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旋毛虫病(trichinosis)是旋毛形线虫(
trichinella spiralis)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人因生食或未煮熟含有活的旋毛虫幼虫而
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有胃肠道症状、
发热、
眼睑水肿和
肌肉
疼痛。本病于1828年在伦敦首次发现人体病例。我国在1881年发现厦门猪旋毛虫
感染,首例患者于1964年发现于云南。近年来国内许多省、市发现本病,甚至有暴发流行的报告。
旋毛虫病(trichinosis)是由旋毛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因食入含有活旋毛虫包囊的肉类以猪肉为主而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水肿和肌肉疼痛等症状。
旋毛虫病(trichinosis)是旋毛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所致的动物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旋毛虫幼虫的肉类而感染。临床主要特征为胃肠道症状、发热、肌肉剧烈疼痛、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幼虫移行至心、肺、脑时,可引起心肌炎、肺炎或脑炎等。
病原学
旋毛虫属于线形动物门,线虫纲,旋毛线虫属(Trichinella)。虫体细小,雌雄同体。常寄生于十二指肠及空肠上部,在宿主体内发育过程分为成虫、脱囊期幼虫、移行期幼虫和成囊期幼虫4个阶段。人或动物吞食含活幼虫包囊的肉类后,包囊被胃液消化,旋毛虫幼虫自囊中逸出,侵人小肠黏膜绒毛上皮吞食血浆及细胞液,经5~7天,4次蜕皮发育为成虫。雌雄交配后雄虫即死亡。雌虫于交配后第5~7天胎生幼虫。雌虫产幼虫1500~2000条,约4周后从粪便排出。少数幼虫从肠腔排出体外,多数经血循环到达全身,此谓为移行期幼虫。幼虫只能在横纹肌发育成长。幼虫穿破微血管进入肌纤维逐渐长大,约4周后在其周围形成梭状包囊,称为囊虫期幼虫。包囊内含2条或以上幼虫,6~18个月后钙化,幼虫死亡,平均寿命5~10年。活的成囊期幼虫被宿主吞食后重复其生活史。不同地区的旋毛虫,生物学特性与致病力差异明显。
旋毛虫包囊对外界抵抗力很强,猪肉中的包囊在-15℃环境能存活20天,在-12℃可生活57天。熏烤、腌制、暴晒等加工肉制品不能杀死旋毛虫幼虫。
旋毛虫病(trichinosis,trichinellosis)是由旋毛线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流行于哺乳类动物间,人因生吃或半熟食含旋毛虫包囊的猪肉等而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发热、肌痛、水肿和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