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症状时轻时重, 波动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病程多迁延。
    有关的流行病学资料缺乏可比性,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在于文化的差异性导致对疾病认识的差异,我国学者多认为神经衰弱是存在的,但临床诊断应避免扩大化。
    神经衰弱(neurasthenia)指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以精神易兴奋却又易疲劳为特征,表现为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感症状,及肌肉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这些症状不是继发于躯体或脑的疾病,也不是其他任何精神障碍的一部分。多缓慢起病,病程持续或时轻时重,常有导致长期精神紧张、疲劳的应激因素。

    神经衰弱又名神经衰弱性神经症,是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继发于躯体或脑部疾病的诊断为神经衰弱综合征。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诊断标准 展开
13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4 诊断依据 展开
15 相关课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