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阿米巴病 ( intestinal amebiasis;intestinal amebiasis )
别名: 阿米巴痢疾 amebic dysentery;阿米巴痢疾
解释 收起


    肠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寄生于结肠后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多数人表现为无症状病原携带状态,少部分可有腹泻、黏液血便等症状,又称为阿米巴痢疾,可伴有发热、腹胀、腹痛和贫血等全身症状。本病主要传染源为无症状带虫者或症状极轻的病人,因为这些感染者不断从粪便中排出包囊,而症状明显的病人多排出滋养体,故不能成为主要传染源。人因吞食了被包囊污染的水、食物等而感染。蝇及蟑螂等昆虫也能对包囊的传播起一定作用。人群对肠阿米巴病普遍易感。在高发区,以1~4岁儿童发病率较高。感染后虽然能产生特异性抗体,但无保护作用,故患过阿米巴病的人仍是易感者。
    进入人体的阿米巴包囊在小肠下段被消化,释出小滋养体,寄居于盲肠、结肠、直肠等部位。在适宜条件下,滋养体侵袭结肠组织,先在黏膜下层增殖、扩散,并释放出各种水解酶,破坏组织,形成大小不等的溃疡,并吞食红细胞,触杀白细胞。侵入黏膜下层的滋养体可引起黏膜下,直至肌层的液化坏死灶,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若沿肠道向两侧扩展,则形成多窦道相通的蜂窝状坏死区域;若穿破肌层直至浆膜,则造成肠穿孔,形成局限性腹腔脓肿或弥漫性腹膜炎,或破坏溃疡底部的血管,造成严重出血;如继发细菌感染,黏膜可呈广泛急性炎症改变,临床上可出现严重的全身反应及肠道症状,表现为暴发型肠阿米巴病。滋养体可进入门静脉血流,在肝内形成脓肿,还可以栓子形式流入肺、脑等组织形成迁徙性脓肿。慢性期肠阿米巴病表现为肠黏膜上皮增生,溃疡底部出现肉芽组织,溃疡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黏膜增生的息肉样组织与溃疡相间,使肠壁增厚,肠腔狭窄。有时肠黏膜组织过于增生肥大,出现大块肉芽肿成为“阿米巴瘤(ameboma)”,多位于盲肠,亦见于乙状结肠、直肠等处。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无症状型(包囊携带者)
    此型临床常不出现症状,多于粪检时发现阿米巴包囊。
    2.轻型
    见于体质较强者,症状轻微,每日排稀糊或稀水便3~5次以内,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无腹泻,仅感下腹不适或隐痛,粪便偶见黏液或少量血液,可查及本病包囊和滋养体。无并发症,预后佳。
    3.普通型
    起病多缓慢,常无发热,腹痛轻微,腹泻,每日便次多在10次左右,量中等,带血和黏液,血与坏死组织混合均匀呈果酱样,具有腐败腥臭味,含痢疾阿米巴滋养体与大量红细胞成堆,为其特征之一。病变部位低可有里急后重感。以上症状可自行缓解,亦可因治疗不彻底而复发。
    4.暴发型
    起病急骤,有明显中毒症状,恶寒、高热、谵妄、中毒性肠麻痹等。剧烈腹痛与里急后重,腹泻频繁,每日数十次,甚至失禁,粪呈血水、洗肉水或稀水样,颇似急性菌痢,但粪便奇臭,含大量活动阿米巴滋养体为其特征。腹部压痛明显,常因脱水至外周循环障碍或伴意识障碍,甚至出现肠出血、肠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预后差。
    5.慢性型
    临床症状反复发作,迁延2个月以上或数年不愈。常因受凉、劳累、饮食不慎等而发作。主要为乏力、贫血及营养不良及下腹部胀痛。
    6.其他型阿米巴病
    可见泌尿道、生殖系统、皮肤等处感染,但极少见。亦可以并发症起病,容易误诊。
    
    (二)查体要点
    腹部压痛以右侧为主,可及增厚结肠。肝脏可肿大伴有压痛等。
   

    肠阿米巴病的病原体是溶组织内阿米巴,其生活史有3期,即滋养体(致病期)、包囊前期(过渡期)及包囊(传播期)。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在人体结肠内,在环境适宜时滋养体侵入肠黏膜,破坏肠壁组织,引起烧瓶样溃疡,病变主要在回盲部及升结肠,但也可发生在乙状结肠及直肠。滋养体也能在不利的环境下转变为包囊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而成为本病的传染来源。本病在我国十分常见,尤其是农村。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即人们因食人污染感染性包囊的食物或饮水而受感染。
    由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感染所致疾病统称为阿米巴病(amebiasis)。按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肠阿米巴病(intestinal  amebiasis)和肠外阿米巴病(extraintestinal  amebiasis)。肠阿米巴病的主要病变部位在结肠,表现为痢疾样症状;肠外阿米巴病的病变可发生在肝、肺或脑,表现为各脏器的脓肿。
    肠阿米巴病又称阿米巴痢疾(amebic  dysentery)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引起的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近端结肠和盲肠,典型的临床表现有果酱样大便等痢疾样症状。本病易复发,易转为慢性。
病原学
    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有滋养体和包囊两个期。
   
    (一)滋养体(trophozoite)
    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形态,直径大小为10~60/μm。运动较为缓慢,形态多变。其胞质分内外两层,内外质分明。内质呈颗粒状,可见被吞噬的红细胞和食物颗粒。只有溶组织内阿米巴可吞噬红细胞,其吞噬的红细胞数,一至数个不等。外质透明,运动时外质伸出,形成伪足,能做定向变形运动侵袭组织,形成病灶,有时亦可自组织内落入肠腔,逐渐变成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
   
    (二)包囊(cyst)
    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形态,包囊抵抗力强,能耐受人体胃酸的作用,在潮湿的环境中能存活数周或数月。包囊呈无色透明的类圆形,直径为10~16μm,碘染色后呈黄色,外周包围一层透明的囊壁,内含1~4个核,每个核具有1个位于中央的核仁。未成熟包囊有1~2个核,常见含有染核棕色的糖原泡和透明的杆状拟染色体;成熟包囊具有4个核,糖原泡和拟染色体不易见到。包囊能起传播作用,如果感染人体后,包囊在小肠下端受碱性消化液的作用,囊壁变薄,虫体活动,并从囊壁小泡逸出而形成滋养体。在回盲肠部黏膜皱褶或肠腺窝处分裂繁殖,重复其生活过程。
    迪斯帕内阿米巴(Entamoeba  dispar)的滋养体和包囊都和溶组织内阿米巴极为相似。然而,迪斯帕内阿米巴感染人类时只能寄生于肠腔而无致病能力。目前有许多方法可用于鉴别溶组织内阿米巴和迪斯帕内阿米巴,如同工酶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等。
    肠阿米巴病(intestinal amebiasis)又称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entamoeba histolytica)所致的肠道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具有感染性,由人吞食后感染,滋养体是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的致病体,引起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近端结肠和盲肠。主要临床表现有腹泻、黏液血便等痢疾样症状。本病易转为慢性,也可表现为阿米巴肠炎、阿米巴瘤、阿米巴阑尾炎和暴发性结肠炎等。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最新进展 展开
13 诊断标准 展开
14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5 诊断依据 展开
16 相关课件 展开
17 相关药品 展开
18 分型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