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 (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
别名: 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日本乙型脑炎
解释 收起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流行于夏秋季,主要集中在7、8、9月份,潜伏期一般在10~14天左右。感染的蚊虫叮咬人体时,病毒即侵入人体,如机体防御功能减弱或病毒量多、毒力强时,则病毒通过血脑屏障进入,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出现脑炎症状。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征为特征,部分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有明显的季节性,北方病人于7、8、9月份集中发病,南方发病时间可提前。
    2.临床分期典型病人的病程可分四个阶段,即初期、极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各期临床特点如下:
    (1)初期:病程第1~3天,急起发热,体温在1~2日内升高到38~39℃,伴头痛、神情倦怠和嗜睡、恶心、呕吐。小儿可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部分病人可有颈项强直及抽搐。
    (2)极期:病程第4~10天,进入极期后,突出表现为全身毒血症状及脑部损害症状。
    1)高热:发热为乙脑必有的症状。体温高达39~40℃以上。轻者持续3~5天,一般7~10天,重者可达数周。热度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伴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
    2)意识障碍:意识障碍是本病的主要表现。由烦躁、嗜睡、昏睡逐渐到昏迷,大多数人在起病后1~3天出现,嗜睡常为乙脑早期特异性的表现。 一般在7~1O天左右恢复正常,重者持续1个月以上。
    3)惊厥或抽搐:是乙脑严重症状之一。由于脑部病变部位与程度不同,呈局部或全身抽搐,多伴意识障碍,持续时间与程度各异。可表现轻度的手、足、面部抽搐或惊厥,也可为全身性阵发性抽搐或全身强直性痉挛,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
    4)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为严重的症状,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主要是中枢性的呼吸衰竭,可由呼吸中枢损害、脑水肿、脑疝、低钠性脑病等原因引起。表现为呼吸节律不均和幅度不均,如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以至呼吸停止。中枢性呼吸衰竭可与外周性呼吸衰竭同时存在。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是乙脑急性期的三联症,常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加重病情。
    5)脑膜刺激征:较大儿童及成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征。婴儿多无此表现,但常有前囟隆起。
    6)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若锥体束受损,常出现肢体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强,巴彬斯基征阳性。少数人可呈软瘫。小脑及动眼神经受累时,可发生眼球震颤、瞳孔扩大或可缩小,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等;植物神经受损常有尿潴留、大小便失禁;浅反身减弱或消失,深反射亢进或消失。
    7)其他:部分乙脑患者可发生循环衰竭,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偶有消化道出血。多数病人在本期末体温下降,病情改善,进入恢复期。少数病人因严重并发症或脑部损害重而死于期。
    (3)恢复期:体温逐渐下降,神志转清,神经系统反射恢复正常,病理体征消失。部分病人恢复期需1~3个月以上。重者恢复期仍可有低热、多汗、失眠、失语、神志呆滞、反应迟钝,肢体强直性瘫痪或不自主运动等神经精神症状,经治疗后多数于6个月内恢复。
    (4)后遗症期:虽经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称为后遗症。发 E率约5%~20%。以失语、瘫痪及精神失常最为多见。如继续积极治疗,仍可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二) 查体要点
    1.意识障碍表现    烦躁、嗜睡、昏睡或昏迷。
    2.惊蹶或抽搐    手、足、面部抽搐或惊厥,或全身性阵发性抽搐或全身强直性痉挛。
    3.呼吸衰竭    呼吸节律不均和幅度不均,如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以至呼吸停止。
    4.脑膜刺激征表现    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
    5.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肢体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强;眼球震颤、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等;浅反身减弱或消失,深反射亢进或消失。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也称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虫传播。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多为夏秋季流行。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者伴中枢性呼吸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高达20%~50%,可有后遗症。预防措施主要为灭蚊、防蚊及接种乙脑疫苗。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是由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媒传播,常流行于夏秋季,主要分布于亚洲。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病死率高,部分病例可留有严重后遗症。
病原学
    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arborvirus)乙组的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直径40~50nm,呈球形,有包膜,其基因为含10976碱基对的单股正链RNA,RNA包被于单股多肽的核衣壳蛋白中组成病毒颗粒的核心。包膜中镶嵌有糖基化蛋白(E蛋白)和非糖基化蛋白(M蛋白)。其中E蛋白是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由它形成的表面抗原决定簇,具有血凝活性和中和活性,同时还与多种重要的生物学活性密切相关。
    乙脑病毒易被常用消毒剂所杀灭,不耐热,100℃2分钟或56℃30分钟即可灭活,对低温和干燥抵抗力较强,用冰冻干燥法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年。乙脑病毒为嗜神经病毒,在细胞质内繁殖,能在乳鼠脑组织内传代,亦能在鸡胚、猴肾细胞和Hela细胞中生长繁殖。在蚊体内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5~30℃。
    乙脑病毒的抗原性稳定,较少变异。人与动物感染乙脑病毒后,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对这些特异性抗体的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又称为日本乙型脑炎,是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性传染病。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儿童,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部分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预后评价 展开
12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3 最新进展 展开
14 诊断标准 展开
15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6 诊断依据 展开
17 相关课件 展开
18 相关检查 展开
19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