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
乙肝)是由乙型
肝炎病毒(HBV)传染的疾病。HBV导致的肾小球肾炎,称为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nephritis),简称HBV相关性肾炎,它是HBV
感染后的一种主要的肝外脏器病变。1971年Combes等首先描述了第一例病人。该患者具有持续HBsAg抗原血症,其后发生了
膜性肾病,并在肾组织检查中发现了HBsAg。此后
乙肝病毒和肾小球肾炎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我国为
乙肝高发地区,HBV相关肾炎屡有报道。本病命名国内外一直不一致。有称为—乙型
肝炎相关肾炎―,也有称为—乙型
肝炎病毒免疫复合物肾炎―或—乙型
肝炎相关抗原性肾炎―,前者未能强调HBV对肾炎的致病作用,易与肝脏病变导致的肾损害相混淆;后者过分强调了HBV作为抗原引起免疫复合物的致病作用。上述命名均欠妥,目前称本病为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glomerulonephritis,HBV-GN)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直接或间接诱发的肾小球肾炎,经血清免疫学及肾活检免疫荧光所证实,并除外与肝肾两种疾病无关、病因明确的其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如狼疮性肾炎)的一种疾病。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超过3.5亿人感染HBV,但是HBV感染率在有着显著的地区性差异。在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有着很高的感染率,而在发达国家,感染率不到1%。在高发区,病毒主要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和家庭之间的水平传播。在低发区,主要通过性接触和静脉途径传播。HBV感染后引起HBV-GN,男性比例较高,在高发区的2~12岁的儿童中,HBV-GN的发病率为男:女为4:1。
HBV-GN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的机制有以下几种:
①HBV直接感染肾脏细胞;
②HBV抗原与抗体复合物沉积;
③HBV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及机体免疫功能异常;
④HBV介导的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对。肾组织的间接损伤。
诊断思路
病史要点
1.本病儿童多见,男性占绝大多数。
2.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没有症状,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单纯性蛋白尿、蛋白尿和血尿等。儿童以肾病综合征多见,检查可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及高脂血症;也有一部分儿童没有症状,而是通过血液和尿液的检查而发现。成人多表现为单纯性蛋白尿及肾病综合征。早期病例,特别是儿童患者,血压和肾功能大多数在正常范围;大约有25%的成人最终可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单纯性蛋白尿、镜下血尿以及血清病样综合征包括结节性动脉炎,在肝炎发作时多见,多在发展至典型的HBV-GN时消失。
3.大多数患者肝功能正常,肝活检标本多表现为良性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表现,部分患者可合并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及急性重型肝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4.尿常规检查可有隐血、尿蛋白及管型等。部分患者的血清补体C3降低,补体C4也可降低,血清HBV标志物检查多为阳性。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多,且复合物中含HBsAg或HBe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