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流行于夏秋季,主要集中在7、8、9月份,潜伏期一般在10~14天左右。感染的蚊虫叮咬人体时,病毒即侵入人体,如机体防御功能减弱或病毒量多、毒力强时,则病毒通过血脑屏障进入,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出现脑炎症状。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征为特征,部分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有明显的季节性,北方病人于7、8、9月份集中发病,南方发病时间可提前。
2.临床分期典型病人的病程可分四个阶段,即初期、极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各期临床特点如下:
(1)初期:病程第1~3天,急起发热,体温在1~2日内升高到38~39℃,伴头痛、神情倦怠和嗜睡、恶心、呕吐。小儿可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部分病人可有颈项强直及抽搐。
(2)极期:病程第4~10天,进入极期后,突出表现为全身毒血症状及脑部损害症状。
1)高热:发热为乙脑必有的症状。体温高达39~40℃以上。轻者持续3~5天,一般7~10天,重者可达数周。热度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伴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
2)意识障碍:意识障碍是本病的主要表现。由烦躁、嗜睡、昏睡逐渐到昏迷,大多数人在起病后1~3天出现,嗜睡常为乙脑早期特异性的表现。 一般在7~1O天左右恢复正常,重者持续1个月以上。
3)惊厥或抽搐:是乙脑严重症状之一。由于脑部病变部位与程度不同,呈局部或全身抽搐,多伴意识障碍,持续时间与程度各异。可表现轻度的手、足、面部抽搐或惊厥,也可为全身性阵发性抽搐或全身强直性痉挛,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
4)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为严重的症状,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主要是中枢性的呼吸衰竭,可由呼吸中枢损害、脑水肿、脑疝、低钠性脑病等原因引起。表现为呼吸节律不均和幅度不均,如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以至呼吸停止。中枢性呼吸衰竭可与外周性呼吸衰竭同时存在。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是乙脑急性期的三联症,常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加重病情。
5)脑膜刺激征:较大儿童及成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征。婴儿多无此表现,但常有前囟隆起。
6)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若锥体束受损,常出现肢体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强,巴彬斯基征阳性。少数人可呈软瘫。小脑及动眼神经受累时,可发生眼球震颤、瞳孔扩大或可缩小,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等;植物神经受损常有尿潴留、大小便失禁;浅反身减弱或消失,深反射亢进或消失。
7)其他:部分乙脑患者可发生循环衰竭,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偶有消化道出血。多数病人在本期末体温下降,病情改善,进入恢复期。少数病人因严重并发症或脑部损害重而死于期。
(3)恢复期:体温逐渐下降,神志转清,神经系统反射恢复正常,病理体征消失。部分病人恢复期需1~3个月以上。重者恢复期仍可有低热、多汗、失眠、失语、神志呆滞、反应迟钝,肢体强直性瘫痪或不自主运动等神经精神症状,经治疗后多数于6个月内恢复。
(4)后遗症期:虽经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称为后遗症。发 E率约5%~20%。以失语、瘫痪及精神失常最为多见。如继续积极治疗,仍可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二) 查体要点
1.意识障碍表现 烦躁、嗜睡、昏睡或昏迷。
2.惊蹶或抽搐 手、足、面部抽搐或惊厥,或全身性阵发性抽搐或全身强直性痉挛。
3.呼吸衰竭 呼吸节律不均和幅度不均,如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以至呼吸停止。
4.脑膜刺激征表现 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
5.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肢体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强;眼球震颤、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等;浅反身减弱或消失,深反射亢进或消失。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也称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虫传播。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多为夏秋季流行。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者伴中枢性呼吸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高达20%~50%,可有后遗症。预防措施主要为灭蚊、防蚊及接种乙脑疫苗。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是由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媒传播,常流行于夏秋季,主要分布于亚洲。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病死率高,部分病例可留有严重后遗症。
病原学
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arborvirus)乙组的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直径40~50nm,呈球形,有包膜,其基因为含10976碱基对的单股正链RNA,RNA包被于单股多肽的核衣壳蛋白中组成病毒颗粒的核心。包膜中镶嵌有糖基化蛋白(E蛋白)和非糖基化蛋白(M蛋白)。其中E蛋白是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由它形成的表面抗原决定簇,具有血凝活性和中和活性,同时还与多种重要的生物学活性密切相关。
乙脑病毒易被常用消毒剂所杀灭,不耐热,100℃2分钟或56℃30分钟即可灭活,对低温和干燥抵抗力较强,用冰冻干燥法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年。乙脑病毒为嗜神经病毒,在细胞质内繁殖,能在乳鼠脑组织内传代,亦能在鸡胚、猴肾细胞和Hela细胞中生长繁殖。在蚊体内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5~30℃。
乙脑病毒的抗原性稳定,较少变异。人与动物感染乙脑病毒后,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对这些特异性抗体的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又称为日本乙型脑炎,是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性传染病。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儿童,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部分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