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鉴别诊断
(2)病态造血:
叶酸和(或)维生素B
12缺乏所致的
巨幼细胞贫血在血细胞形态上均有明显异常,如红系比例增高且多个阶段的巨幼改变,粒系核巨幼改变及过分叶,巨核多分叶及巨大血小板,MDS、红
白血病(M6)等也可有红系增多伴红系巨幼改变等病态造血。但其血象及骨髓、临床转归还有其他特征能够鉴别。
病因方面鉴别:虽然营养性缺乏
叶酸、维生素B
12是小儿最常见的原因,但应当与其他原因所致的
贫血进行鉴别。可进行维生素B
12吸收试验,异常者给予内因子后维生素B
12吸收转为正常,则可诊断为内因子缺乏。如仍不正常,则可考虑其他原因,如胃、肠道病变或手术所致,化疗药物、
酒精或肝病引起的代谢障碍。
(1)
麦胶肠病及
乳糜泻(非
热带性口炎性腹泻或特发性脂肪下痢):
麦胶肠病在儿童患者中称为
乳糜泻。常见于温带地区。特点为小肠黏膜的绒毛萎缩,上皮细胞由柱状变成骰状,黏膜层有
淋巴细胞浸润。发病与进食某些谷类物质中的麦胶有关。患者同时对多种营养物质,如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的吸收均有障碍。临床表现为乏力、间断
腹泻、体重减轻、消化不良、
腹胀、舌炎和
贫血。大便呈水样或糊状,量多、泡沫多、臭、有多量脂肪。血象及骨髓象为典型的
巨幼细胞贫血。血清和红细胞
叶酸水平降低。治疗用
叶酸治疗,不进含麦胶的食物亦很重要。
(2)
热带口炎性腹泻(热带营养性
巨幼细胞贫血):本病病因不清。多见于印度、东南亚、中美洲以及中东等热带地区的居民和旅游者。临床症状与
麦胶肠病相似。血清
叶酸及红细胞
叶酸水平降低,用
叶酸治疗加广谱抗生素能使症状缓解及
贫血纠正。缓解后应用小剂量
叶酸维持治疗以防止复发。
(3)遗传性乳清酸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形遗传性嘧啶代谢异常的疾病。多在婴儿期起病,除有
巨幼细胞贫血外,常体格发育迟缓、
智力低下,也可有先天畸形及免疫缺陷。尿中有大量乳清酸结晶。患者的血清
叶酸或维生素B
12的浓度并不低,用
叶酸或维生素B
12治疗无效,用尿嘧啶核苷或酵母治疗可纠正
贫血。
(4)幼年
恶性贫血:幼年
恶性贫血指婴儿先天性缺少内因子的纯合子状态,不能吸收维生素B
12而发生的
恶性贫血。其父母和兄弟姊妹中可发现内因子分泌的缺陷。其血清中也不存在抗壁细胞和抗内因子的抗体。本病需与儿童
恶性贫血相鉴别。后者年龄在10岁以上,有胃黏膜萎缩、胃酸缺乏、血清中有抗体。
(5)
恶性贫血:大部分病因是由于
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使胃壁细胞破坏造成。因手术切除胃组织引起的内因子缺少不属于
恶性贫血。多数病人在50v70岁发病。白种人发病率高,而亚洲人少见。临床表现有
贫血、胃肠道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乏力、气短,重者
心功能不全、食欲不振、舌炎等。在儿童和婴儿这些症状不明显,年幼儿有生长缓慢及
精神发育迟缓。诊断同维生素B
12缺乏性
巨幼细胞贫血,同时可有胃黏膜萎缩,胃酸减少,血及胃液壁细胞抗体及内因子抗体阳性。Schilling试验异常表明有维生素B
12吸收不良,给予内因子后可以纠正,此试验可确定缺乏内因子。治疗病人需要终身维生素B
12补充治疗,不应口服给药,每月肌注维生素B
12 100δg,
神经系统症状明显的用药量应增大至1mg。
(6)遗传缺陷:
①家族性选择性维生素B
12吸收不良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回肠黏膜细胞缺少内因子-B
12复合物的受体,或受体量正常,但功能不正常。1v15岁起病,多数在婴儿期起病,表现维生素B
12缺乏性
巨幼细胞贫血,持久的蛋白尿,胃、肠黏膜组织学正常,胃酸和内因子分泌正常,无内因子抗体,Schilling试验表现维生素B
12吸收障碍,且不能被内因子纠正。病人须终身用维生素B
12进行补充治疗。
②遗传性转钴胺?缺乏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在出生后3v4周发病,有
呕吐,
腹泻,生长缓慢,虚弱及苍白,出现重度、典型的
巨幼细胞性贫血,
神经系统症状在几个月后出现。血清维生素B
12及胃酸分泌均正常,也未证明存在内因子及壁细胞抗体。本病的发生与维生素B
12的吸收不良和利用障碍有关。每周注射2000δg维生素B
12可使血液学的变化获得缓解。
③甲基丙二酸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儿出生时正常,但随蛋白质摄入很快出现嗜睡,生长缓慢,肌张力低下,呼吸窘迫,反复
呕吐及
脱水。病人有血、尿甲基丙二酸的明显升高,此外还有血、尿
酮体和
甘氨酸升高,
血氨升高,
代谢性酸中毒。发病原理是由于甲基丙二酰辅酶A转位酶的酶蛋白构造发生变化,对维生素B
12的亲和力降低所致,维生素B
12有短暂疗效。变位酶完全缺乏的病人对维生素B
12治疗无反应,因此必须限制经丙酸途径代谢的氨基酸的摄入,如缬氨酸、异亮氨酸、甲硫氨酸及苏氨酸等。本病预后不良。
④腺苷钴胺缺陷(cblA病及cblB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细胞线粒体内不能合成腺苷钴胺,使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不能有正常功能。婴儿期发病,其临床表现与变位酶缺陷相同,但病情较轻,病情的轻重与对维生素B
12治疗的反应性有关。可以用氰钴胺和羟钴胺进行治疗。
⑤腺苷钴胺-甲基钴胺联合缺陷(cblC病,cblD病及cblF病):可能在甲基钴胺及腺苷钴胺合成阶段前的酶存在缺陷,使细胞内不能合成这两种钴胺。起病于婴儿早期。cdlD病起病稍晚。除有腺苷钴胺缺陷的特点以外,病人还有同型
胱氨酸血(尿)症及低甲硫氨酸血症,血清B
12和
叶酸并不降低,且有升高。采用羟钴胺治疗。
⑥甲基钴胺缺陷(cblE病及cblG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细胞内不能合成甲基钴胺,使甲硫氨酸合成酶失去功能。2岁以内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