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 ( diabetic nephropathy )
别名: 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肾病变;糖尿病肾病
解释 收起

概述: 糖尿病性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 糖尿病引起的严重和危害性最大的一种慢性并发症,由 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而导致的肾小球硬化,是本症的特点。亦是IDDM患者主要死因。 糖尿病患者出现的 感染性病变如 肾盂肾炎、 肾乳头坏死,大血管病变如肾动脉硬化,不属 糖尿病肾病的范畴。     随着 糖尿病治疗手段及技术的不断进步,死于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 中毒的患者越来越少,而 糖尿病并发的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却成为近年来 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死、致残原因。 糖尿病肾病不仅出现在 1型糖尿病。近年来发现这 2型糖尿病也会发展成为 糖尿病肾病。1型的发生率为30%v40%。 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为20%。由于 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在逐年增加,DN的发病人数也相应增加,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可低估。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缓慢,临床一旦出现肾损害,即持续性蛋白尿,则病程已难以逆转,往往进行性发展至肾功能衰竭。故对 糖尿病肾病要高度重视,尽可能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阻止和延缓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1型和2型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当今糖尿病病人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在美国,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首要病因,在我国,其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林善锬,2005)
    1.糖尿病病史 一般而言,糖尿病患者发展至临床糖尿病肾病自然病程约需10~15年。
    2.病程分期 按Mogensen建议,糖尿病肾病可分为以下五期。
   
    Ⅰ期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期。GFR增高约150ml/min,肾小球和肾脏体积增大,伴有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灌注压的增高,此外无明显病理组织学的损害。
   
    Ⅱ期正常白蛋白尿期。尿蛋白排泄率(UAE)<20μg/min或<30mg/24h,GFR增高或正常,约130~150ml/min,肾小球组织结构发生改变,表现为肾小球基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加。
   
    Ⅲ期早期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期。UAE≥20μg/min或≥30mg/24h,GFR大致正常,约130ml/min,肾小球基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加明显,部分肾小球结节样硬化及肾小血管玻璃样变性。
   
    Ⅳ期临床糖尿病肾病,大量白蛋白尿期。特点为大量白蛋白尿和持续性尿蛋白增高。UAE≥200μg/min或尿蛋白0.5g/24h,GFR明显下降,约60~130ml/min,肾小球结节样硬化,可出现典型的K-W结节,毛细血管腔闭塞,肾小球动脉硬化、玻璃样变,肾小球部分荒废。临床上可出现高血压、肾病综合征,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度镜下血尿。
    V期终末期(尿毒症期)。GFR呈进行性下降,晚期<10ml/min。大量蛋白尿,肾小球广泛硬化、荒废。
   
    Ⅰ~
    Ⅲ期基本为早期。临床诊断的糖尿病肾病多为
    Ⅳ期。高血压、高脂血症。进入V期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可表现出相应的氮质血症和尿毒症症状。
   
    (二)查体要点
    1.水肿
    Ⅳ期患者随着进行性尿蛋白增多,可伴下肢或全身浮肿。部分患者水钠潴留明显,呈高度浮肿,可存在胸、腹水。
    2.高血压 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Ⅳ期以后的糖尿病肾病患者GFR进行性下降,其高血压的发生率进行性升高。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指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一种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早期多无症状,血压可正常或偏高。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排出量>200ug/min,此期叫早期肾病。如能积极控制高血压及高血糖,病变可望好转。如控制不良,随病变的进展可发展为临床糖尿病肾病。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最新进展 展开
13 诊断标准 展开
14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5 诊断依据 展开
16 相关课件 展开
17 相关药品 展开
18 相关检查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