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1.少尿期的处理
(1)严格控制入液量:准确记录出入水量。每天进入体内的总量不应超过每天的总排出量:每天补液量=显性失水(尿量、出汗、呕吐)+不显性失水(呼吸、消耗及
皮肤蒸发700ml-内生水400ml)。过多水分进入可导致水中毒,出现肺
水肿、脑
水肿或充血性
心力衰竭。
(2)饮食:于肾实质损伤期开始2v3天内,由于组织分解代谢旺盛,可引起
尿素及蛋白代谢终末产物剧增,为了减轻
肾脏负担,限制蛋白质摄入,应以糖类补给热量为主,如果每天能保证摄入
葡萄糖100g,即可减轻蛋白质负平衡,每天摄入
葡萄糖150v200g,蛋白的分解则达最低限度。热量每天应给7110v12550KJ(1700v3000kcal)才能减少负平衡。进食有困难者,可给予25%v50%
葡萄糖液400v600ml或
葡萄糖、脂肪乳剂静脉滴注或用全营养静脉滴注。
病情稳定后可给予低蛋白饮食,每天20g左右。供给的蛋白质质量宜高,如蛋类和乳类,以提供身体蛋白合成代谢所需要的必需氨基酸。同时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A、B、C、D、
叶酸)等。
(3)纠正电解质紊乱:
①高血钾处理:严格限制钾盐摄入,含钾较多的食品,如橘子、土豆、肉类等,含钾较多的药物,如
青霉素G(
青霉素钾)及草药类,如夏枯草、金钱草等,均不宜大量应用。
当
血清钾达到6mmol/L左右时,可用钠型或氢型离子交换树脂50v60g/d,分3v4次口服,但此药有恶臭,可引起恶心,呕吐等肠道反应,故可用树脂30v60g,混悬于25%
山梨醇或25%
葡萄糖液150ml内,做高位保留灌肠。
②低钠血症处理:在少尿期低钠血症多由稀释所致,故限制液体摄入,排除过多水分是防治低钠血症的有效措施。一般认为
血清钠在130v140mmol/L无需补钠,只有在缺钠性低钠血症,重度高血钾症及代谢性酸中毒时,才是补充钠盐的指征。
补钠量(mmol)=[132-
血清钠(mmol)]×体重(kg)×0.6。
病人伴有代谢性酸中毒时,用5%
碳酸氢钠;如伴有低氯血症时可用5%
氯化钠。一般先按计算所得补钠量的半数,给以静脉滴注,观察4v8h,若症状有所改善,可再将其余半量输注。
③低氯血症:低氯血症常与低钠血症伴随存在,一般无须纠正,只有在大量胃液丢失时出现低血氯性碱中毒,才考虑静脉补充
氯化铵溶液,2%
氯化铵200ml缓慢静脉滴注。
④低钙血症:低钙血症常伴有高钾血症,一般可用10%
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
(4)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如能很好地控制蛋白质分解代谢及纠正水与电解质失调,则代谢性酸中毒就不会很严重,切不可盲目地、无原则地输入碱性溶液,若输入碱性溶液过多反可引起或加重水中毒。当临床上酸中毒明显,
二氧化碳结合力<13.47mmol/L(30Vol%),可用5%
碳酸氢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或采用透析疗法。
(5)
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急性肾衰竭可由严重
感染引起。急性肾衰时抵抗力低,在整个病程中也极易并发
感染。而临床上常用的能抑制阴性杆菌的抗生素,主要由肾排出,对肾有一定的毒性作用,故使抗生素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
感染往往是
急性肾衰竭的主要死亡原因。
(6)
高血压及
心力衰竭:在少尿时常由于体液过多而引起
高血压。然而,
高血压也可由血浆肾素持续上升超过代偿水平而引起。
血压过高易出现
高血压脑病,如
惊厥、
抽搐等表现,因此宜适当降压,但要求对
肾血流量不减少和不因
肾脏排泄障碍而蓄积中毒。利舍平(
利血平)、
肼屈嗪及
甲基多巴为其常用降压药。如果
血压显著增高或病人有早期
高血压脑病或充血性
心力衰竭出现,则持续静滴
硝普钠可以迅速控制
血压而不会明显增加心脏负荷,开始可用0.2δg/(kg·min),以高浓度溶液滴入(5%
葡萄糖250ml内加
硝普钠50mg),一般说来,当
硝普钠应用的剂量>5δg/(kg·min)并超过2天以上时,应监测血清的硫氰酸盐浓度。
若患者有急性肺
水肿表现,则宜给
洋地黄类药物,如毛花苷C(西地兰)静脉注射,由于患者的心衰属高输出量型,同时有
高血压,因此静脉缓慢注射
酚妥拉明(苄胺唑啉)5mg(于50%
葡萄糖液10ml中),以后以10v20mg加入200ml
葡萄糖液中静滴以扩张血管,降低
血压,减轻心脏后负荷,同时降低回心血量。
(7)透析疗法:一般认为有下列情况者必须进行透析:
①
血清尿素氮>28.56mmol/L(80mg/dl),肌酐>530.4δmol/L(6mg/dl);
②
血清钾>6.5mmol/L;
③
二氧化碳结合力持续在17.47mmol/L(30Vol%)以下;
④体液过多所致的肺
水肿、
心力衰竭或脑
水肿;
⑤显著尿毒症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