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各种研究表明,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机制常是在基础病变诱发心内膜损伤的基础上形成微小血栓,然后由细菌黏附其上,进一步激活凝血机制产生
感染性赘生物并增大和扩散。分述如下:
1.心脏基础病变诱发心内膜损伤 耉年人诱发心内膜损伤的基础病变以
变性为常见,主要是
变性钙化性病损,例如主动脉瓣钙化或
二尖瓣环钙化、二尖瓣脱垂,此外尚有风心病、先天性异常或心脏内手术损伤等。由于瓣膜病变或畸形而导致血液反流、压力阶差悬殊以及因瓣膜孔狭窄或导致异常通道等原因致使血液层流紊乱而造成内膜损伤。也有报道
感染时因免疫复合物直接沉积于心内膜而导致内膜损伤。尸检证明,在耉年人中尚有30%v50%未能证实基础病变,其中某些极轻微的
变性病变,甚至尸检时也难以发现,却可成为心内膜的病灶。
2.微
血栓形成 当心内膜细胞受损伤后其下方基质暴露并激活凝血机制,从而触发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沉着于局部构成微小血栓,成为
感染的发源地。尸检发现于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瓣膜关闭线处常是微
血栓形成的场所,而此处恰恰是心内膜炎好发部位。
3.细菌黏附 已知细菌必须黏附在心内膜表面始能引起
感染。据研究已发现细菌所合成的葡聚糖对细菌黏附起重要作用。试管实验证明细菌黏附于血小板-纤维蛋白基质的能力与其产生葡聚糖的量呈正比。研究还表明,细菌黏附的难易还受菌种的影响,例如在血培养已检出放线菌属、内
白喉杆菌或肠杆菌等,但很少发生心内膜炎;相反如草绿链球菌和金黄葡萄球菌则极易黏附,故成为心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
4.赘生物形成与扩展 研究证明除金黄葡萄球菌能借助自身产生的葡萄球菌凝固酶直接发生促凝作用外,其他绝大部分细菌均借助已黏附于瓣膜表面的细菌刺激瓣膜组织释放组织型促凝血酶原激酶,激活凝血机制,经过一系列复杂链锁过程形成
感染性赘生物。
实验证明细菌黏附于内膜血栓上之后常伴有单核及多核细胞浸润,3v6h后即有细菌菌落出现并镶嵌于血栓中,24h后赘生物增大和开始机化。实验还发现
单核细胞吞噬
表皮葡萄球菌或嗜血链球菌后即可产生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因此其在赘生物形成和扩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机理可为:
①非细菌性血栓性赘生物的形成,内皮细胞的损害。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沉积;
②人体局部释放出致病菌进入血液循环;
③致病菌附着于赘生物上,继之有纤维蛋白和血小板聚集,将致病菌集落覆盖,成为赘生物的基础;
④使细菌能够在此滋长繁殖。此几个过程顺序发生即形成
感染灶,此后,
感染灶继续演变:赘生物局部破裂,释放病原菌进入血液循环,产生一过性菌血症;含有细菌的赘生物局部侵入,导致心内传导系统异常、瓣环
脓肿和
心包炎,主动脉窦瘤及瓣膜
穿孔;
感染的赘生物碎片脱落,引起体循环外周栓塞;血中已有的抗体与
感染菌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
【病因】
病因:
1.病原菌 耉年病人
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链球菌和葡萄球菌。
在链球菌
感染的心内膜炎中,据观察随年龄增长链球菌的菌株类型有改变,例如35v55岁人群常以草绿色链球菌为主,而>55岁者以牛链球菌和肠球菌为多见。牛链球菌菌血症所致的心内膜炎与在耉年人多见的胃肠道下部损害如息肉和
结肠癌有关;肠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和耉年男性患者前列腺疾病的泌尿系
感染有关。
葡萄球菌已成为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常见致病菌,据统计,在耉年
感染性心内膜炎占20%v30%。金黄、
表皮及白葡萄球菌均可致病,主要发生于心瓣膜置换术后及心导管检查后。
耉年人革兰阴性杆菌性心内膜炎发病率亦不低,主要菌种有大肠埃希菌、肠克雷白杆菌、假单胞菌属以及沙雷菌属等,由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心脏瓣膜
感染常来自腹腔
感染。另外由一些普通难于生长,需要特殊营养的非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即由嗜血杆菌、放线杆菌属、人类心杆菌属、金氏杆菌属等合称—HACEK―组引起的
感染性心内膜炎也有报道。
此外还有真菌、厌氧菌、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和病毒等。
2.入侵途径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牙科、泌尿生殖系、胃肠道及呼吸道或器械检查广泛开展,菌血症相应增加。一些治疗手段如长期血液透析、心脏手术、日益增多的静脉导管操作及输液、人工瓣膜置换、静脉注射麻醉药成瘾均可成为心内膜炎的
感染途径。
褥疮、全身性
感染及宿主机体防御能力下降时所致的菌血症也易诱发
感染性心内膜炎。
耉年人中退行性瓣膜病、钙化性主动脉硬化发生率高,换瓣手术在耉年人中相应增多以及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等的机会增多,可能与耉年人发病率增高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