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腹主
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自1951年DuBost首次成功地施行腹主
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后,经不断改良,这一术式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虽然腹主
动脉瘤的手术死亡率自20世纪70年代后已降至很低,但这并不意味所有的腹主
动脉瘤患者都需立即行手术治疗。只有当瘤体破裂的风险大于手术风险时,手术才是正确的选择。
1.手术适应证
(5)
动脉瘤压迫
胃肠道者、胆道等周围脏器,出现压迫症状者。
(6)
动脉瘤瘤体直径虽小于6cm,但局部瘤体壁菲薄伴有子瘤者。
2.术前评估与准备 大部分腹主
动脉瘤病人多个生命器官患有器质性病变。因此,术前必须作各个系统的检查和评估,最大限度地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1)心血管状况的评估:患血管疾病的病人,往往伴有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瓣膜病变、严重
心律失常和
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对手术的耐受力差,手术危险性大,死亡率高。为此,术前需详细了解病人的心功能状态和心脏病的类型,对手术的耐受力作出正确的估计。除一般实验室和心电图检查外,对复杂的心脏病病人,根据具体情况选作一些其他检查。心脏超声波检查,尤其是多普勒检查对了解心功能储备有肯定价值。不论哪种心脏病,一旦出现
心力衰竭,除非是急诊抢救性手术,一般必须在控制心衰后3v4周方可施行手术。心绞痛发作者可以区别对待,如果是急诊手术,可以在监测条件下做抢救性手术。除非是抢救病人,对于
心肌梗死病人最好6个月内不施行择期手术;对于严重
高血压及
心律失常者,术前应尽量控制。
(2)脑血管状况的评估:了解颅脑血液供应和侧支循环情况,除询问有无脑血管硬化病史或表现,还需检查两侧颈动
脉搏动、有无震颤和杂音,应用颈总动脉压迫试验检测颅脑侧支循环,进行
眼底检查、
脑电图、脑血流图、光电容积描计仪测定眶上动脉血流、B型超声、CT以及脑
血管造影等检查。
(3)肺功能评估:术前常规作
胸部X线
摄片了解肺部情况,行动不便者可做动脉
血气分析,可以检测呼吸系统的换气情况和酸碱平衡。手术前应重视改善病人肺功能,禁止吸烟,药物控制支
气管炎。
(4)肝肾功能评估: 为判断手术耐受能力提供依据,并作为术后应用
肝素或香豆素类衍化物全身抗凝或溶栓药物治疗的参考。
(5)术前必须严格控制局部和全身
感染,防止手术区
感染、
败血症、吻合口破裂以及人工血管
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抗生素预防性应用甚重要。
(7)控制
糖尿病:血管外科病人伴有
糖尿病者达20%,术前控制
糖尿病对手术的安全性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极为重要。
(8)纠正水、电解质的失衡和酸中毒,以减少手术的危险性。
(9)检查下肢动脉血流,记录下肢动
脉搏动情况,多普勒测定踝/肱指数(ABI),作为术中术后观察人工血管以及下肢动脉是否通畅的对照。
3.麻醉 腹主
动脉瘤手术最好在
全身麻醉下进行。最近10年来大部分血管外科医师和麻醉科医师愈来愈多地采用
全身麻醉与连续硬膜外导管联合应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降低
应激反应。经导管给药手术后止痛有利于病人
咳嗽排痰,预防呼吸道
感染。手术开始前应用?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有利于降低心率、心肌收缩力和
血压,术后由于心脏原因的死亡明显减少。
4.手术途径 分为经腹膜和后腹膜2种。大多数术者采用经腹膜途径。而主张采用后腹膜途径的术者则认为由于不打开腹腔,经后腹膜途径可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和肠麻痹等的发生率,加快术后恢复。但据最新文献报道,两种手术途径在手术时间、阻断时间、失血量、肺部并发症、
胃肠道功能及术后恢复时间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虽然后腹膜途径在显露右肾动脉及右髂动脉时存在不少困难,但在处理有反复腹部手术史的患者、炎性腹主
动脉瘤及需显露肾动脉上段腹主动脉时,则具有很大优势。
5.手术步骤
(1)经腹膜途径:
①平卧位,采用正中切口或横切口。正中切口进腹迅速且显露充分,但术后较易引起肺部并发症。横切口位于脐水平稍上或稍下,进腹关腹时间较长,但可能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及
切口疝发生率。
②进腹后应彻底探查肝、胆、胰、胃肠及盆腔。如发现事先未预料的腹腔病变,则视其性质而决定手术方案:清洁手术如
肾切除术和
卵巢切除术可同时进行;有症状的
胆石症可于完成
动脉瘤手术、缝闭后腹膜后加以处理;可切除的
胃肠道
肿瘤与腹主
动脉瘤应分二期手术。并视病情严重程度,决定何者优先处理。晚期恶性
肿瘤或急性
感染性疾病,应终止手术。
③将横结肠推向上方,分离Treitz韧带后将小肠推向右侧,于肠系膜根部左侧自
胰腺下缘纵向切开后腹膜至髂动脉,显露瘤体。
④解剖瘤体近端腹主动脉的前壁和左右侧壁。必要时可将左肾静脉牵向上方,甚至可暂时切断左肾静脉以利显露。腹主动脉后壁不必游离,以避免损伤腰动静脉。
⑤解剖瘤体远端双侧髂动脉的前、内外侧壁,应游离至相对正常的动脉壁以避免钳夹损伤。动脉后壁不宜分离,以免损伤髂静脉。分离髂动脉时,应注意识别并保护双侧
输尿管及盆腔自主神经。
⑥阻断前于瘤体中注入
肝素(50v150U/kg体重)抗凝。在
动脉瘤近端肾动脉下阻断腹主动脉,并阻断瘤体远端的双侧髂动脉。
⑦纵行切开瘤体前壁,取尽附壁血栓。缝扎腰动脉及骶正中动脉,在欲行吻合处的动脉前壁行横行半环状切开。
⑧选用长度和直径适宜的聚四氟乙烯(PTFE)或涤纶(Dacron)人造血管与自体动脉行连续外考端端吻合。
动脉瘤未累及髂总动脉时可选用直型,而累及髂动脉时应选用分叉型人造血管。在远端吻合口结束前,应短暂放松近端阻断,以利气体及血凝块或动脉斑块碎片排出。如髂总、髂外动脉因病变无法行吻合时,可将人造血管经腹股沟韧带下方与股动脉行端侧吻合。肠系膜下动脉在以下任何一种情况下不需重建:A.动脉直径较细;B.回血良好;C.阻断后乙状结肠色泽正常;D.至少一侧髂内动脉通畅。否则,应在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剪取环状腹主动脉壁(Carrel补片),将动脉回植于人造血管上。
⑨将
动脉瘤壁缝合包绕移植血管,缝闭后腹膜。检查足背动
脉搏动以排除远端栓塞可能。逐层关腹。
(2)后腹膜途径:取左肩抬高45º至60º而臀部相对水平的体位,多采用自脐与耻骨联合中点沿腹直肌外侧缘向上延伸至第11或12肋尖的切口。如需显露右髂动脉,切口下端可延伸至右下腹,或另行右下腹切口显露。由于
脾脏较
肝脏易于游离,一般采用左侧切口显露。
肾动脉下腹主
动脉瘤可经肾前间隙显露腹主动脉,而邻近肾动脉或肾动脉上腹主
动脉瘤可采用肾后间隙途径。右髂动脉可在打开瘤体后插入球囊导管阻断。人造血管移植同经腹膜途径。吻合后如无法确定肠道血供状况,可打开腹膜观察。
6.特殊情况的处理
(1)肾动脉上腹主
动脉瘤的处理:如腹主
动脉瘤累及至少一侧肾动脉且瘤体上极仍位于膈肌脚以下者,称肾动脉上腹主
动脉瘤,仅占腹主
动脉瘤的5%。由于手术操作复杂,死亡率较高(4%v10%)。多数术者主张如以瘤体直径判断手术指征时,应较肾动脉下腹主
动脉瘤大1cm。目前手术多采用Crawford法。一般取左侧后腹膜途径切口或正中切口,经肾后间隙显露腹主动脉,必要时可打开膈肌以利显露。近断阻断部位视瘤体上极的位置及腹主动脉硬化程度而定。如瘤体未累及肠系膜上动脉且肾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间的腹主动脉无严重硬化表现,则可于此处阻断腹主动脉,否则应阻断在腹腔干上方。如瘤体累及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时,应在完成近端吻合口后,剪取包括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右肾动脉开口的腹主动脉补片回植于人造血管上,然后再将左肾动脉单独回植于人造血管。对于位置较低的肾动脉上腹主
动脉瘤,可斜向阻断于右肾动脉下方,而仅需回植左肾动脉。近端
腹主
动脉瘤发展的结果是增大破裂,常可致命。瘤体在7cm以上者有70%~80%的死亡率。即或瘤体尚小,但伴有
高血压、瘤壁厚薄不等、尤其是有子瘤时破裂机会增大。腹主
动脉瘤病人瘤体在5cm以上者原则上均应积极治疗,尤其是对有
疼痛症状、趋向破裂、压迫邻近器官或形成夹层者(除非病人有禁忌证)。药物治疗对瘤体无作用,但适当控制
血压、应用加强型带弹性腹带 消除紧张情绪、防止
便秘、卧床休息,对防止瘤体破裂会有所帮助。
1.微创腔内法 即将一套定制的口径和长度合适的支架型人工血管经股动脉导人腹主动脉腔内,固定在正常腹主动脉(和髂动脉)内壁上,从腔内将腹主动脉与血流隔绝,实现腔内治疗的目的。该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尤其适于高危病例,但价格昂贵使许多病人难以接受。瘤颈直径>30mm、距肾动脉水平<15mm (带顶端裸支架者可例外)、髂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者,均不适合做腔内隔绝术。此法仍有内漏、移植物移位和结构破裂等有待解决的问题,远期随访尚待观察。总的说来此法为高龄、高危且解剖合适的病人带来福音,但对年轻和手术低风险的病人似仍以手术治疗为妥。
2.手术治疗
(1)
动脉瘤完整切除加人工血管重建术:由于这一方法既繁琐,手术危险性又大,现已淘汰。
(2)
动脉瘤外包裹术:虽爱因斯坦依以此法治疗后存活7年,实属罕见,此术远期效果不佳,亦已放弃。
(3)切开瘤体, 自腔内重建主动脉:将
动脉瘤的近远端及肠系膜下动脉游离阻断,切开瘤体前壁,取出瘤腔内的血块、机化物及粥样斑块后,从瘤腔内缝扎腰动脉等分支开口,自腔内植人人工血管,近侧为主动脉、远侧为主动脉分叉或髂或股动脉,以非吸收线用连续缝合法作对端吻合。将多余的瘤壁组织缝合包绕于人工血管外面。此为常用的方法。
(4)腹主
动脉瘤破裂的紧急止血法:手术治疗的关键是迅速阻断破裂孔近远端的主动脉,以控制大
出血。近端主动脉阻断的方法主要有:
1)膈下腹主动脉阻断法;
2)瘤颈阻断法;
3)经外周动脉插入球囊导管,在破裂近侧主动脉充起球囊阻断法;
4)左侧开胸降主动脉阻断法。
1.手术适应证
(1)腹主
动脉瘤直径大于5cm。
(2)随访中证实腹主
动脉瘤年增大 Icm者。
(3)
动脉瘤压迫引起梗阻或其他症状。
(4)
动脉瘤
感染、血栓脱落伴内脏或下肢缺血。
(5)
动脉瘤破裂或主动脉一
肠瘘、主动脉一腔静脉瘘。
2.术前准备
(1)全面了解心、肝、肺、肾、脑等主要器官的功能状态 。
(2)除常规术前准备外,应做肠道准备。
(3)急诊手术因情况危急,应在积极纠正内环境紊乱和补充血容量的同时进行剖腹探察。
3.治疗方法
(1)腔内治疗:将严格挑选 (包括直径、长度)的覆膜支架经股动脉导入腹主动脉内,支架扩张后分别固定在正常的腹动脉和髂动脉上,从而达到清除原有
动脉瘤的目的。
(2)手术治疗:以适当的分叉人工血管替换腹主动脉。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段志泉(中国医科大学)
】描述为:"> 腹主
动脉瘤如不治疗不可能自愈,瘤体一旦破裂死亡率高达70%~90%,而择期手术死亡率已下降至5%以下,因此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外科手术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高危病人,可采用腔内修复术。
1.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①瘤体直径≥5cm者,或瘤体直径<5cm,但不对称易于破裂者。
②伴有
疼痛,特别是突发持续性剧烈
腹痛者。
③压迫
胃肠道、泌尿系引起梗阻或其他症状者。
④引起远端动脉栓塞者。
⑤并发
感染,与下腔静脉或肠管形成内瘘及瘤体破裂者,应急诊手术。
(2)术前准备:术前应正确评估并切实改善心、肺、脑、肝、肾功能,纠正凝血机制异常,以确保围手术期安全。术前一天禁食,充分补液,并可于手术前12小时再补液2000ml扩充血容量,防止术中
血压骤然波动。有条件者术中应准备自体血回输设备。这对于某些稀有血型的病人尤为有益。术前一天给予广谱抗生素,术前2小时再预防性应用一次。
(3)手术方法:一般采用
全身麻醉,或全麻联合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现介绍肾下腹主
动脉瘤的手术方法。
手术中首先探查
动脉瘤形态、范围及左右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并显露瘤体的近远端。特别是瘤体近心端即瘤颈的充分显露,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游离双侧髂总动脉,全身
肝素化后,如果髂总动脉无病变应先加以阻断,以防止瘤腔内血栓、斑块脱落引起肢体远端动脉栓塞,然后阻断瘤颈。在
动脉瘤前壁偏右侧纵行切开,瘤颈部追加半周横行切开,即所谓T字形或十字形切开,清除血栓与粥样斑块,逐一8字缝扎腰横动脉。目前多选择直径为16~22mm的ePTFE人工血管。如髂总动脉未受累,可选用直筒形人工血管;否则,应选用Y形人工血管,分别与瘤体近远端的正常动脉壁吻合完成血管重建。近心端吻合应切开瘤颈前半周而保留后壁,以3-0聚丙烯线或涤纶线行连续外翻缝合。远心端以5-0线行连续外翻缝合。吻合完成后应缓慢放松阻断钳,以防“松钳性低
血压”。再用残留的
动脉瘤壁包裹人工血管。继而缝闭后腹膜,逐层关腹。
(4)手术并发症: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为心肺功能不全、
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凝血功能障碍或吻合口渗漏可引起腹腔内
出血。下肢血栓或栓塞可引起肢体缺血、坏死。结扎肠系膜下动脉有时引起乙状结肠缺血、坏死。此外,可发生人工血管
感染、吻合口假性
动脉瘤等。
2.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therapy) 在DSA动态监测下,经双侧股动脉的小切口,应用特殊的导入系统,将折叠的覆有人工血管薄膜的金属支架送入腹主
动脉瘤腔内,利用金属支架的弹性、植入物头端的钩状附件加以球囊扩张作用将腔内植入物固定于
动脉瘤近远端的正常动脉壁。利用植入的人工血管在瘤腔内重建新的血流通道,因此隔绝了腹主动脉高压血流对瘤壁的冲击。同时在瘤壁与人工血管之间继发血栓及机化,从而防止了
动脉瘤的增大与破裂。
腔内修复术是一种微创外科技术,其手术创伤较小,使许多不能耐受手术的高危病人获得了救治机会。但该法受瘤体解剖学条件限制,肾动能不全、造影剂过敏者无法应用,也可有内漏等严重并发症或需中转开腹手术,对置入的人工血管的形态、结构、位置的远期变化尚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