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在
感染早期,弓形虫播散到全身器官及组织,引起相应的病变。
感染晚期,机体对弓形虫逐渐产生特异性抗体,弓形虫在组织内形成包囊,原有病变也逐渐趋于静止。
弓形虫病的情况取决于病原体和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入侵人体后,在部分人不产生症状,属隐性
感染,发病者仅少数。隐性
感染或病变已静止的病人,当免疫功能低下时(或接受免疫抑制药治疗)能导致病变活动。
病原体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后,使细胞
变性
肿胀以致细胞破裂,散发出弓形体,再侵入
其他细胞,如此反复引起组织器官的损害,主要表现是由于血管栓塞而引起坏死灶和周围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这些是基本的病理改变。病变由滋养体引起,而包囊一般不引起
炎症。病变好发部位有脑、眼、
淋巴结、心、肺、肝、脾和
肌肉等处。
母亲妊娠期间受弓形虫
感染后,通过血行侵入胎盘及胎儿血循环内,引起胎儿
感染。或者隐匿在慢性
感染型的母亲的子宫内膜,或子宫肌层内的虫体,进入羊膜腔,随羊水被胎儿吞饮后,而引起胎儿
感染。弓形虫侵入胎儿体内后,易寄生于脑细胞,及发育不成熟的幼稚细胞内繁衍后代,损害胚胎细胞
生长发育。弓形虫
感染对胎儿危害的严重程度,与母亲
感染时期、
感染虫株的毒力、母亲抗体的形成,及抗体向胎儿移行等因素有关。在孕早、中、晚期孕妇弓形虫原发性
感染的胎儿受染率分别为17.0%、25.0%、65.0%,胎儿损伤程度与胎龄呈相反关系,即
感染越早,胎儿受损越严重。当
感染发生在前3个月多引起
流产、死产或发育缺陷儿,幸存者智力发育也受到严重影响。若在妊娠中期
感染,多出现
死胎、
早产和严重脑、眼疾患。若在妊娠晚期
感染,因胎儿已逐渐成熟,则胎儿可发育正常,亦可出现
早产,或出生后才出现症状。由于孕早期
感染弓形虫往往导致
流产、
死胎等结局,所以在成活的先天性
弓形体病人中,其发病率在妊娠最后3个月为高,妊娠中期次之。妊娠之前已慢性
感染的妇女,胎儿得病的机会较少。
感染弓形虫的母亲,一般只对一次妊娠结局产生作用,下一胎则正常,这可能与母亲产生的保护抗体向胎儿移行有关。此外,弓形虫
感染可增加妊娠合并症。要注意的是,妊娠晚期
感染后,仅有少数胎儿呈急性
感染表现,约80%呈隐匿
感染,在出生时无症状,而在数月、数年甚至成年时方发病。其后发病,以慢性反复发病为特点,主要损伤
神经系统和眼。有学者发现,小儿时期许多原发性脑疾病,实际上多与弓形体
感染有关。出生后因体内包囊活动化,而不断损伤组织细胞,可出现智力低下、
癫痫发作、视力减退、斜视、失明等症状。
【病因】
病因:初次
感染弓形体的孕妇约半数滋养体可通过胎盘
感染胎儿。新生儿的显性
感染多为先天性获得。先天性
弓形体病系母亲在孕期
感染后,弓形体经胎盘侵犯胎儿所致。孕妇
感染后虽不表现出明显症状,却可引起胎儿的严重不良后果,如
流产、
早产、
死胎和严重畸形,也可以给患儿遗留中枢
神经系统障碍,造成出生后不久死亡。
1.传染源 凡体内带有弓形体的哺乳类、鸟类等动物均可为传染源,其中受
感染的猫及猫科动物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1)经口
感染:后天
感染,主要经口传播,受染动物的粪便经口食入后,即可
感染发病;此外,猫、狗、羊、鸡的脏器内几乎都有弓形体,猪和羊肉中含有弓形虫包囊,食肉动物可经口
感染。可通过生吃含有弓形虫包囊动物的肉及生乳、蛋、水生食物等而
感染弓形虫。
(2)经胎盘传染:初次
感染弓形体的孕妇可经胎盘传染给胎儿,是先天性致畸的重要传染源。胎儿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母亲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具体地说,喜欢或经常吃生冷食品,包括蔬菜、水果,特别是喜吃生肉的孕妇,非常容易
感染寄生虫比如弓形体。经常接触动物,以及喝未经高压高温消毒过的牛奶,也是罹患寄生虫疾病的危险因素。
(3)其他:人与
感染弓形虫的猫、狗等动物接触,手、脸被舔或
咬伤时可
感染。输入含有弓形体的献血员血液、
肾移植后可
感染弓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