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1.禁食 对有可能发生NEC的患儿或怀疑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患儿,应立即禁食,具体时间应视病情而定,可先禁食1v2天,观察病情的发展,计划下一步治疗。
对确诊的患儿,症状轻的禁食3v5天,重的禁食7v10天,大部分患儿同时需要胃肠减压。禁食期间营养和液体主要从
肠外营养液补充,可以从周围静脉滴入。待腹胀、呕吐消失、肠鸣音恢复、食欲恢复、大便隐血试验阴转时,才可开始喂养。
开始进食时,先试喂5%糖水3v5ml,2v3次后如无呕吐及腹胀,可开始喂奶。以新鲜母乳为最好,宜从少量开始;人工喂养开始宜少量稀释奶,3v5ml/次,如能耐受逐渐缓慢加量,每次增加1v2ml,切忌用高渗乳汁。如胃中有积乳则不加量或降至前一次量。加奶后如症状复发,需再次开始禁食。原病变较重且范围广泛者,可引起
乳糖酶暂时性缺乏,应暂避免乳汁喂养,以免引起腹胀、
腹泻等症状。
2.胃肠减压 为常规措施,用连接吸引器的双腔鼻胃管来减轻肠道积气。
3.抗
感染 应立即全身应用抗生素, 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选用抗生素,在未报道前可先选用头孢第三代抗生素,如头孢氨塞肟或
头孢曲松,剂量50v80mg/(kg·d),静脉滴注;或?-内酰胺酶抗生素(
氨苄西林,
替卡西林)和氨基糖苷类药物。另外也应考虑抗厌氧菌药物(如
克林霉素,
甲硝唑)的应用,多
黏菌素E有中和毒素作用(每天口服10v15mg/kg)。怀疑为
胃肠道
感染引起发病或血培养阳性者,抗生素的选用应根据
感染的细菌而定。治疗须持续10天.
4.静脉补充液体及维持营养 NEC患儿因为广泛的肠道
炎症和腹膜炎可导致第三间隙相当多的液体丧失。常发生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非常重要。需及时补液、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小儿禁食期较长,禁食期间必须静脉补液,注意营养补充。适当的肠外胶体和晶体液体输注以维持循环,在肠道修复的同时,需要全肠道外营养14v21天。
(1)液量:根据日龄每天总液量为100v150ml/kg。
(2)热卡:病初保证每天209.2kJ/kg(50kcal/kg),以后逐渐增加至418.4v502.1kJ/kg(100v120kcal/kg)。其中40%v50%由碳水化合物提供,45%v50%由脂肪提供,10%v15%由氨基酸提供。
(3)碳水化合物:一般用
葡萄糖,每天5v18g/kg,血糖>7.28mmol/L,应减少糖的输入;如血糖多次测定>11.2v16.8mmol/L,应加用
胰岛素0.25v0.5U/kg。
(4)蛋白质:常用6%小儿
氨基酸注射液,开始以每天0.5g/kg,按每天0.25v0.5g/kg递增,最大量为每天2.5g/kg。输注氨基酸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证热量的前提下,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故使用时要求非蛋白质与蛋白质热量之比约10∮1,每克氨基酸氮输入时要求热量为628v837kJ。
(5)脂肪:常用10%脂肪乳剂(Intralipid),开始每天0.5g/kg,按每天0.25v0.5g/kg递增,最大量每天3g/kg,输注速度为,胎龄33周者每小时不超过3.0ml/kg。
(6)电解质:一般每天供给钠3v4mmol/kg,钾2v3mmol/kg,氯2v3mmol/kg,与上述营养物质配成1/4v1/5张液体输入。但应监测血电解质浓度,随时调整。钾的浓度不应大于3?。如有额外丢失(呕吐、
腹泻及胃肠减压)则需提高
氯化钠的供给,一般配成1/3张液体输入。如存在酸中毒,可每次给5%
碳酸氢钠3v5ml/kg,必要时根据血气检测调整。
6.对症治疗 病情严重伴
休克者应及时治疗,扩容除用2∮1含钠液外,还可用血浆、
人血白蛋白、10%低分子
右旋糖酐。血管活性药物可选用
多巴胺、
酚妥拉明等,并可给
氢化可的松每次10v20mg/kg,每6小时1次。缺氧时应面罩吸氧。观察病情发展,及时手术。
7.外科治疗 约有1/3病例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指征为:
(1)病情恶化: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婴儿,在经过非手术治疗后,临床和实验室情况恶化时,也应考虑手术治疗。
(2)肠穿孔、腹膜炎:肠穿孔和严重肠坏死有气腹或腹膜炎体征或通过
腹腔穿刺抽出脓性物质时,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切除坏死和穿孔的肠段,如果残留肠段显示无缺血,可作肠段重新吻合术。随着
败血症和腹膜炎的改善,肠道营养可经数周或数月后重新建立。
(3)肠道狭窄:少数婴儿经非手术治疗后数周或数月发生肠道狭窄,通常在脾曲处的结肠,需要切除狭窄肠段来重新恢复肠道的正常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