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隐球菌病是由隐球菌属中的新生隐球菌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深部
真菌病。可侵犯人体的
皮肤、肺部、骨骼等全身各脏器,但以侵犯中枢
神经系统最常见,约占隐球菌
感染的80%。预后严重,病死亡率高。近年来由于
艾滋病的出现和蔓延,隐球菌
感染的发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新型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 neoformans)是由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ricofors)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病,可累及脑膜、肺、皮肤、骨骼系统和血液等器官和部位。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治疗之前,5%~10%的艾滋病患者并发新型隐球菌病,高危指标为CD4细胞少于0.05×109/L ,其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容易播散至多个器官,病情进行性恶化。隐球菌性脑膜炎为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其临床特点为慢性或亚急性起病,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的压力明显升高,呈浆液性改变。肺新型隐球菌病是另一个常见临床类型,其临床特点为慢性咳嗽、黏液痰、胸痛等。
病原学
新型隐球菌是隐球菌属(Cryptococcus)的一个种,隐球菌属至少有38个种,包括浅白隐球菌(Cryptococcus albidus)和罗伦特隐球菌(Cryptococcus laurentii)等几个种,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也可引起隐球菌病。新型隐球菌的形态在病变组织内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为5~10μm,外周围绕着一层宽厚的多糖荚膜(capsule),为主要的毒力因子。新型隐球菌以芽生方式进行繁殖,它有两个变种:新型变种(variety neoformans) 与盖特变种(variety Gattii)。根据荚膜多糖抗原特异性的差异可分为A、B、C和D 四种血清型,A型最常见。血清型A和D属于新型隐球菌新型变种,血清型B和C属于新型隐球菌盖特变种。在实验室中,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37℃培养,新型隐球菌新型变种在几天内可形成光滑的褐色菌落,新型隐球菌盖特变种生长较为缓慢,而非致病性的隐球菌菌种生长不良或几乎不生长。也可根据刀豆氨酸-甘氨酸-溴麝香草酚蓝(canavanine-glycine-bromthymol blue,CGB)琼脂的颜色反应对变种进行分类。
概述
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是由新生隐球菌引起的条件致病性深部真菌病,新生隐球菌可经呼阪道或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机体,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肺部,亦可原发或继发于皮肤黏膜、骨骼、肝脏等其他脏器。病情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过程。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摘入,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艾滋病人合并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已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肺隐球菌病症状无特异性,症状轻重不一。免疫功能正常者一般无任何症状。有些可有乏扔、低热、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以及咳嗽、胸痛、少量黏液痰、血痰等局部症状。重者表现为急性的严重下呼吸道感染,导致急性呼吸衰竭。
2.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临床最常见。可分为脑膜炎型、脑炎型以及肉芽肿型。脑膜炎型可以表现为头痛,初起呈间歇性发作,后渐加重,多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精神症状较明显,可有癫痫发作、抑郁、谵妄等。也可有斜视、复视、视乳头水肿等眼部病变表现,以及其他颅神经受损的表现。脑炎型除脑膜受累外,尚有脑实质受累,表现为偏瘫、失语等脑灶性损害征象,病情常较脑膜炎型重。肉芽肿型呈单纯性颅内占位性病变表现,多需开颅探查后诊断。
3.皮肤隐球菌病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皮损表现为黏液渗出、浅表溃疡、结节和肉芽肿,好发于上腭、齿龈、舌、鼻咽及鼻纵隔等部位。继发性表现为丘疹、疥疮样皮疹、结节及溃疡,可见于颜面、头皮、颈、躯干和四肢等处。
4.骨隐球菌病
可累及全身骨骼,以脊柱、颅骨、胫骨、肋骨、骼骨、股骨等更常见,多不累及关节。多为单发,患处有肿痛、触痛。
5.其他隐球菌病
隐球菌可通过血液、淋巴系统或局部侵入等方式感染,因此还可以累及其他部位,如肾脏、肾上腺、胃、甲状腺、前列腺、心脏、乳房、肝脏、脾脏等。
(二)查体要点
依侵犯部位不同而变化。肺隐球菌病有呼吸音减弱,胸部叩浊,有