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1.病理形态 小肠
腺癌原发于小肠黏膜,由黏膜经黏膜下向肌层、浆膜层发展,同时向周围扩展。小肠
腺癌侵犯肠管的长度一般仅4v5cm,很少超过10cm的,故临床上很少出现因腹部包块就诊者。
(1)大体形态:大体病理标本可分为3种类型:
①环状浸润的
腺癌,亦称为狭窄型,病变沿肠管横轴环形生长,最后形成环形病变,肠腔缩窄,肠壁增厚变硬,易于引起肠道的狭窄梗阻。
②息肉状的乳头状癌,较多见,向肠腔内突出,易于引起
肠套叠,并可逐渐浸润肠壁造成环状狭窄;
③溃疡型癌,随着病变向深层发展时,黏膜出现糜烂,继而破溃,形成溃疡。
(2)组织形态:镜下特点是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腺体结构。增生的腺体有时非常密集,以致互相贴近,其间难以见到间质的存在。腺体的细胞体积较大,染色较深。核大小不一,极性紊乱,核分裂象多见(图1)。
2.组织类型 根据细胞形态和分化程度可分为高、中、低分化
腺癌,
黏液腺癌及
未分化癌,其中以分化较好的
腺癌为最多见。
3.转移途径 癌瘤扩散可通过直接浸润或区域淋巴管,向肠系膜
淋巴结及肝脏、腹膜、其他腹腔脏器转移。十二指肠
腺癌可向幽门下、胰头、肝门、腹主动脉旁等
淋巴结转移。晚期癌灶可穿透肠壁侵犯邻近器官。
4.病理分期 按照Astler Coller修订的Dukes分期法,小肠
腺癌分为四期6级:
D.远处转移(包括血行转移、腹主动脉旁淋巴转移、腹腔种植及广泛浸润邻近脏器组织)。
【病因】
病因:小肠
腺癌的起病尚不清楚,但临床观察发现,65%的十二指肠
腺癌发生于Vater壶腹周围区域,22.5%发生于十二指肠乳头近侧的壶腹上部,亦以降部为主。壶腹部癌发生率高的原因未明,但壶腹区域标志着前中原肠交接部位,很可能此交接区域黏膜对发生疾病的抵抗力不如十二指肠的其他部位。也有人认为十二指肠和空肠近端的
腺癌或许与胆汁中的某些胆酸(如脱氧胆酸、原胆酸等)在细菌作用下的降解产物与致癌作用有关。
小肠
腺癌的发生常伴有基因改变,如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缺失等。Sutter报道6例小肠
腺癌中有5例存在K-ras基因第12密码子的点突变;Hidalgo发现5%v10%的
腺癌细胞有p53蛋白过表达,且表达强度与小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转移及预后明显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