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术中防止医源性播散的措施(即无瘤技术):是近30年来大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提高的重要措施。包括:
切口:切口选择应足够大,暴露满意是手术解剖清除彻底的前提。用切口保护器覆盖切口创面,避免切口种植。
大肠的淋巴系统包括边缘
淋巴结、中间
淋巴结和主
淋巴结,即
大肠癌的治疗关键在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从而能有根治机会。
(一)外科治疗
大肠癌的唯一根治方法是癌肿的早期切除。对有广泛癌转移者,如病变肠段已不能切除,则应进行捷径、造瘘等姑息手术。
(二)经结肠镜治疗
结肠腺瘤癌变和黏膜内的早期癌可经结肠镜用高频电凝切除。切除后的息肉回收做病理检查,如癌未累及基底部则可认为治疗完成;如累及根部,需追加手术,彻底切除有癌组织的部分。
对晚期结、
直肠癌形成
肠梗阻,患者一般情况差不能手术者,可用激光打通
肿瘤组织,作为一种姑息疗法。
(三)化学药物治疗
大肠癌对化学药物一般不很敏感,是一种辅助疗法。早期癌根治后一般不需
化疗。
氟尿嘧啶(5-FU)至今仍是大肠癌
化疗的首选药物,常与其他
化疗药联合应用。
(四)
放射治疗
用于
直肠癌,术前放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和降低术后复发率;术后放疗仅用于手术未达根治或术后局部复发者。但放疗有发生放射性直肠炎的危险。
(五)手术后的肠镜随访
鉴于术后可发生第二处原发大肠癌(异时癌),术中可能漏掉同时存在的第二处癌,故主张在术后3~6个月即行首次结肠镜检查。
】描述为:"> 第一节综合治疗方案的选择
手术切除是大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术后辅助
化疗能提高Dukes C期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
直肠癌术前放疗能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复发率,术后放疗能降低局部复发率。因此,大肠癌的治疗强调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1.Dukes A期患者可单纯手术切除,一般不需
化疗和放疗。当癌仅局限于粘膜层,由于粘膜层不存在淋巴管,一般只需局部切除。当癌侵及粘膜下层,
淋巴结转移机会也较少,故只在有以下情况之一者需行根治术:
①癌组织学类型属高度恶性者;
②淋巴管或血管内见癌者;
③局部切缘贴近癌灶者。绒毛状腺瘤癌变侵及粘膜肌层或粘膜下层时常见
淋巴结转移,故均应行根治术。
2.Dukes B期患者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辅助
化疗。
3.Dukes C期患者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辅助
化疗。若为
直肠癌,如癌瘤较大或活动度差,可行术前或术后放疗。
直肠癌患者在根治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肛门功能。
4.Dukes D期患者以
化疗、放疗为主。若原发灶、转移灶(如肝转移)均能切除者,可将二者一并切除(工期或
Ⅱ期);若原发灶能切除而转移灶不能切除时,可行原发灶姑息性切除术;若原发灶也不能切除,可行“短路”手术或造口术等。对不能切除的肝转移,可行射频治疗、转移灶内注射无水
酒精、介入
化疗及栓塞、静脉
化疗等。
5.大肠家族性腺瘤病可施行结直肠次全切除,回肠一直肠吻合术;或行回肠(回肠袋)一肛管吻合术。若保留部分直肠者要密切随诊,一旦发现新腺瘤发生,及时切除,以防癌变。
6.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第二节外科治疗
到目前为止,大肠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
(一)手术禁忌证
1.全身情况不良,虽经术前治疗仍不能矫正者;
2.有严重心、肺、肝、肾疾患,不能耐受手术;
3.已有广泛远处转移。如仅有孤立性肺、肝等转移,而原发灶又能切除时,仍可作姑息性切除,转移灶视情况一期或二期切除。
(二)术前处理
1.控制可影响手术的有关疾患;
2.纠正贫血及水电解质平衡;
3.控制饮食;
4.肠道准备;
5.阴道准备,已婚的女性
直肠癌患者同时作阴道准备,术前2d每日用稀
碘伏(0.21%)冲洗阴道。
(三)手术方式
基本原则:
1.距离
肿瘤至少5--lOcm连同原发灶、肠系膜及区域
淋巴结一并切除;
2.防止癌细胞扩散和局部种植,先在
肿瘤的上、下端用纱布结扎肠管,再在根部结扎静脉、动脉,然后切除。术中操作轻柔,应用锐性分离,少用钝性分离,尽量做到不直接接触
肿瘤;
3.在根治癌瘤基础上,尽可能保存功能(特别是肛门功能)。切除范围见图8—2—1~ 8。
【
结肠癌】
1.
右半结肠切除术(见图8—2一l~2)
(1)适用于治疗阑尾、盲肠和升结肠及肝曲的恶性
肿瘤。
(2)应切除回肠末端10--15cm,盲肠、升结肠、横结肠右半部、部分大网膜及胃网膜血管;切除回盲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右支及其伴随的
淋巴结。
(3)在距
肿瘤10cm上、下端处,穿过肠系膜,用
脐带线或粗丝线结扎结肠及回肠末端及其肠系膜上的边缘血管,闭锁肠腔,根据情况可给予稀释的抗癌化学药物,例如5-FU30mg/kg,注入肠腔(结扎段内);或用抗癌药物,如5-FU500--1 000mg溶于20ml生理盐水,注入肠段的主干血管内。
(4)处理右结肠血管,从中央切开胃结肠韧带,切断胃大弯的胃网膜右血管分支,清除幽门下方
淋巴结群,再由横结肠系膜开始,结扎、切断中结肠动、静脉右支,沿肠系膜上静脉右缘向下分离,结扎、切断右结肠动静脉、回盲血管,最后将肠系膜完全切开,并将
淋巴结一并切除。
(5)沿结肠外侧自髂窝至结肠肝曲,切开后腹膜.,将升结肠从腹后壁游离。注意勿损伤十二指肠腹膜后部、
输尿管、
肾脏、精索内(或卵巢)血管。
(6)切除回肠末段、盲肠、升结肠和右半横结肠。一般作回肠横结肠端端吻合(也可作端侧吻合)。先以稀
聚维酮碘(PVP—I)涂抹两侧肠端,然后吻合,再将横结肠系膜与回肠系膜的游离缘缝合。
(7)冲洗腹腔后分层关腹。
2.
横结肠切除术(见图8—2—3) 适用于横结肠中部癌,切除范围应将大网膜、横结肠及其系膜全部切除,再游离升结肠及降结肠,作结肠端端吻合。
3.
左半结肠切除术(见图8-2—4~5)
(1)适用于左侧
结肠癌。手术切除范围包括脾曲、降结肠、部分乙状结肠及其淋巴引流。
(2)左侧旁正中或腹直肌切口,起自肋缘下,止于耻骨上方。
(3)剪开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外侧后腹膜,按
右半结肠切除术方法结扎、处理
肿瘤肠段。再切开胃结肠韧带,将横结肠及脾曲牵向右下方,剪开脾结肠韧带与后腹膜。
(4)分离左侧结肠及其系膜与腹膜后组织。注意勿损伤
输尿管及精索内(或卵巢)动、静脉。
(5)切断附着于
胰腺体、尾部下缘的横结肠系膜根部,注意勿损伤中结肠血管。
(6)行横结肠乙状结肠端端吻合术。
4.
乙状结肠切除术 适用于乙状结肠中下段癌,切除乙状结肠,作降结肠与直肠对端吻合。
5.全结肠切除术
(1)适用于直肠内无癌变或仅有散在腺瘤的家族性腺瘤病。
(2)按结肠切除术分离结肠及游离回肠。
(3)切除全结肠,作回肠、直肠吻合。
6.全结肠、直肠切除术
(1)适用于全结肠切除术的疾病,同时直肠内有密集的多发性腺瘤或
直肠癌。
(2)按全结肠切除术和
腹会阴直肠切除术或保留肛管的结肠、直肠切除术。
(3)作腹部回肠造口(或回肠储存袋),或回肠一肛管吻合术。
【
直肠癌】
1982年Heald等提出直肠全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这一概念。1998他们报道应用这一原则进行
直肠癌根治术,可以将
直肠癌根治术后5年局部复发率降低为4%,5年无病生存率提高到80% 。所谓直肠系膜就是由直肠固有筋膜脏层所包裹的一类似于桶状结构,其间包括直肠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组织。直肠全系膜切除就是指将全部直肠系膜完整切除。据Heald等研究表明,即使
直肠癌壁内扩散局限于0.5cm以内的患者,其远侧系膜内的微小转移仍然可达到4cm以下的部位,此点说明直肠全系膜切除的重要性。TME的技术关键可用“直视、锐性、问隙、完整”8个字形容。所谓直视是指手术要有良好的暴露,整个手术都在直视下完成;锐性是指整个手术用剪刀或电刀进行分离;间隙是指分离需在盆腔筋膜的脏层与壁层之间的间隙进行,首先沿骶前筋膜与直肠固有筋膜脏器之间的问隙分离,然后在直肠前壁的Denonvilliers筋膜之间的间隙分离,再切断两侧的侧韧带,并注意保护盆腔的自主神经;完整是指将整个直肠系膜完整切除,不论直肠
肿瘤距肛缘远近,均需分离至提肛肌平面,不能遗漏其系膜的脂肪组织。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TME为治疗中下段
直肠癌手术应遵循的原则。
1.腹会阴
直肠癌切除术(Miles手术)
(1)适用于直肠下段及
肛管癌侵犯齿状线以上和某些无条件作保留肛门的直肠中段癌患者。
(2)在腹主动脉前打开后腹膜,游离、切断肠系膜下动脉或乙状结肠动脉及伴行静脉。
(3)提起乙状结肠,切开其左侧后腹膜,将乙状结肠系膜从后腹壁游离。再剥离左髂总动、静脉前的脂肪组织。切开乙状结肠右侧后腹膜,分离至右侧
输尿管外侧.清扫脂肪淋巴组织。应注意勿损伤双侧
输尿管及其周围组织,并注意其走向。
(4)游离直肠时,应在其固有筋膜与盆壁筋膜间隙内进行,操作轻柔。先分离其后部及侧部,下达尾骨尖及两侧提肛肌平面,再分离直肠前方至
前列腺尖端平面。
(5)切断两侧韧带,靠近盆壁向下游离直肠,清除两盆壁脂肪淋巴组织。
(6)按无菌技术要求切断乙状结肠,在左下腹适当位置作腹壁造口,将乙状结肠系膜游离缘与侧腹壁缝合,以免发生内疝。
(7)会阴组在腹部探查决定能手术时,即可开始手术。肛门需作双重荷包缝合。环绕肛门作
皮肤梭形切口,坐骨直肠窝脂肪组织应较广泛切除。
(8)尾骨前切断肛尾韧带,在两侧靠近盆壁处分离并切断提肛肌。向前牵拉肛管,横行切开提肛肌上筋膜,进人直肠后骶前间隙,将提肛肌上筋膜向两侧剪开扩大,并将已游离、切断的乙状结肠及直肠从骶前拉出,以利直肠前壁的分离。
(9)切断肛门外括约肌深部向前的交叉纤维,将食指及中指伸人盆腔置于
前列腺后(阴道后壁)与直肠间,剪断直肠前的附着
肌肉,将直肠切除。分离直肠前壁时,需防止损伤尿道及阴道后壁,注意避免直肠前壁穿通,污染伤口。
(10)直肠切除后,用大量消毒水或抗癌药物溶液经腹多次冲洗盆腔,彻底止血,腹部缝合盆底后腹膜。会阴部切口
皮下组织及
皮肤分层缝合,置引流管。对已污染的伤口,会阴部切口不宜缝合,以油纱布或
碘仿纱布填塞。
2.经腹会阴直肠、子宫附件及阴道后壁整块切除术(后盆腔切除术)
(1)适用于女性腹膜返折平面以下直肠前壁癌瘤,伴阴道后壁浸润者。
(2)参阅
腹会阴直肠切除术有关要点。
(3)切断子宫圆韧带及骨盆漏斗韧带,并将其双重结扎。
(4)切开子宫
膀胱陷窝处腹膜,与乙状结肠系膜两侧腹膜切口会合。
(5)显露
输尿管,将子宫动、静脉分离、切断,在靠近盆壁处切断直肠侧韧带。
(6)分离
膀胱阴道间隙至宫颈外口平面,横行切开阴道前穹窿,先用组织钳夹住,消毒后,远侧端缝合止血。
(7)会阴部
皮肤切口应包括阴道后缘,将阴道侧壁在两把血管钳间分段间隔切开,上达前穹窿的横切口处会合,缝合创缘。将阴道后壁、子宫及直肠一并切除。填塞引流,缝合会阴部
皮肤。
3.乙状结肠、直肠切除术和乙状结肠造口术(Hartmann手术)
(1)适用于乙状结肠、直肠上段癌,因技术条件限制或病人情况太差不能立即施行肠吻合术者;或远处转移者,为解除梗阻作原发灶切除的姑息性手术。
(2)参阅结肠切除和经
腹会阴直肠切除术有关要点。探查、游离乙状结肠和直肠上段。
(3)在距
肿瘤下缘下至少5cm处钳夹、切断肠管,缝合直肠残端。
(4)腹壁作乙状结肠造口。
4.经腹部直
肠切除吻合术(前切除术)
(1)适用于乙状结肠下段、腹膜返折平面以上的
直肠癌。
(2)卧位,切口,游离左侧结肠,结扎血管和防止癌细胞医源性播散等措施,参阅经腹会阴直肠切除和结肠切除术有关要点。
(3)游离直肠,沿骶前筋膜与直肠固有筋膜之间的间隙分离直肠后壁,于Denonvilliers筋膜之间的间隙分离直肠前壁,再切断两侧的侧韧带并注意保护盆腔的自主神经,分离至提肛肌平面。
(4)直肠远侧切除线一般应距癌瘤下缘3cm,近侧切除线一般应距癌瘤上缘lOcm。
(5)处理切缘两端后间断端端吻合,吻合口两端的血供必须良好,缝合必须没有张力。也可采用端端吻合器或双吻合器进行吻合。
(6)冲洗盆腔后,将盆腔腹膜缝合于乙状结肠周围,使吻合口位于盆腔腹膜外。吻合口附近放置引流管。
双吻合器的出现,使临床上一些无法手工吻合的病例得以恢复肠道连续,完成吻合。双吻合器与普通单吻合器相比更简单、安全,吻合成功率高,远端直肠一次完成闭合切割,避免了在盆腔深部进行荷包缝合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污染。
5.经腹肛管直肠拉出切除术(Bacon手术)
(1)适用于直肠中、下段交界处癌或吻合技术有困难者。
(2)腹部手术与经腹会阴切除术相同,但需游离降结肠或需游离脾曲,使结肠拉出肛门无张力。
(3)在预定切除线处以粗丝线将肠襻结扎,并在距
肿瘤下缘3--5cm处双重结扎直肠。
(4)充分扩张肛门括约肌。
(5)用大量消毒水冲洗结扎线以下直肠及会阴部,并消毒会阴部
皮肤及直肠粘膜。
(6)在结扎线远端切断直肠,通过肛管将直肠及乙状结肠轻慢拉出。若
肿瘤过大不能经肛管拉出,则经腹将
肿瘤肠管切除,再将乙状结肠近端通过肛管拉出。
(7)拉出肠管与肛周缘间断缝合数针固定,如有可能,可在盆腔内将直肠残端游离缘与结肠肠管固定4~6针。
(8)距肛门缘5cm处切断结肠。
(9)骶前置一橡皮引流管,另戳口引流。
(10)手术后10~14d,在适当部位切断多余乙状结肠,防止粘膜外翻。
6.经腹直肠切除,结肠肛管吻合术
(1)适用于直肠中、下段交界癌。
(2)腹部手术方法与拉出术相同。
(3)充分扩张肛门括约肌。
(4)在提肛肌平面切断(至少切除
肿瘤下缘下3cm),通过肛管将近端结肠拉出,与肛管游离缘间断缝合。
(5)一般宜作横结肠预防性造口。
(6)骶前置一橡皮引流管,另戳口引出。
【
肛管癌】
肛管癌未侵犯齿状线,可行局部广泛切除,亦可行放疗、
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辅以局部切除。
肛管癌已侵犯齿状线按
直肠癌处理,肛周
皮肤癌按
皮肤癌处理。
【大肠腺瘤】
有蒂或小的广基息肉,可以圈套摘除或钳除,均应送病理检查。大或广基息肉无法摘除时,应钳取部分组织作病理检查。完整摘除或钳除的息肉,如果病理检查结果为腺瘤伴工~
Ⅲ级不典型增生或粘膜内癌变者,只需注意随访观察;如为腺瘤癌变侵及粘膜肌层或粘膜下层,则参照Dukes A 的处理方法,决定是否需进一步手术。
无法摘除仅作钳取活检,而病理证实为腺瘤的处理:
1.病灶位于腹膜返折以下:
① 经肛门或骶旁切口广泛切除;
②必要时行保留肛门的直肠切除术。术后做仔细病理检查。如发现为绒毛状腺瘤癌变侵及粘膜肌层、粘膜下层,或广基混合性腺瘤癌变侵及粘膜肌层、粘膜下层,或管状腺瘤癌变侵至粘膜下层,需根据情况参照Dukes A的处理方法,决定是否需进一步治疗。
2.病灶在腹膜返折以上,如无法经肛门切除,均应开腹手术。如术前内镜检查及钳取活检系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广基),不论其有无癌变,均应按通常保留肛门的大肠癌术式手术,以免日后病理检查发现有粘膜肌层或粘膜下层浸润癌变时需再次开腹手术。如术前活检系管状腺瘤或7昆合性腺瘤(有蒂)无癌变,而开腹探查未见浸润性癌变征象时,考虑作局部肠段切除。
(四)手术主要并发症
1.骶前
出血;
2.切口
感染;
3.吻合口瘘;
4.
肠梗阻;
5.排尿障碍;
6.
性功能障碍;
7.排便困难或便频;
8.人工肛并发症。
第三节化学药物治疗
化疗主要用于手术前、术中、及术后的辅助治疗及对不能手术、放疗的病人作姑息治疗。常用药物是5-FU及其衍生物,近年大肠癌
化疗研究进展很快,新药草酸铂、希罗达、开普拓(CP-11)等经临床验证疗效较好。目前,大肠癌
化疗最常用的
化疗方案是以5-FU为基础的联合
化疗。
(一)适应证
1.术前、术中的辅助
化疗。
2.Dukes B、C期病人的术后辅助
化疗。
3.晚期
肿瘤不能手术或放疗的病人。
4.术后、放疗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者。
5.KPS(Karnofsky)评分在50-60分及其以上者。
6.预期生存时间>3个月以上者。
(二)禁忌证
1.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白细胞在3.5×10
9/L以下,血小板在8O×10
9/L以下者。
2.有恶病质状态者。KPS评分在40----50分以下(ECOG评分2分)。
3.心、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
4.有较严重
感染者。
(三)单药
化疗
1.
氟尿嘧啶(5-FU) 300mg/(m
2·d),iv drip,dl--d5,每4周重复。
2.呋
氟尿嘧啶(Frrn207) 100--150mg/m
2口服,每日3次,总量20--40g。
3.优福定(UFT)4片 rid×21d,停7d重复。
4.希罗达(xeloda) 1 500--2 000mg,bid×14d,停一周后重复。希罗达常见副作用是手足综合征和
腹泻等。
大肠癌对
化疗有一定的敏感性,但各种药物单药治疗疗效均不佳。为提高疗效,常选用联合
化疗。
(四)联合
化疗
【辅助
化疗方案】
适用于根治术后的Dukes B、C期的病人,以期减少术后复发,提高治愈率。
1.Lev/5一FU方案5一FU 术后3周开始,450mg/(m
2·d),iv,dl--d5,以后450mg/m
2 ,iv,每周1次,连用48周。
左旋咪唑(Lev) 术后3周开始,50mg,tid,每2周服3d,连用1年。
2.CF/FU方案
中剂量:
醛氢
叶酸(CF):200mg/(m
2·d),iv drip,d1--d5
5-FU 370mg/(m
2·d),iv,dl--d5,每4周为1疗程。
低剂量:
CF 20mg/(m
2·d),iv drip,dl--d5
5-FU 425mg/(m
2·d),iv,dl--d5,每4周为l疗程。
术后应用6疗程。
【姑息
化疗方案】
应用于体内有明确病灶的病人,以缩小
肿瘤、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为目的。
常用方案:
CF 200mg/m
2,iv drip(2h滴完)qd,dl---d5。
5-FU 450mg/m
2,于CF用至一半时iv,qd,d1~d5。
每4周为1疗程。
3.如经济条件许可,可选用下列方案:
(1)草酸铂 130mg/mz,iv drip,dl,注意不能用生理盐水和
葡萄糖盐水稀释;
CF 200mg/m
2,iv drip qd,dl--d5;
5-FU 450mg/m
2。iv drip qd,dl~d5。
每3周为1疗程。
(2)草酸铂 100mg/m
2,iv drip,dl,注意不能用生理盐水和
葡萄糖盐水稀释;
CF 200mg/m
2 ,iv drip,dl;
5-FU 400mg/m
2 ,iv,dl;
5-FU 2 400--3 000mg/m
2 ,
化疗泵48h持续灌注。
每3周为1疗程。
以上方案对治疗大肠癌肝转移效果较好。
4.开普拓 1 80mg/m
2 90min iv drip
CF 200mg/m
2 2h iv drip
5-FU 400mg/m
2 iv
5-FU 600mg/m
2 22h iv drip每2周为1疗程。
开普拓+5-FU/CF用于转移性大肠癌一线
化疗的
Ⅲ期临床试验的疗效:
确认的缓解率:37%
无疾病进展时间:6.9个月
中位生存期:15.9个月
5.草酸铂130mg/m
2 ,2h iv drip dl
希罗达1000--1250mg/m
2 bid po dl--dl4每3周为1疗程。
此方案对晚期结
直肠癌的有效率约55%。
6.草酸铂85mg/m
2 ,2h iv drip dl
开普拓200mg/m
2 90min iv drip dl每3周为1疗程。
7.CF 20mg/m
2 iv drip dl--d5
5-FU 400--600mg/m
2 iv dl--d5
羟基
喜树碱6--8mg/m
2 iv drip dl--d5每4周为1疗程。
若已有腹腔播散伴有腹水时,可行腹腔
化疗,选用
顺铂、
卡铂或5-FU。
如患者一般情况较差,不能耐受静脉
化疗,可选用口服优福定(UFT)200mg,tid;或FT-207,200mg,tid,每月一个疗程,用1~2个疗程后再评价是否继续。有条件者,可口服希罗达,1 500--2 000mg bidX14d,停1周后重复。
(五)术中
化疗
【肠腔
化疗】
可提高Dukes C期大肠癌根治术的疗效。具体步骤是:剖腹探查术中决定可行根治性切除术,在
结肠癌远近端约8~10cm处用布带环扎肠管;如为
直肠癌,应先缝闭肛门,术中结扎乙状结肠中下段肠管。然后用5-FU 30mg/kg,注入癌瘤所在的大肠腔内,30min才结扎切断供应癌瘤肠管的动静脉。然后按常
规手术步骤完成手术。
【腹腔
化疗】
如
肿瘤浸润浆膜层或腹腔内有播散灶,关腹前放置5-FU 500--1 000mg(加生理盐水500--600m1)于腹腔,不再吸出,常规关腹。
(六)新药介绍
1.乐沙定(草酸铂,
奥沙利铂,oxaliplatin,eloxatine,L-OHP) 本品为双氨环己铂的复合物,是继
顺铂、
卡铂之后的新一代铂类抗
肿瘤化合物。其作用机制似
顺铂,直接与DNA形成交叉连接。但与
顺铂比较,具有水溶性高、毒性低、抗瘤谱广、疗效显著等特点。试验研究证实对多种鼠和人的
肿瘤细胞株有效,包括对
顺铂耐药的大肠癌细胞株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临床主要适应证:晚期转移性结
直肠癌,也可用于卵巢癌、非小细胞
肺癌、头颈癌和非霍奇金
淋巴瘤等。常用剂量130mg/m
2 ,每3周一次。药物不可用生理盐水稀释,避免与碱性药物同用。
主要剂量限制毒性为一种特别感觉的神经炎,表现为四肢、口腔感觉异常,遇冷时加剧。多个疗程反复应用时更明显,停药后可逐渐消失。其他不良有恶心、呕吐、
便秘、
发热、肝功能异常等。无明显骨髓抑制和肾毒性。
2.希罗达(xeloda,capectabine) 本品为5-FU的前体药物,本身无活性,需在肝内经羧基酯酶转化为5’-dFCR,然后再由胞嘧啶脱氨酶转化为5’-dFUR,然后由细胞瘤组织中有高度活性的胸腺嘧啶磷酸化酶将5'-dFUR转化为5-FU。因此对
肿瘤组织有选择性吸收作用。
临床适应证与5-FU相似,主要用于局部晚期和(或)转移性
乳腺癌、结
直肠癌,尤其对蒽环类和泰素耐药的
乳腺癌病人,希罗达仍有一定疗效。推荐剂量为1 250mg/m
2,每日口服两次,(即每日总剂量为2 500mg/m
2,连服14d,休息7d)。建议在餐后(早餐和晚餐)30min内随水服下。
腹泻、低
血压和白细胞减少为本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手足综合征、脱发、色素沉着、口腔炎,肝功能障碍等也可出现。
3.开普拓(
依立替康,irinotecan,campto,CPT-11) 本品为
喜树碱的半合成衍生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DNA复制所必需的促使DNA松弛的拓扑异构酶I,主要作用于细胞增殖周期的S期。体内可代谢为活性更强的SN38。实验研究发现本品对人和动物瘤株有强大的细胞毒作用。
临床主要应用于治疗对5-FU抗药的转移性结
直肠癌(也可与5-FU/CF合用),此外也可用于治疗非小细胞
肺癌、
胃癌、
胰腺癌、
宫颈癌、
乳腺癌等。常用剂量为350mg/m
2,连用4周,该药可用等渗
葡萄糖稀释后滴注超过90min。
本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为白细胞减少和
腹泻。值得注意的是,开普拓引起的
腹泻有两种,即输注后立即发生的早发型,表现为
腹泻伴绞痛、面红,可能与
胆碱酯酶抑制有关,用
阿托品可防治。另一型为迟发型,即用药后数天(5~7d)出现分泌性下泻,失水,这时,立即口服易蒙停(ioperamide)首次4mg,以后每2h1次,每次2mg,直到下泻停止后12h。其不良反应有脱发、
便秘、恶心、贫血、血小
板下降、肝功能损害等。
(七)
化疗的不良反应
1.骨髓抑制大多数抗癌药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故
化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常用升白细胞药物有G-CSF、GM-CSF、利血生、升白安等。
2.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是抗癌药引起的最常见的毒副反应。常见的止呕药有枢复宁、凯特瑞(康泉)、灭吐灵、
地塞米松等。
化疗药物会引起口腔炎、口腔溃疡,治疗以局部对症治疗为主。
化疗药物还可以引起
腹泻和
便秘。
3.脏器功能损害某些
化疗药物可引起心脏、肺、肝、肾功能损害。
4.脱发脱发是很多
化疗药物的常见毒副反应。
5.局部毒性很多
化疗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静脉炎,药物一旦外渗,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6.神经毒性铂类、
氟尿嘧啶等可引起神经毒性。
7.过敏反应
8.远期毒性包括致癌作用、不育、致畸等。
第四节
放射治疗
大肠癌绝大部分为腺癌,对放射线敏感性低,治疗以手术为主,放疗主要为辅助手段。对部分
结肠癌,放疗仅起姑息治疗作用。
肛管癌大多为鳞状细胞癌,以放疗为主。以下主要介绍
直肠癌的放疗。
(一)
直肠癌的放疗按目的分根治性放疗、辅助性放疗和姑息性放疗三部分
1.根治性放疗仅适于早期
直肠癌和
肛管癌。
2.辅助性放疗术前放疗可以缩小
肿瘤,利于手术切除,提高保肛率,减少手术后局部复发,提高生存率,适于局部晚期患者。可选择高能X线或
60钴线,采用盆腔后野及两侧野,或前后左右四野照射。
肿瘤中心剂量给予30~45Gy/2--5周,一般2~4周后手术。术中放疗,适于手术不能切除或不能完全切除者,用高能电子线行一次高剂量照射。术后放疗适于局部晚期患者,术后照射选择高能射线,一般给予40--60Gy。
3.姑息性放疗 适于首发或局部复发无法行手术切除患者,达到缩小
肿瘤,减轻
疼痛,止血等目的。剂量一般在6OGy左右。
(二)
直肠癌
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
盆腔的正常器官如小肠、大肠、
膀胱和
皮肤等受到照射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呕吐、
腹痛、大便次数增多、
便血、里急后重、直肠
疼痛、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
血尿、
皮肤色素沉着、脱屑、湿性皮炎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
肠梗阻、肠穿孔、
膀胱挛缩、
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液和
皮肤溃疡等。股骨头受到照射后少数患者会出现股骨头坏死。
(三)放疗禁忌证
1.严重消瘦、贫血者;
2.经治疗不能缓解的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者;
3.严重
感染或脓毒血症者;
4.局部已不能耐受再次放疗者;疔。
5.白细胞<3×10
9/L,血小板<80×10
9/L,
血红蛋白<80g/L,一般暂停。
第五节肠造口康复治疗
(一)术前
心理治疗
1.造口治疗师或主管护士与患者间建立融洽的关系。
2.向患者充分解释有关的诊断、手术和护理知识,让患者接受患病的事实,并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有全面的了解。此外,还可以通过使用幻灯、录像等设施及派发肠造口护理手册,使病人认识到造口手术只是将排便出口由肛门移到腹部,对消化功能无大影响,只要学会如何护理肠造口,正确使用造口器材,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使肠造口带来的不便减至最低限度。
3.争取患者家庭及亲属的支持。让患者的家庭也尽可能参与护理,确保他们得到所需信息。
4.向患者介绍经历相同手术的造口病人的成功例子,以现身说法的形式,让患者亲眼看到重返社会健康地生活着的造口人的身影。让患者愉快接受手术。
5.提供咨询的机会。
6.评价病人对手术的态度,探讨其对即将拥有造口的感受,针对问题对症处理。
(二)术前人工肛定位
术前医生、护士或造口治疗师、家属及病人共同选择造口部位。
1.要求
(1)病人自己能看到,方便护理;
(2)足够面积;
(3)无漏的问题发生;
(4)造口器材贴于造口
皮肤时无不适感觉。
2.要避开的部位
(1)
乳房下垂的部位;
(2)可能作切口的部位;
(3)肋缘处;
(4)
皮肤皱褶处;
(5)腹直肌外侧;
(6)系腰带处;
(7)髂骨处;
(8)疤痕;
(9)肚脐;
(10)有疝的部位;
(11)有慢性
皮肤病的部位;
(12)耻骨联合。
(三)肠造口术后护理
1.术后第二天开放人工肛,要注意观察造口的血运情况。正常肠造口粘膜色红润有光泽,似口腔粘膜,富有弹性。轻轻摩擦不易
出血,大力摩擦可见鲜红点。如肠造口外观粘膜苍白色时,提示病人
血红蛋白过低。颜色青紫、暗红、发灰甚至发黑,说明造口缺血,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并报告医生。缺血坏死多发生在术后2--48h,所以术后每天,特别是头两天注意观察造口的血运情况是十分重要的。
2.肠造口术后2~5d可见造口
水肿,一般不用处理,一周后缓慢消失。如严重造口
水肿,造口底板的圈位要略大些,以免划伤肠粘膜。
3.注意肠造口的排气,排便情况。回肠造口功能恢复多在48---72h内,乙状结肠造口通常在术后4~5d开始恢复排气。如无排气或进食后无排便,并出现腹胀痛,呕吐等症状,可能为肠粘连,应暂禁食,并协助其翻身,加强床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可协助医生从造口插人大号尿管注入
石蜡油约20ml,必要时保留胃管负压吸引。
4.肠造口周围有疤痕者需防止发生造口狭窄,应及时扩肛(用食指带上指套涂上润滑油后徐徐入至第二
关节处,在造口内停留5~lOmin。预防性每周2~3次,治疗性每日1~2次),一般一周后进行。由医护人员示范后教会病人自己做。
5.示范、教会病人及家属更换造口袋。拆线前(7~lOd拆线),每日两次肠造口护理由护士执行,并请病人及家属一起参加,通过护士的实例示范,给病人一个“如何进行护理的具体印象”,当病人生活能自理后逐步教会处理造口,出院前基本学会自我护理。
6.造口器材选择。选择造口用品的标准应具有轻便,透明,防臭,防漏和保护周围
皮肤的性能,病人佩戴合适。而且要根据肠造口的位置及经济能力综合考虑。但术后早期的造口器材应选择末端开口的两件式便袋,袋壁应透明,以便护士不动造口器材便可观察造口的颜色,同时方便护理,即使卧床病人也能掌握末端开口的开关,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出院后可根据个人的喜爱及具体情况选择。
7.注意保持肠造口周围
皮肤的清洁干燥。
8.长期服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的患者,应特别注意肠造LI部位念珠菌
感染。
(四)肠造口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国外文献报道肠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为11%~60%,国内文献报道为16.3%~53.8%,平均20.8%。因此,防治肠造口并发症显得十分重要。
1.肠造口
出血常发生在术后头72h,多数是肠造口粘膜与
皮肤连接处的毛细血管及小静脉
出血,用棉球或纱布稍加压迫即可止血。若
出血较多较频,可以用1‰
肾上腺素溶液浸湿的纱布压迫,或用
云南白药粉外敷。更多的
出血则可能是肠系膜小动脉未结扎或结扎线脱落,此时应拆开1~2针粘膜一
皮肤缝
线,找寻
出血点加以钳扎,彻底止血。若为粘膜破损(可因造口器材摩擦),则纱布压迫止血后外涂
四环素软膏后用凡士林纱布保护。
2.肠造口缺血坏死这是一种严重的早期并发症,往往发生在术后24~48h。主要是由于损伤结肠边缘动脉、提出肠管时牵拉张力过大、扭曲及压迫肠系膜血管导致供血不足,或者因造口孔太小或缝合过紧,而影响肠壁血供。坏死皆因缺血所致,所以术后每天,特别是头两天,着意观察造口血运十分重要。缺血坏死可以分为3度:轻度者造口粘膜边缘暗红色或微呈黑色,但范围不超过造口粘膜外1/3,尚未有分泌物增多和异常臭味,造口
皮肤无改变。此时应将围绕造口的
碘仿纱布拆除,解除所有压迫造口的物品,用外用
呋喃西林溶液或生理盐水清洗,生物频谱仪局部照射,每日两次,每次30min,照射后用
呋喃西林溶液或康复新溶液持续湿敷。中度者造口粘膜外中2/3呈紫黑色,有分泌物和异常臭
味,但是造口中央粘膜仍呈淡红色或红色,用力摩擦可见粘膜
出血。处理同前,待正常部分和坏死部分的
表皮组织出现明确界线后,才能着手消除坏死组织,清除坏死组织后造成的缺口可用粉末状或膏状护肤剂进行适当填补,并可促进创口的二期愈合。重度者造口粘膜全部呈漆黑色,有多量异常臭味的分泌物,摩擦粘膜未见
出血点,这时造口为严重缺血坏死,宜再行急诊手术,切除坏死肠段,重作肠造口。
3.肠造口
感染这是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往往是
皮肤切口
感染,可发生在皮下或较深的腹壁层内,开始潮红、肿痛,继后形成脓肿,部分自行穿破流脓,愈合后形成疤痕,导致造LI狭窄。亦有由脓肿演变为瘘管,长期不愈。发现早期
感染要清洗和湿敷,加强抗炎治疗,形成脓肿则早期切开引流,消除线头。若已形成瘘管则常需作瘘管切除或重作肠造口。
4.肠造LI
水肿肠造口术后2~5d可见造口粘膜
水肿,一般不必处理,一周后慢慢消失。若造口粘膜
水肿加重,呈灰白色,则应检查造口血运是否充足,并用生理盐水或
呋喃西林溶液持续湿敷,必要时加用生物频谱仪外照射。
5.肠造口狭窄肠造口术后一周开始用手指(戴上手套或指套)扩肛,每日一次,能将食指第二节插人即可。肠造口狭窄主要是腹壁孔太小或未切除部分筋膜,或者是
感染后形成疤痕环。轻度狭窄可用上法每日扩肛两次直到能插入食指第二节为止。重度狭窄则需切开或切除造口周围疤痕组织,重新缝合肠壁与
皮肤边缘。
6.肠造口回缩或内陷 因为回缩或内陷使得造口低于
皮肤表面,造成粪便横流,污染手术切口,严重的回缩导致肠段缩回腹腔内造成腹膜炎。轻者可用凸面底板,并用胶状或片状的
皮肤保护剂填于凹陷部位,然后才装上人工肛袋,佩戴专用腰带,重者只能重作肠造口。
7.肠造口膨出或脱垂 双腔造口膨出呈牛角状;单腔造口肠脱垂可长达几十厘米,给病者带来极大不便,有时连人工肛袋亦难装上。轻者用弹性腹带对肠造口稍加压,防止膨出或脱垂;重者则要切除膨出或脱垂的肠段,许多时候要重作肠造口。
8.肠造口内外疝形成这种合并症都只能再次手术。若由于内疝引起
肠梗阻,更要及时发现,争取早日手术。
9.肠造口周围
皮肤
炎症 可能是粪便刺激所致的粪性皮炎,也可能因过敏一(最常见是对胶圈、底板或粘贴物过敏)引起的过敏性皮炎。表现为潮红、充血
水肿、
皮肤糜烂,甚或形成溃疡,局部剧痛。此时应用生理盐水或
呋喃西林溶液清洗伤口,涂抹粉状或胶状的
皮肤保护剂,用制成睹喱状的
皮肤保护剂将凹陷的
皮肤和褶皱垫平,再贴上易于撕贴的带梧桐胶的人工肛袋,每天更换1~2次。此外,需加强
支持疗法,增强机体抵抗能力,适当抗过敏治疗。
第六节随 访
大肠癌根治性治疗后约40%的患者出现术后复发或转移,另有约5%的病人会发生异时性大肠多原发癌,如能及时发现,部分患者仍有再次手术切除的机会。因此,大肠癌术后应密切随访。
(一)随访的意义
1.在复发病灶的早期阶段发现并诊断,并予以治疗,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2.监测有可能发生的异时性癌;
3.评价首次治疗的效果。
(二)随访方案
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术后头两年,应每3个月复查一次,两年后半年复查一次,5年后1年复查一次。复查内容包括:询问病史、体检、血常规、CEA、CA19—9、腹部B超、钡灌肠。纤维肠镜应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连续3次均正常时,改为2年一次。必要时行CT或
MRI检查。
(三)随访方法
1.询问病史及体检大部分复发病人有
疼痛、
便血等症状,体检也能触及复发肿块或肿大之
淋巴结等。对术后病人进行详细的
问诊和体检是很有价值的。
2.大便隐血检查大便隐血检查方便、经济。采用免疫法检测大便隐血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有较大提高。当复发累及肠道粘膜时隐血可阳性,同时检测大便潜血对发现肠道异时性多原发
肿瘤也有作用。复发病人大便潜血的阳性率在10%左右,但它在潜在可治愈的早期吻合口复发中,有一定诊断价值。
3.肝
功能检查
肝脏是转移最易发生的部位,在肝
功能检查中,碱性磷酸酶在肝转移的敏感性约为77%,但无肝转移病人中亦有34%的假阳性,另有4%的肝转移病例碱性磷酸酶可阴性。合用谷胱转肽酶并不一定能提高准确性。其他肝功能指标只能提示肝损害的程度。当出现异常时常已是病人晚期而无法
治愈。
4.
肿瘤标志物大肠癌术后监测的
肿瘤标志物主要为
癌胚抗原(CEA),在术后CEA降至正常,提示手术切除已彻底;如术后CEA持续增高,常提示切除不完全,术后CEA的升高尤其是在术后CEA已降至正常以后又升高的病人,常提示有复发。CEA常是首发的复发指标,有时可早于其他指标6个月。在有肝转移的病人中CEA的增高更为多见。其他标志物如糖抗原19—9(CA19—9)也可作为术后监测指标。
5.钡灌肠和结肠镜钡灌肠和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复发的重要检查手段,可检测大肠腔内的复发和异时的大肠多原发癌。
6.
胸部X线检查
胸部X线检查中可发现无症状的肺部病灶,发现病灶后需进一步行分层
摄片或CT全肺检查,以明确诊断或发现多发病灶。
7.腹部
影像学检查B超、CT及MRI成像均可应用于大肠癌术后随诊,扫描的部位应包括
肝脏及盆腔。B超以其无放射性及价格低更易推广,在优良的机械和操作水平下,B超可以发现<2cm的
肝脏转移灶及盆腔病灶,应用专门探头还可以直接引导穿刺获得
细胞学检查。CT及
MRI检查费用较高,常规用于随诊不易,必要时才施行CT、
MRI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