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白塞病 ( intestinal Behcet disease )
别名: 肠白塞病;肠型白塞病
解释 收起

概述: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1937年由土耳其 皮肤科医生H·Behcet最早提出,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血管 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 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 皮肤损害,也可累及血管、 神经系统、消化道、 关节、肺、肾、附睾等器官。该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的交替过程。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眼、中枢神经及大血管受累者预后不佳。 白塞病合并胃肠道溃疡者又称为肠 白塞病(intestinal Behcet?s disease),为 白塞病的特殊类型。由于 白塞病口腔黏膜的溃疡出现率最高(95%以上),很早以前人们就推测胃肠黏膜也会出现溃疡。有关 白塞病合并 消化系统病变的文献报告最早在1940年,1958年Behcet通过对 白塞病消化道的系统观察和研究,提出胃肠道白塞综合征(gastrointestnal Behcet?s syndrome)。鉴于消化道溃疡多发生在回盲部,1964年豚田等提议将其改名为肠型 白塞病(intestinal Behcet?s disease),近年文献多称肠 白塞病。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相关课件 展开
13 相关药品 展开
14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