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不同的病变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在
角膜疱疹或浅层
炎症早期阶段,应迅速控制
炎症,防止病变扩展到实质深层,深层
炎症可用抗病毒药物联合激素。对单纯依靠药物和保守疗法难以奏效者,可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
1.药物
(1)抗病毒药物:目前对HSK的治疗主要还是以抗病毒药物为主,常用的有:
①
碘苷:又名疱疹净(idoxuridine,IDU)。仅抑制DNA病毒,对RNA病毒无作用。1962年首先应用于临床,只对浅层病变有效。该药毒性大、渗透性差,易产生耐药性,主要适用于初次发作病例。近年来新的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使此药的应用减少。对多次复发病例,选用效果更好的药物为宜。眼药水为0.1%,眼膏0.5%。
②
氟尿苷:又名三氟胸腺嘧啶核苷(trifluridine,F3T),抗病毒作用比
阿糖胞苷及
碘苷强,可用于治疗浅层及深层HSK,眼内通透性好,全身应用毒性较大,仅局部应用,1%氟苷局部应用可引起
角膜上皮病变。
③
阿糖胞苷(cytosine arabinoside):主要抑制DNA病毒,对RNA病毒作用不大。治疗HSK有一定的效果,但对正常细胞毒性大,故常用它的衍生物环胞苷(cyclocytidine,CC)。眼水为0.1%及0.05%,眼膏为0.1%。
④
阿昔洛韦:又名无环鸟苷(acyclovir,ACV),为比较有效的选择性抗病毒药物,特别是对于疱疹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979年起应用于临床,不但疗效好,且副作用小。常用剂型为3%眼膏和0.1%
阿昔洛韦眼水。口服ACV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方法不仅具有治疗HSK的作用,同时具有预防HSK复发的作用。一些作者在HSK患者行
角膜移植手术后采用口服ACV一年以预防HSK的复发。对于基质型HSK,长时间口服ACV也能预防其复发。
⑤丙氧鸟苷:又名
更昔洛韦(ganciclor,GCV),对HSV的抑制作用与ACV相当,对于HSK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对多种抗HSV药物产生耐药性病例也有治疗效果。眼药水的浓度是0.1%v3%。
⑥
利巴韦林:又名病毒唑(virazole,ribavirin),为广谱抗病毒药,疗效较好,且对正常细胞毒性颇低。眼水为0.1%及0.5%,眼膏为0.5%。
⑦其他抗病毒药物:如
阿糖腺苷(vidarabine,Ara-A)等,对治疗HSK也有一定效果,但临床尚需要观察。至于
吗啉胍(moroxydinum,ABOB),多数眼科医生认为疗效不佳。
(2)
肾上腺皮质激素:因它有抑制
角膜免疫反应和抗炎作用,常用于HSK的治疗,但应掌握如下原则:
①
感染上皮性
角膜炎(此型包括点状泡状
角膜病变、树枝状
角膜炎、地图状
角膜炎及边缘性
角膜炎)及神经营养性
角膜炎禁用皮质激素:因其能激活病毒和
胶原酶活性,促进病毒繁殖,使病变向深层发展。它还能抑制上皮再生,甚至造成溃疡穿孔。
②
角膜基质炎包括坏死性或免疫性
角膜基质炎:对于坏死性
角膜基质炎应根据情况选择是否应用激素,如伴有免疫反应者可应用激素,但以病毒
感染引起者不应使用激素,如对此类患者使用激素可能会引起病情恶化。对于因免疫反应而导致的免疫性
角膜基质炎患者,局部应用激素有治疗的意义。
角膜内皮炎包括盘状、弥散或线状
角膜内皮炎,此种类型HSK与免疫功能异常明确相关,可应用激素。但应用激素时应同时应用抗病毒药物。应用激素次数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而确定。在发病的早期,抗病毒药及激素局部应用为4v5次/d。当病情控制后,通常为7v10天,再将抗病毒药及激素用药的次数改为3次/d,用1周后改为2次,再1周后改为1v2次维持约3个月。应用皮质激素期间,最好1v2天用荧光素着色1次,如有溃疡出现,立即停用,按溃疡处理。当
炎症完全消退后,抗病毒药物和皮质激素的次数需逐步减少,最后完全停用。过量的使用抗病毒药,不但无助于预防
炎症的复发,而且会产生耐药性,影响复发时用药的疗效,同时抗病毒药物还会对眼表产生毒性;过量的使用激素也会导致眼表上皮细胞的毒性,有时会出现浅层HSK。
局部应用的皮质激素有:1%
地塞米松眼水、眼膏,均可2v4次/d。
③免疫调节药:利用它可以试图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或增强抵抗力,可用于治疗HSK。常用药物有
左旋咪唑、
干扰素、
转移因子等。
2.手术 对于HSK的手术治疗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长时间不愈合或患者出现
角膜明显变薄或穿孔,要进行治疗性
角膜移植手术或用相应的手术方法促进愈合;二是
角膜
炎症已完全愈合,遗留
角膜瘢痕影响视力,应进行光学性
角膜移植手术恢复视力。
第1种情况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当地的医疗条件进行选择:
(1)病灶
清创术:其原理是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来清除
感染细胞和病毒。目前常采用的是机械清创,但注意尽量不要损伤Bowman膜,以减少瘢痕形成。化学清创目前已不提倡应用,因为它会损伤
角膜基质,增加瘢痕组织以及延缓上皮愈合和导致内皮变性。清创后,一般对患眼行加压包扎,这有利促进上皮愈合和减轻症状。此外,包扎升高了眼球表面温度还能抑制病毒繁殖。
(2)结膜瓣遮盖术:主要适用于长时间不愈合且溃疡灶位于光学区以外的患者,可很快使病情稳定。
(3)羊膜覆盖手术:适用于病灶位于
角膜中央及旁中央的长时间不愈合患者,羊膜覆盖手术能促进此类患者尽快愈合,但对于伴有细菌或真菌
感染者不能用此方法。
(4)治疗性
角膜移植手术:当
角膜已穿孔或将要穿孔时,应选用治疗性
角膜移植手术,一般采用穿透性
角膜移植,板层
角膜移植只适合于周边极小穿孔患者。
第2种情况可以采用光学性
角膜移植手术恢复患者的视力,一般采用穿透性
角膜移植,因为板层
角膜移植不能完全清除
角膜中的病毒。手术的时机一般在HSK病情稳定后进行,以
炎症消退后3个月或
HSK的总体治疗原则为抑制病毒在
角膜内的复制,减轻
炎症反应引起的
角膜损害。根据最新的临床分类,不同的HSK亚型,其治疗重点又有差异。上皮型
角膜炎是由于病毒在上皮细胞内复制增殖、破坏细胞功能引起,因而必须给予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活力、控制病情。基质型
角膜炎以机体的免疫
炎症反应为主,因此除抗病毒外,抗炎治疗更为重要。内皮型
角膜炎的治疗方案在给予抗病毒、抗炎治疗的同时,还应该积极采取保护
角膜内皮细胞功能的治疗措施。神经营养性
角膜病变多出现于恢复期,治疗同神经麻痹性
角膜溃疡。
1.药物治疗 常用抗病毒药物有
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滴眼剂和眼膏剂型均为0.15%;
阿昔洛韦(acyclovir,ACV),滴眼剂为0.1%,眼膏为3%:1%三氟胸腺嘧啶核苷(trifloridine);
安西他滨(cyclocytidine),滴眼剂为0.05%,眼膏为0.1%;
利巴韦林(virazole ribavirin),滴眼剂为0.1%及0.5%,眼膏为0.5%。急性期每1~2小时点眼1次,晚上涂抗病毒药物眼膏。
ACV点眼
角膜穿透性较差,对基质型和内皮型
角膜炎治疗效果欠佳。眼膏剂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这种缺陷,使用3%ACV 眼膏5次/天,持续使用14天。可获得较理想的治疗HSK效果。有报告认为ACV合用高浓度
干扰素点眼疗效较佳。严重的HSV
感染,需口服ACV。
GCV对常见病毒的MIC90值比ACV 高10~100倍,此外GCV的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可达8小时,进入病毒
感染细胞的速度快,在病毒
感染细胞中存留时间长,有望成为抗病毒治疗的一线药物。近年来一些旨在改善ACV双相溶解性、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成为热点,val-val-ACV是ACV的二肽前体药,比同类的ACV双相溶解性更好,而且
房水浓度持续时间长,因此该药是很有应用前景的新药。
完全由免疫反应引起的盘状
角膜基质炎,一般临床上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但也有观点认为在免疫功能正常者,盘状
角膜基质炎通常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激素,以免引起细菌或真菌
感染、
角膜溶解、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只有存在强烈的
炎症反应病灶,才使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而且必须联合抗病毒药物控制病毒复制。有
虹膜睫状体炎时,要及时使用
阿托品滴眼剂或眼膏扩瞳。
2.手术治疗 已穿孔的病例可行治疗性穿透性
角膜移植。HSV
角膜溃疡形成严重的
角膜瘢痕,影响视力,穿透性
角膜移植是复明的有效手段,但手术宜在静止期进行为佳。术后局部使用激素同时应全身使用抗病毒药物。
3.减少复发 单疱病毒
角膜炎容易复发,1/3患者在原发
感染两年内出现复发。口服ACV400mg,2次/天,持续1年,可减少HSK复发率。控制诱发因素对于降低复发率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