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有关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历年来先后提出过—
尿毒症毒素学说―、—矫枉失衡学说―、—肾小球高滤过学说―、—脂肪代谢紊乱学说―、—肾小管高代谢学说―等等,以后又有人提出—蛋白尿学说―、—慢性酸
中毒学说―以及高蛋白饮食、肾内低氧对肾功能的影响等。加强CRF的发病机制、重视延缓CRF病程进展的研究,已成为重要课题。
1.健存肾单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肾单位受损或废用后,剩余健全的肾单位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即负担起全肾功能性代偿及小球、小管各部分间的适应,部分健存肾单位功能高于正常,引起单个肾单位的肾小球滤过率增高,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增加,内皮细胞增生,系膜区基质增多,小球体积增大,逐步出现肾小球硬化。
2.矫枉失衡学说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Bricker等根据CRF的一系列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提出了矫枉失衡学说(trade off hypothesis)。这一学说认为,CRF时体内某些物质的
积聚,并非全部由于肾清除减少所致,而是机体为了纠正代谢失调的一种平衡适应,其结果又导致新的不平衡,如此周而复始,造成了进行性损害,成为CRF患者病情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CRF时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升高造成的危害是本学说最好的证据。随着GRF降低,尿磷排泄量减少,引起高磷血症。由于血清中钙磷乘积的升高,一方面使无机盐在各器官(包括肾脏)沉积,出现软组织钙化;另一方面,
低钙血症又刺激了PTH的合成和分泌,代偿性促进尿磷排泄并升高血钙。但对甲状旁腺的持续性刺激则又导致甲状旁腺的增生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从而累及骨骼、心血管及造血系统等。矫枉失衡学说对于进一步解释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进展的原因,加深人们对CRF时钙磷代谢紊乱及SHP发病机制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一直为各国学者所推崇。近30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新的提高。首先,磷的潴留并非产生SHP的始动因素;只有当肾功能衰竭进入晚期(GFR<20ml/min)时,患者才出现磷的潴留。高磷血症不仅可以通过
低钙血症,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直接或间接促进PTH的分泌。磷对甲状旁腺还可能具有直接作用,因为低磷饮食可在血清中钙和1,25-(OH)
2D
3浓度无变化的情况下,降低PTH及其前体PTH mR-NA的水平。其次,
低钙血症也并非引起SHP的惟一直接原因。除了
低钙血症外,还有其他重要因素参与了SHP的形成。现已证实SHP的发生和发展最重要的机制是:
(1)1,25-(OH)
2D
3的缺乏和甲状旁腺对1,25-(OH)
2D
3的抵抗。
(2)血钙水平对FTH分泌的调控作用减弱:即所谓调控点(setpoint,指降低血清PTH水平至50%所需的钙离子浓度)上移,骨骼对PTH提高血钙的调节作用具有抵抗,加重了
低钙血症。
(3)肾脏对PTH的降解作用障碍:使血循环中残留的PTH片段增加等。最近的研究表明,口服补充生理剂量的1,25-(OH)
2D
3并不能完全抑制PTH的分泌,而仅仅在应用1,25-(OH)
2D
3冲击治疗导致体内超生理浓度时,才能完全抑制PTH分泌,因此有学者提出甲状旁腺对1,25-(OH)
2D
3存在抵抗。现已知甲状旁腺的主细胞中,存在维生素D特异性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CRF时这种受体的密度和结合力均降低,使1,25-(OH)
2D
3作用下降。
3.
尿毒症毒素 目前已知的尿素,多胺类、胍类,中分子量物质,甲状旁腺素在
尿毒症期血浓度都增高。它们对心脏,促红细胞生成素,Na-K-ATP酶,神经、
肌肉,血小板聚集代谢等均有一定毒性。
4.肾小管间质损伤 肾小管间质病变与
肾小球疾病进展的关系已受到重视。这种肾小管间质的形态学上的变化,如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细胞浸润及间质纤维化一旦发生后,则进一步通过小管内阻力增加、正常的管球反馈功能丧失、不能维持正常的渗透梯度等功能改变,加剧肾功能恶化。
5.饮食影响 膳食中高蛋白摄入可使入球小动脉扩张,加剧肾小球的高灌注损伤,并可加剧蛋白尿。膳食中盐过高除影响全身
血压外,还可致肾小球容积加大和硬化,磷的摄入亦应限制,低磷饮食可防止钙磷盐沉积于血管壁和组织、抑制甲状旁腺的分泌。
高脂血症除影响内皮细胞外,还刺激肾小球系膜的增生及细胞外基质的
积聚,而易发生肾小球硬化。
6.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RAS) 在肾脏病进展中,血管紧张素?(A?)的作用也受到重视。A?可通过以下机制导致或加重肾脏病的进展:
(1)作为一种血管活性物质,优先收缩肾小球出球小动脉,引起肾小球高滤过损伤。
(2)可使系膜细胞收缩影响肾小球超滤系数。
(3)促进水盐重吸收和兴奋肾交感神经。
(4)作为促肾生长因子,除使系膜细胞增生肥大外,还能刺激其他血管活性物及细胞因子产生(如TGF?),导致细胞外基质进行性
积聚。
(5)抑制细胞外基质的降解。
(6)因引起肾小球高滤过而加重蛋白尿。
(7)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氨的产生,后者又通过激活补体引起
肾损伤。
(8)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钠的重吸收,增加肾组织
氧耗引起肾组织氧供相对不足,加重肾损害。
【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